舞蹈作品《家·梅表姐》之叙事性

时间:2022-10-30 08:59:07

舞蹈作品《家·梅表姐》之叙事性

〔摘要〕舞蹈作品《家・梅表姐》以叙事性的舞蹈表达对文学文本中的梅表姐进行二度创作,以肢体艺术形式再度解读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本文就舞蹈作品的叙事性进行分析,阐释舞蹈如何能生动形象地将故事“表达”出来。

〔关键词〕舞蹈叙事性

舞蹈发展之初到现在,“长于抒情”被认定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但“拙于叙事”却非绝对,而是相对于长于叙事的艺术门类而言。舞蹈通过叙事来说明故事情节,进而塑造人物性格特点,使舞蹈作品较之文本还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叙事性舞蹈也可称之为情节舞蹈,旨在运用舞蹈表达人物心理情绪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所以,叙事性舞蹈都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并由此而说明一种思想倾向,表彰一种高尚情操,宣扬一种人际关系,或鞭挞某种丑恶现象,使观者从中得到某种教益,或有所领悟,有所启发。

本文以舞蹈作品《家・梅表姐》为例,就如何发挥舞蹈的叙事性展开分析,阐释舞蹈如何能生动形象地将故事“表达”出来。

一、舞蹈作品与文学原型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不同的物质载体和各自的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和表现手段是用文学语言进行叙述和描写,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①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叙述的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旧社会家庭的故事。文学文本的容量较大,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文学的叙述,可以通过对人物故事及环境的描写来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学文本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它的表现手段是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和描写。而舞蹈的物质载体则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②二者看似天各一方但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舞蹈作品《家・梅表姐》以文学文本为基点,以肢体动态塑造和表现文学名著《家》中梅表姐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黑暗牢笼般的封建社会,在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下,梅表姐的懦弱与无奈、痛苦与思念交织缠绵于舞蹈之中,塑造出旧社会中多愁善感、凄凉懦弱的女性形象,从侧面折射出旧中国女性命运凄凉。由此可见:首先,舞蹈作品依赖于文学文本,并在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二度加工刻画。通过舞蹈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诠释文本中“梅表姐”这一人物形象,使原本刻印在人们脑海中的人物“动起来”。其次,舞蹈作品将文学文本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应接不暇的故事情节去粗取精、加以提炼。通过舞蹈叙述文学文本中的经典情节,通过短短几分钟的舞台表演,浓缩地呈现出梅表姐一生的心路历程。再者,文学文本是运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而舞蹈作品除作品名称之外是没有任何文字性语言媒介的,而是通过演员身体及舞美设计等更为视觉性、直观性表达。虽然舞蹈在表现形式上更直观、鲜活,但它仍是建立在文学文本的基础上衍生而出的。

二、舞蹈语言之叙事性分析

舞蹈语言是舞蹈作品的的载体,是舞蹈作品表情达意的媒介,而舞蹈演员是舞蹈语言的演绎者。演员身体动态的表情达意可分为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表情两类。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表情,表现舞蹈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勾勒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一)面部表情分析

舞蹈中,演员面部的表情是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舞蹈人物的关键。在舞蹈作品《家・梅表姐》中,站在大院门前的她,是苦苦期盼的;回忆园中与表哥嬉戏的她,是羞涩欢快的;最后被拉回现实的她,是凄凉痛楚的。演员面部表情的变换自始至终地贯穿着整支舞蹈,向观者慢慢道来,讲述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那份情感由内心深处表露出来时,舞蹈人物即被赋予了真实的情感而充满生命力,便塑造出梅表姐朴实保守、多愁善感的旧中国女性形象。

(二)肢体动作表情分析

舞蹈是肢体艺术,肢体动作的表情达意是舞蹈叙事的重要手段。在舞蹈作品中,动作语汇的组织时刻都围绕故事情节中人物塑造的需要,肢体动作进而升华为舞蹈语言。

《家・梅表姐》采用中国古典舞身韵为动作素材,表演中舞者“形”、“神”两者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是尤为重要的。“形”③即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而“神”④则是指一切内涵的气韵、呼吸、意念、神采。它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的、纯功能的去完成动作。“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这正是“神韵”的具体化。正如舞蹈第一段中,梅表姐向前走了两步后又立即停下脚步,含着上身手捂疼痛的胸口,随即几个点翻身接倒踢紫金冠,转身后上身后仰将丝巾刚劲而柔韧地伸向上方,顺势转身左脚向外探,将双手拉开,叹出无奈,满脸悲痛地转向斜下方,当左脚向外探到尽头后又顺势接吸腿转,随后踏步半蹲含下身子,转身后双目充满期待地向远方望着。“形”是演员的肢体动作,“神”是演员的精神灵魂,唯有将“形”、“神”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自我意识,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才能使舞蹈作品中的人物更具生命力。

不同质感的肢体动作表达出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一幕幕的故事情节中,演员以肢体动作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并与面部表情结合,真正“体现”(即以身体表现)出梅表姐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在铁壁般的旧制度面前,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顺从命运,将这还未绽放的爱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痛楚与无奈。

三、舞蹈服饰之叙事性表达

舞蹈中,梅表姐额前一排整齐的刘海,一头漆黑的浓发盘于头顶,在发间零零星星地插着一些小花,搭配着白色耳环,无处不体现着梅表姐的温柔贤惠、美丽端庄。她一手握着刚从树上摘下的梅花,寓意着梅表姐向往的美好爱情,另手持丝巾的她更显娴静羸弱、多愁善感。当梅表姐跃动在舞台上时,演员的服饰妆扮更凸显了梅表姐娴静羸弱的形象。

结语

舞蹈作品最终目的是上升为有话世界,即传达一种思想和意识,以及对世界的态度。舞蹈作品《家・梅表姐》以叙事性的舞蹈表达对文学文本中的梅表姐进行二度创作。以肢体艺术形式再度解读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将文学中的经典人物以更具象和鲜活的方式搬上舞台,站在当下去回首旧中国社会中的女性命运的苦楚与凄凉,从而引发观者的无限深思。

注释:

①引自《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徐尔充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引自《舞蹈知识手册》,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引自《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修订版)》,唐满城,金浩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④引自《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修订版)》,唐满城,金浩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舞身韵教学法(修订版)[Z].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巴金.家[I]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白凌.舞蹈叙事功能及其实现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4

[6]许薇.舞剧叙事的文学性探索起点:舞剧脚本[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1

[7]刘炼、刘璐.有意味的形式―――走出舞蹈拙于叙事的藩篱[J] .文艺争鸣,2014-3

上一篇:定调贵州新常态 下一篇:宝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