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思想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30 08:54:11

基于创新创业思想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 要: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医药企业进驻中国,这就使得原本竞争就比较激烈的中国医药市场形势更加的汹涌澎湃。而在医药产品的功能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营销的竞争,营销的成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而营销的成败关键在于“人”,即营销人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药营销人才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从高等医药院校和医药企业两方面入手,针对其各自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解决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医药营销;医药企业;医药院校;培训;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70-04

医药营销是指在一般营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探索医药市场的营销规律和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行为。但理论的定义不能完全说明医药营销的特殊性,因为药品并非一般的商品,药品除了要具备满足人们治病需求这一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安全、疗效稳定等特殊功能。所以,对于医疗器械和药品的营销,不仅要求医药营销人员具备营销方面的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医药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这种合格的医药营销人才的任务在现实中就落在了开设营销专业的医药高校和招聘营销人员的医药企业肩上。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医药企业长期招聘不到满意的营销人员,而医药院校培养出的大量从事营销工作的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培养机制存在缺陷,培养营销人才的医药院校和医药企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全国约有140多所医药院校,其中开办医药营销专业的有30余家,营销专业的在校学生约8 600多人;全国医药企业约有4 590家左右。从这些数据可以较为直观地推测,医药营销人才市场应是供需平衡的,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另外,国家自2009年开始进行“新医改”,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对医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多方面均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医药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然而,现今的医药企业却常常招聘不到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医药营销人员。为改善尴尬现状,只有真正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顺应新医改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实现高等院校与医药企业的有效衔接,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人才,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企业用有所依,快速提升医药市场运作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医药营销人员培养现状分析

医药产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改革开放30几年来,由于市场大幅度放开,医药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很多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如辉瑞、诺华等众多国际知名制药企业。而医药企业数量增多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医药营销人才需求数量的大幅激增,因而培养专业的医药营销人才就显得比以往更加迫切。高等院校是培养医药营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至今,全国大多数医药院校均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医药营销人才。这些营销人员肩负着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开发等重要职责,在医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追求高额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举足轻重。当下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已经意识到营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其中。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中,建立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培养体系,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正规,步入了正轨,尤其是对于高级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已形成了从高校到企业的模式和链条。但是,在医药营销人才培养向着更加规范、更加成熟的方向迈进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确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企业培训方法简单粗放、培训过程过于粗糙等。

(一)医药院校人员培养目标不一致

在我国,目前医药营销专业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各高校之间可借鉴的办学经验不多,由于定位不同,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培养目标作为培养方案的首要部分,它的内容直接决定着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一系列问题的方向。为此培养目标不同,依据其所设定的专业课程科目、学时分配、课程结构都会有所差别,由此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也许千差万别。

有的医药院校紧紧围绕“医药”这个主题,突出“医药”特色,以期望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医药方面的专长;有的医药院校更倾向于营销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目标更加强调营销技能对于医药企业的意义,鉴于此,有些学校索性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此为学生日后开展营销工作、建立营销关系网络打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医药企业最为青睐的是复合型营销人才,即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深厚的医药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营销技能。因此,医药院校在确定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如果仅仅侧重于一方面或几方面,并以此确定培养方案的其他部分,未免片面,必然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完全满足医药企业需求的情况发生。为防止培养目标出现偏差,影响整个培养方案,进而导致学生毕业难以适应社会、医药企业不能招聘到需要的人才等情况发生,基于社会需求即以医药企业需求为准绳设计培B目标,对于高校培养专门的医药营销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从高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才符合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有失合理之处

各医药院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差异明显是其各自培养目标不同所造成的直接结果。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存在差异,甚至相关的公共课程,如高等数学和公共外语,学时安排差别也很大。这些差异都反映出各高校对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别。但不论差异如何,这些课程设置基本上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实践学时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规范,而理论学时偏多,并且多以普通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很容易变成“填鸭式”的灌输。这种课程结构失衡的弊端无疑会造成教学和实际营销环节的脱节,而这种脱节会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产生困惑,并最终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难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可用人才。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可以说是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的竞争力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被无形的降低了,导致他们在与其他营销人员在竞争的时候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提高了医药企业的用人成本。很多毕业生怀揣着理论知识投入到实际营销工作中,但却与现实脱轨,以至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成本去适应实际的营销环境,医药企业也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代价来获得需要的营销人才。

此外,以各大医药院校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学生既要学习一定的医学、药学知识,又要接受大量的市场营销学相关课程。在安排学时时,如果不进行压缩,学生的负担必然过重;如果进行压缩,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什么都学,但又“走马观花”、过于肤浅的感觉。更为麻烦的是,这样做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医药营销专业定位不清,医药类、营销类相关课程都要涉猎。若不强化专业教育,有的学生甚至会弄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究竟是什么。

(三)医药企业培养缺失或方法过于简单

学习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医药企业接过高校的接力棒,继续为毕业生也就是自己的员工提供成长环境。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员工的特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但在现实中,很多医药企业对于这点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甚至有很多企业片面地认为,医药营销就是简单的销售,只要招聘来的毕I生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能够与人打交道,问题就解决了;还有的企业认为,这些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接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属于“科班出身”,不必再进行系统化的后续教育。除了上述情况外,有的医药企业认识到了对毕业生进行后续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出于对相关方面的考虑会将培训的任务外包出去。而承接培训任务的组织又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大都按照自己制定的程序,聘请所谓的专家进行培训。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千差万别,如此一来,培训出来的员工也就良莠不齐,很多都不能满足企业本身的需求,培训也就此陷入了形式大于实际的泥潭。

(四)医药企业培训过程较为粗糙

除了“培养缺失和培训方法过于简单”以外,培训过程较为粗糙同样是存在于我国医药企业培训环节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培训过程较为粗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训时间较为仓促,短时间内员工,特别是刚刚离开学校还处于实习期的毕业生深感压力较大。很多医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时间很短,往往在两三天之内就将他们的产品知识以及总结出来的营销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员工,传授完毕后就迅速上岗;有的企业要求更为严苛,甚至在每上完一节课,或者每进行完一个环节后就立即安排测试。这样的节奏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有时都难以招架,更不必说刚步入职场的实习生,自然是难以承受。二是重视营销技巧的同时缺乏其他相关内容的培训。很多医药企业比较重视定期培训,尤其重视销售技巧的传授,但相比之下,关于销售技巧以外的其他知识,如相关的产品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三是有些被传授的销售技巧过于理论化,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或实践性不强,员工在实际运用这些技巧时往往感到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培训过于强调绩效

目前,很多医药企业过于追求销售额的增长,因此培训活动的目的性过强,即过于强调绩效,而忽视了职业道德对于医药营销人员的重要性。鉴于医药产品,关乎患者生命安全的特殊性,职业道德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对职业道德视而不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从长远来看对医药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即便如此,某些药企仍然明示或暗示员工打法律和道德的球,让营销人员用尽各种方法手段将自己企业的医疗器械和药品销售出去。这样一味强调销售业绩而忽视甚至牺牲职业道德的营销手段,是一直存在于医药产品营销中的“毒瘤”,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长此以往,医药营销人员尤其是基层的营销人员无疑会忽视、漠视乃至于违背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二、基于社会需求完善培养机制的措施

(一)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1.更正教育观点,改变教学方式

要解决现今医药营销人员培养机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的要务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侧重于理论,必须将教学观念从这种以理论为导向更正为实践与理论两手抓,注重实践,在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应占更大的比重。外国的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如美国大学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是3:1,英国是2:1,而在法国,每一节理论课都会相应地配备有2―3节的实践课。所以,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遵循“实践与理论两手抓,注重实践”的教学观念,多增加一些实践教学手段,如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到企业挂职、聘任有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际环境中感受营销工作、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体会医药营销的各个环节等。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办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培养出的学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因此,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其培养目标。市场虽然瞬息万变,但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始终都是需求,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理所当然应围绕需求进行。医药高等院校确定培养目标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培养目标的方向势必决定着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课程结构的设置。培养目标确定得明确得当、课程结构设置合理,那么整体的医药营销培养机制才能得到有效改进。医药营销专业因为是经济管理类、医药类等多个学科交叉而成,这就给各高校在确定培养目标和设计重点专业课程时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其实,根据各课程对于学生以后从事营销工作的作用程度来确定专业课程结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首先,营销类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推销与商务谈判等,这些课程以传授营销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基本上是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应将这些课程安排为专业课程。其次,医药类课程主要包括医药类的一些基础性课程,如基础医学概论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医药营销专业区别于一般营销专业的关键,也是该专业的特色所在,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比较明显,且其中很多课程如中药鉴定学等实用性都很强,因此应将其作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医药统计学等,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医药营销类学生知识结构中必备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应根据自身性质,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不同,有区别地进行设置安排。

理论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基石,对实践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但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实践教学是保证学生实际营销能力的关键,所以应在课程设置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而且可以组织课内、课外多种实践教学模式。课内实践主要以模拟实训教学为主,即组织学生在模拟的营销工作场景内,在授课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培训内容,体会实际营销工作的过程;课外实践是在专职教师的带领或院系的安排下,参观校外企业或实习基地,或者直接在校园外的企业或实习基地从事营销工作等。课堂外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们扩展视野,增加亲身经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适当延长毕业实习的r间,为毕业生正式进入社会前准备更长时间的预热期,使其能够为即将到来的新挑战进行更充分的准备。

3.加大实践资源的投入

加大实践资源的投入,即投入更多的财力、人力和时间资源。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即医药高等院校花大气力培养或者外聘营销实践专兼职老师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另外,定期给相关课程实践基础较为薄弱的老师进行营销实训,给纯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老师进行必要的医药知识培训。加大时间资源的投入,即尽可能安排便利条件多让学生们接触营销实际工作,比如,课堂上增加模拟实训的学时、课堂外组织学生进行营销实践活动、延长毕业实习时间等。加大财力投入是改革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机制的各项措施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增加了必要的财产物资投入,高校所制定的一系列相关举措才有可能实行。

(二)医药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完善薪酬制度

很多医药企业由于认知方面的错误,不重视员工培训,招聘后只进行简单的培训或者有些就干脆直接将培训工作外包出去。所以,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首先需要改进的就是要形成对培训的正确认识,要重视员工培训这项工作。对于“新员工”,应该在其实习期间即真正上岗前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对于刚入职的医药营销专业毕业生,在聘用前可以查看他们之前在学校时的学习成绩,或与其辅导员沟通。以此来了解员工在表达、社交方面的能力,判断他们在进行培训前所具备的从事营销工作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安排培训内容,并予以强化。这类性质的培训工作最好由医药企业自己完成,因为外聘的培训团队可能无法像企业那样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因为是因材施教,可以避免统一的宽泛式的教育,而且还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对于“老员工”,他们已不同程度熟悉了实际营销环境,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培训的重点应以强化弱项、个人提升为主。进行培训时可选择的方式较多,既可以将有相似培训需求的员工集合到一起进行统一培训,也可以根据其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将其外派参加一些培训项目。除此之外,还应重视薪酬制度的完善。单纯的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但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营销这类工作目前还无法做到薪水与业绩完全脱节。所以,完善目前的薪酬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例如,在保留现有薪酬制度的基础上再设计道德层面的约束以规范营销人员的行为,并在各种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而这需要医药企业自上而下全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此外,在挖掘营销人员潜能方面,还可以建立本企业营销人员潜在能力培养档案,据此制订富有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及相应的奖惩方案,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其内在潜能。

(三)企业要积极与医药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除了重视培训以及改进薪酬制度外,医药企业还应与校方开展多种合作以达到大力培养营销人才的目的。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如德国的双元制、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日本的企业教育以及韩国的产学合作法制化等模式都是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校企合作不仅仅要求企业与学校联系紧密,更需要企业时时掌握人才培养动向,把目光放在挖掘营销人员的潜能上。企业与学校联系紧密不只是表现在毕业期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场所,更要在平时与学校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在实习期间考察并重视培养毕业生的潜能;在与学校接触过程中使其洞悉自己的用人要求,使学校更加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真正实现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 季骅,高民.高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1).

[2] 单树萍,李广武.加强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3] 沈志冲.关于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J].求医问药,2012,(10).

[4] 任熙玲.浅析医药营销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改进[J].科技信息,2013,(17).

上一篇:涡轮增压器涡轮叶片的流场分析 下一篇:关于CAN总线在城铁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