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企业发展阵痛期

时间:2022-10-30 07:21:33

“心”解企业发展阵痛期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当站在文明进化某一高度时,它完成的是所有生命历程的叠加。每一层叠加都会烙刻上时代深处的记忆,并且在未来发展中发挥着历史印记的深远影响。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无一例外地遵从着这样的发展历程。华夏文明几经沉浮,荣辱成败化作血液灌注在我们华夏儿女的血管里,也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所以说,一个国家完成的是历代进程的叠加。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中国式家庭自古就是大家族文化,一个三口之家的内部关系绝不仅仅取决于这三个人,而是两个家族祖祖辈辈对他们的影响。因此说,一个家庭完成的是家族的叠加。我们作为“家”“国”儿女,移步时空,回望过去,必然能看到发展中的震荡与危机,甚至濒于分崩离析或各奔东西的历史片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展阵痛期”,某种程度上,它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当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需求时,必将发生重大变革。而在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很容易出现高层震荡。这就是企业发展的阵痛期。那么问题来了――企业发展阵痛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阵痛”?

“阵痛”象征着变革和新局面的出现,每一次变革就像新生命的诞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而对“阵痛”的错误认知和对变革的恐惧则会延长“阵痛”的时间,甚至导致新局面胎死腹中。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企业发展就像人的心智发展,它的成长也像人一生的成长经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正如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所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核心任务,有它要克服的困难,这是心智成长的必需品。一个企业亦是如此。曾经一部很火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就是个不错的教学案例。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三人在“新梦想”公司刚刚启航的时候,面临的任务是开创和对外开拓,他们需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打敢拼的冒险精神。发展壮大期需要处理的是更深价值观的合一与企业愿景共识的达成(这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决策),这就要求他们有更深厚的信任和开诚布公。此时的企业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发育迅速,思想活跃,却也容易产生冲突,是出现“阵痛”的敏感期,极其需要内部的整合与统一。小有名气的“新梦想”在不断壮大,也自然进入了“阵痛期”……

在企业主自感企业顺风顺水、风生水起的时候,总会遇到来自人、事各方面的阻碍。企业在经历蓬勃发展、辉煌成就之后也必然要面临新的挑战和瓶颈。举个极其简单的例子,孩子长大,脚也变大,原来的鞋肯定不合适,有的人选择将就穿,有的人选择盲目换鞋,结果都是脚不舒服,影响走路速度。在企业中这种“削足适履”和“盲目跃进”从而阻碍正常发展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原因是企业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缘于他们对“阵痛”错误的认知和对其深深的恐惧。“新梦想”的老大成东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正视来自核心团队意见分歧的“阵痛”,我们不讨论他的决策是否正确,单看他处理分歧的方法――通过回避来避免与孟晓骏的冲突,寄希望于利益的妥协度过“阵痛”期,但却事与愿违……

企业发展阵痛,与其说是阻碍、瓶颈,不如说是预示着新生命的降临,象征着变革和新局面的出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而对“阵痛”的错误认知和对变革的恐惧则会延长“阵痛”的时间,甚至导致新局面胎死腹中。

企业发展阵痛期能否预见?

企业开创者及核心团队对自身的志向、价值观、创立或参与管理企业的初心及其与企业发展吻合度的觉察力越高,他们预见“阵痛”期的准确性就越高。

企业的发展不仅如同人的心智发展分为不同阶段,也同样具有深度分层的特点。心理学有一个学派叫精神分析学派,它将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指在人类心理活动过程中能够认知到的部分;潜意识是指在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有显现于外的性格和行为,也有内隐于心的潜意识。其实一个企业亦是如此,同样包括企业性格和企业潜意识。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外显于世人的产品、市场、组织架构、制度、员工行为呈现等,这些外显形式所表现的仅仅是企业内涵的一部分而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企业潜意识,也就是我们一般看不到的那部分。企业潜意识包括了很多:企业核心团队的性格匹配、融合度和团队动力、企业使命、宗旨、定位和文化等。它们都在无形中影响和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走向和趋势。那么,问题又来了――是什么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潜意识呢?

企业开创者和历任领导者是形成企业潜意识的原始驱动力及企业文化衍生的基础。开创者的个人志向、价值观以及创立企业的初心决定了企业潜意识的雏形,而历任领导者对其认同度越高,企业使命、文化等潜意识的传承就越稳定和持久。从这个角度说,企业完成的是一群同路人梦想和愿景的叠加。

企业发展阵痛期如何预见?透过企业产品、规模、业绩这些表面现象去深入了解企业的潜意识,评估企业主或核心团队的格局、价值观、原动力及其与企业发展的契合度。一般情况下,除非企业主对此有所觉察,并积极突破自己的局限,拓宽自己的格局,否则的话,企业阵痛期发生的深层原因是很难改变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容一个企业也是适合的。

我们继续讲《中国合伙人》的故事。“新梦想”的口号是“失败中寻找胜利,绝望中寻求希望”。细数开创者成、孟、王三人与这句口号的潜在关系:王阳被美国女朋友抛弃,耻辱,要雪耻;孟晓骏在美国餐厅做不能收小费的服务生,耻辱,要雪耻;成东青似乎从出生开始就面临这样一个主题――失败中寻找胜利,绝望中寻求希望。由此可见,他们类似的遭遇成就他们共同的志向和创业原动力,这样一个“雪耻”的潜意识就成为了“新梦想”企业潜意识的底色,也为随后发展埋下“阵痛”的伏笔。成、孟、王将“新梦想”做得风生水起,“雪耻”的愿望得以实现。然而当孟提出上市时,三人产生了分歧,“新梦想”出现了“阵痛”,这是由他们创业原动力以及“新梦想”潜意识(雪耻创业)决定的,由他们的初衷与企业继续发展不相吻合造成的。有趣的是,当“新梦想”遇到ETS美国普林斯出版社控告新梦想侵犯版权事件时,他们又重新合体。因为此刻又是“雪耻”的时候了,“雪耻”这个原动力就像磁铁石一样,一旦被触动,就会使这三个人冰释前嫌,重新合体。电影以“新梦想”成功上市结束,甚是鼓舞人心。但我不讨喜欢地说,如果它有续集,一定还是纷争―散伙―遇到危机事件―合体―雪耻的重演。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开创者和企业潜意识是如何预见“阵痛”的。

企业开创者及核心团队对自身的志向、价值观、创立或参与管理企业的初心及其与企业发展的吻合度觉察力越高,他们预见“阵痛”期的准确性就越高。

EAP在企业发展阵痛期的作用

在管理者层面,EAP可以帮助管理团队提高预见企业“阵痛”期的能力;在员工层面,通过各种EAP服务形式,一方面缓冲了企业“阵痛”对基层员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员工和企业心合拍、心合力、心和谐的重要手段。

企业发展阵痛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经历的阶段。如果企业主对“阵痛”期有正确的认知和敏锐的觉察力,就可以平稳度过,甚至可以实现质的飞跃。那么,EAP在企业发展阵痛期可以做些什么呢?人们对EAP的传统认知是帮助员工及其家属处理和工作有关的心理困扰。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这只是描述了EAP实施层面和实施方法。其真正的作用点是在人心和企业文化上,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心合拍、心合力、心和谐的目标。而在企业发展阵痛期的问题上,EAP在管理者层面可以帮助管理团队提高预见企业“阵痛”期的能力。

在我们过往的项目经验中不难看到,EAP对管理者的培训和咨询不仅仅从技能层面提高他们的积极领导力,最关键的是拓展他们管理的思维方式和心智上的格局。尤其对国企而言,它的历史变迁更长更深远,也具有比较鲜明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如果只是在管理通用技能方面予以培训和指导,提升效果不是很理想。当加入“管理角色自我定位”“挖掘与提升心理资本”“国学与柔性管理”等内容的渗透后,明显地发现,中层管理开始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领导风格,在特定的企业文化中如何游刃有余地发挥个人专长。例如,有的管理者是强控制型,通过学习了解到自己强控制背后的原因,以及强控制对团队整体氛围和效率的负面影响,开始产生改变的意愿,尝试着给团队成员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由此可以看出,对人的培养,对管理者的培养,如同习武一般,不能单纯练招式,还要修心法。管理通用技能就是招式,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管理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实操中运用却不得法,结果得出一个偏差的结论――培训无用。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修心法。什么是“心法”?“心法”就是让自身有足够的心理资本和敏锐的自我觉察力的法则,它可以将“招式”更好地与自身相融合,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EAP在管理者层面的着力点就是“心法”的修炼,让他们成为更有容量的容器,能够承载来自企业和员工多样化的使命和需求,正所谓“有容乃大”。

在员工层面,EAP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缓冲企业“阵痛”对基层员工的负面影响。不论多么优秀的企业,都无法回避企业发展过程中来自内外的震荡和压力;不论人文关爱做得多好的企业,员工也都会有负面情绪和倦怠阶段。这是无法通过几次培训解决的。在我们为数十家企业服务的经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员工进行EAP服务(包括心理疏导、团队辅导、宣传引导等方式)的持久性和连贯性是至关重要的。持续的EAP服务可以给员工带来长期的陪伴感、支持感和归属感,帮助员工建立应对工作压力的缓冲区和安全带。

我们曾经服务过这样一家国企。他们的需求仅仅是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我们通过前期的访谈和心检调查发现,员工的“工作倦怠”和“消极情绪”两个指标与同业比较均偏高,而对“同事支持”有较高的需求。在我们后期对员工的团体辅导和咨询过程中了解到,这家企业的文化和工作氛围相对比较严肃,工作流程清晰,规则明确,层级意识较强。这样的企业特点可以带来员工较强的职业化,但长期如此,员工的情感不流动,无处表达、无人可说,得不到同事之间的情感支持,每个人就像被罩着玻璃罩,情感也变得淡漠,每个人就像个工作的机器。人在缺乏情感的环境中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其心理耐受力会变得越来越低,就像老化的皮筋,很容易断。基于我们有这样的推测,于是向该企业了解相关情况,企业管理者才将需要EAP服务的真正原因告诉我们――之前有发生过危机事件。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EAP诊断,企业管理者只能简单将危机事件归结为员工压力大,而无法了解真正的症结,更不用说预见“阵痛”期会给员工带来怎样的冲击了。在这样的企业诊断后,我们为该企业提供了为期一年的EAP服务,给员工带来长期的心理疏导和团队辅导。产生的效果是:数据显示,在后期的个体心检数据中,“工作倦怠”和“消极情绪”指标明显降低;他们后期主动寻求疏导的意识越来越强;行为表现:在工作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他们的压力感和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并没有明显增加。这就说明,持续的EAP服务可以增加他们的心理弹性和恢复力。如果在平日的工作中能够建立“缓冲区”和“安全带”,那么,在企业发生“阵痛”时,员工应对企业“阵痛”的应激反应就不会过激或慌乱,而是能够按部就班地工作,耐心等待企业顺利度过“阵痛”期。

人类文明完成的是所有生命历程的叠加,一个国家完成的是历代进程的叠加;一个家庭完成的家族的叠加;一个企业完成的是一群同路人情结和未完成梦想的叠加。我们无法斩断历史对“现在我们”的联结与影响,唯有坦然面对它带给我们的“痛”,我们才能痛定思痛,化“痛”为“通”,不断打破局限,打开更开阔的发展视野。

(作者单位:北京易普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优势研究 下一篇:日常生活中实施幼儿美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