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视觉文化分析

时间:2022-10-30 06:57:29

建筑设计中的视觉文化分析

摘要:对于建筑设计中的视觉文化的研究,是研究建筑的“视觉”来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视觉文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建筑设计风格的演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建筑艺术的审美以及设计法则。在建筑史上,各个时代的建筑师们设计建造的建筑物有着诸多形式,对于其形式的分析在于准确把握历史的发展文脉,运用合理的建筑形式,让建筑艺术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视觉文化;形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不难看出,建筑中各种元素的运用是传达文化思想的媒介,可以说,建筑物它是“一件艺术作品既是物质,又是精神;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视觉”元素丰富了建筑的造型、色彩与结构,而“文化”则蕴藏着建筑的文脉、历史与内涵。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是以一种可观、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种形式不仅仅是受当时的风格影响,更联系到历来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建筑设计风格的演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建筑艺术的审美以及设计法则。

1、视觉文化与建筑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人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图像比起文字更容易传达信息,进行沟通与交流。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就作出“应该把视觉活动视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眼力也是一种悟解能力”的论断。对于由文字化向图像化的转变而产生的“视觉文化”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不但显示出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而且还包含着人类思考方式的改变。而对于世界上影响最大、规模也最大的建筑艺术来说,其中所包含的视觉文化不仅反映着建筑师的视觉意识、人文理念以及设计风格,更能够表现出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对广大的受众心理以及审美习惯与方式产生着潜在的影响。而在历史上,最早对建筑要素提出的是罗马工程师维特鲁威,他在《建筑十书》中将其概括为“实用、坚固、美观”。之后,又有不少学者对建筑进行解释,但其中都离不开“实用”与“美观”。因此,可以说人们对于建筑的这两点要求从未改变,建筑是一种将实用与审美结合起来的视觉艺术。如今,当代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的新著《图像建筑: 不可思议的力量》中说“一个幽灵正萦绕在地球村,图像建筑的幽灵。”詹克斯所谓的“图像建筑”就是强调了建筑的形式以及通过形式表达出来的视觉文化,他看到了当今建筑在已满足人们使用功能需求之后,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建筑中的视觉文化主要是通过建筑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具体说来,建筑的“视觉”,是通过色彩、光影、材质以及结构等方面来传达,即其“形”。而建筑的“文化”是蕴含在建筑作品中的包含人文意识、审美观念等,即其“意”。建筑中的“形”与“意”相对称,构成有机的统一体。而建筑视觉文化的传达有着多种的表现方式,建筑师通过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互动,传播设计思想,并获取受众的反馈,进而影响下一次的作品创作。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建筑视觉文化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2、建筑中视觉文化的表达

“建筑结构体系决定于可用的建筑材料、技术进步、建筑物的预期功能和文化美学”。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其文化内涵。

例如,位于新喀里多尼亚岛首都努美阿的让·马里·吉巴乌文化中心(图2)又是一件将建筑的形式与功能、文化相结合的经典设计。

图2-让·马里·吉巴乌文化中心 图3-花塔

文化中心的名字来自于国家的民族英雄让·马里·吉巴乌。在设计时,设计师伦佐·皮亚诺融入了卡纳克人的文化,每个部分都采用了传统的卡纳克人的茅屋设计,呈纺锤形。除此之外,这种造型设计还具有抵抗地震以及飓风袭击的功能,并能够在建筑之间形成高效地通风系统。从空中俯瞰,文化中心的整体布局清晰地展现出卡纳克人村庄的传统布局。最后,在当地文化的启发之下,皮亚诺选择了一种“未完成”的造型在传递出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思想。

除此之外,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与来自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Gro Bonesmo 和摄影师欧文·奥拉夫合作设计的这个情趣横溢的公共厕所(图1)。

图1-公共厕所

厕所位于男同性恋者聚会的公共区域,与户外咖啡厅相对。在结构设计上,用不透明的玻璃将男女区隔开。深蓝色的跳舞人的人影在厕所外墙的上部和下部围成一圈。厕所的屋顶上选用了大片珠宝般的玻璃片拼贴,其主题是“地球村”。荷兰批评家巴特·洛茨玛曾这么评论它:公共和私人、男性和女性、建筑和艺术、高雅和庸俗艺术,都聚集在这个有趣、现实的作品之中。库哈斯以及他的合作伙伴,将他们创造力和设计技法融入这个小但让人炫目的建筑之中,向人们展示出普通的原始的设计,并作为当地“A Star is Brom”节日的永久性象征。而项目的本身也是试图通过建筑的外部色彩、结构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来刺激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探讨。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设计也由此诞生并逐渐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国外学者认为,“在任何设计领域中,巧妙地运用生态学理论,尽量使其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达到最小的形式都可称之为生态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也运用其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生态的人文观念。位于法国巴黎的居民住宅楼——花塔(图3),便是一座颇具视觉魅力的建筑。由绿色建筑设计代表人物弗朗科伊斯设计,住宅楼共10 层,像一座垂直的花园,表面全部包裹着380 盆绿色的竹类植物。每个花盆都有灌溉系统,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肥料。最终,这座能够自给自足的竹园就此诞生,且四季繁盛。每棵竹子大约高4m,在保证室内房屋隐私的同时也能够为其遮阳。住在里面的人曾这么描述:在夏季,把窗户打开,微风透过竹园吹进卧室感觉非常凉爽惬意,就像睡在树上一样。另外,花塔上的竹子也有效地遮盖住了笨重的混凝土墙面,让整个住宅楼看上去充满生机与活力。花塔在降低环境能耗的同时,也宣传了建筑设计对人、环境、社会的关怀,通过绿色的植被直接表现出绿色设计以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人们践行环保意识具有着极大的推动性。而在巴黎,还有一座类似的建筑,那就是布拉利河岸博物馆(图4)。

图4-布拉利河岸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由四个部分组成,综合使用了玻璃、木材以及混凝土等材料。从外观上,建筑的最大特点便是悬空突出的分布在一条长200m 的长廊外部飞扶壁设计,它是在基于传统建筑元素飞扶壁之上的一种创新,一种现代性的表达。而博物馆的垂直花园,种植着15000 株植物。最为震撼的是,参观者在参观这座博物馆的时候,都会有仿佛自己像是在茂密的丛林中感觉。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将传统与现代、绿色与发展相结合,展现出建筑艺术的文脉与象征。

3 结语

因此,只有对建筑历史以及视觉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才能做到运用视觉设计的原则来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用建筑设计来延续历史的文脉。才能具有卓识的理念引领建筑的发展,而非从历史的精华中胡乱的拼凑。在建筑史上,各个时代的建筑师们设计建造的建筑物有着诸多形式,对于其形式的分析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建筑的文化是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出来的,更在于准确把握历史的发展文脉,运用合理的建筑形式,让建筑艺术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建辉,易学金.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北京: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3]李必瑜.房屋建筑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吕道馨.建筑美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谈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谈河北林业经营中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