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马背民族创造的音乐文明

时间:2022-10-30 06:53:20

一个马背民族创造的音乐文明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各地少数民族同胞共同培育和滋养下,民族音乐文化之花芬芳华夏大地,香飘五洲四海。随着蒙古长调等一系列民族音乐瑰宝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本版自3月起为读者奉献一个全新的栏目――少数民族音乐之旅,约请民族音乐学专家中央音乐学院田联韬教授及其学生撰稿,带您在中国绚烂的少数民族音乐世界中探寻、遨游。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最初发祥于中国北部地区的呼伦贝尔草原,现跨国界居住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等国,以中国境内的人口最多,主要聚集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和新、甘、青、滇等地。蒙古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游牧民族,使用阿尔泰――蒙古语,早在13世纪初就拥有了本族文字传统。千百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令这个马背民族创造下的传统文化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

1950年以前的蒙古族传统音乐和乐器文化已相当发达,其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宫廷音乐、宗教祭祀音乐和民间音乐,其中以民间音乐为主体,样式最全且最能体现本民族的精神和气质。蒙古族的民歌有长调(乌日图音道)、短调(包古尼道)、长篇叙事歌(乌格勒呼道)、祭祀歌曲和儿歌(呼呼德道)等多种。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的珍品,分为单声形式和多声形式两种,后者称“潮尔音道”,常见的是一人主唱、多人演唱持续低音的形式,但新疆阿尔泰蒙古人中保存的“呼麦・潮尔”的二声部演唱竟由一人完成,其发声方法非常特殊,吸引着国内外学界和音乐爱好者的兴趣。长调的节奏和节拍相对自由,旋律悠长、舒展、起伏较大,演唱时常在长音处以特殊的颤音方法唱出密集的节奏,产生特殊的音乐效果,这种特殊的演唱技巧被称为“诺呼拉”。蒙古族长调因其独特的韵味、鲜明的民族气质、浩如烟海的曲目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被列为世界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遗产。

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生活生产方式等原因,蒙古族地区存在不同方言区,各方言区内的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如在蒙古族发祥地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区内,民歌的音乐质朴、节奏悠长,常见旋律形态多由do re mi三音环绕构成,保留有古老狩猎歌曲的特点;锡林郭勒的长调最为著名,具有典型的牧歌风格特征,杰出的蒙古族民间歌手哈扎布就生活在这个地区;科尔沁方言区的民歌则以短调为代表,旋律深沉流畅,节奏平稳整齐,具有较强的叙述性和歌谣性;鄂尔多斯民歌的旋律起伏跌宕,喜用宽音程,以富有弹性的切分音节奏为特色。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雅托噶(蒙古筝)、托布秀尔、冒敦潮尔(胡笳)、马头琴、四胡、三弦、林布(笛子)等,其中马头琴及其音乐最具民族特色。马头琴属于拉弦乐器,相传在12世纪已流传于民间,其发音低沉,音色圆润而有穿透力,既可独奏又能为民歌或说唱伴奏,并特别适于演奏柔和、细腻、悠长的曲调。器乐曲既有结构短小的民歌式乐曲,也有大型的器乐套曲,比如与汉族《老八板》相近的《八音》和在民间庆典仪式中演奏的合奏曲《阿斯尔》等。蒙古族的歌舞种类繁多,其音乐具有热烈奔放、勇敢G悍的性格特质。比如由马上生活提炼出的骏马舞音乐明快,旋律跳跃跌宕;反映妇女劳动生活的挤奶舞节奏欢快,曲调纯朴、热情;其它如筷子舞、盅碗舞、婚礼舞等,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说唱和戏剧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和文学发展的较高形式。民间说唱音乐包括“托勒”(史诗说唱)、“好来宝”和“乌力格尔”,“托勒”以讲述蒙古史诗为主,用潮尔或托布秀尔伴奏,自弹自唱,代表曲目有《江格尔》、《格斯尔》;好来宝与乌力格尔皆以大四胡为伴奏乐器,曲目极为丰富。蒙古族的戏剧音乐形成较晚,完善的戏剧如二人台、蒙古剧等出现在清代中后期之后,音乐主要源于蒙古族和周边地区的民歌、说唱和器乐等。

历史上的蒙古族曾建立过庞大的帝国,元代以前长期信奉博教,元代之后才改信藏传佛教。文献记载的蒙古族宫廷音乐有雅乐和宴乐,乐器种类繁多,乐队规模庞大,朝仪祭典等礼仪场合奏宫悬乐、登歌乐,宴飨娱乐时使用琵琶、火不思、胡琴、方响等乐器。元代以后,大部分宫廷音乐和乐器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退,少部分融入到民间,如“潮尔道”歌曲《圣主成吉思汗》、器乐曲《阿斯尔》和乐器“雅托格”(筝)、“胡尔”(胡琴)等,皆是宫廷音乐、乐器在民间的发展和存留。蒙古族的宗教祭祀音乐包括藏传佛教音乐和民间祭祀场合使用的博教音乐,前者包括诵经音乐、乐舞、乐舞剧、法器及其音乐几种,与的藏族佛教音乐一脉相承;后者已近消亡,是较原始的音乐品种,以萨满歌舞音乐为代表,歌舞为主、击鼓作节,乐器用古老的“贺赖”(即博鼓),音乐的旋律具有吟诵性和呼唤性。今有研究表明,博教音乐的风格和曲调来源皆与蒙古族的祝赞词、长调、短调和说唱音乐等密切相关。

上一篇:“大部头”音乐作品欣赏教学 下一篇:老爷子和古琴那点儿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