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抒发”

时间:2022-10-30 05:48:14

创意的“抒发”

话题背景

一个完善的家居设计产业链,设计是首位的,没有创意设计所带来的可观造型、贴切的用户体验是无法吸引买家;而若缺少对材料成本的进一步把控,对环保等行业标签的可行性分析,也将出现:价格定位无法精准,品牌推广在质量品质保障上的缺失,并将最终影响到整条家居产业链的发展。

设计,在深圳,并不是个陌生的词!在2008年深圳被评为“设计之都”,以其为中心,点状辐射开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华南设计创意片区: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动漫设计、服装设计等各类设计产业蓬勃发展。反观家居设计,它有着极其优渥的设计成长土壤,并与佛山、顺德、东莞等家居生产企业构成了密集的家居产品生产销售圈。然而,在这种繁华之中,我们也窥到一种隐形的尴尬,即原创设计与“拿来主义”的冲突与对决。

“拿来主义”是以复制模仿为核心,无法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稍加改动即能投诸生产,它虽然缩短了研发时间和成本,却让一个品牌丧失了最初的原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产品的研发周期并不短,它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科技化、智能化等设计诉求也在影响着家居产业品牌的发展。在各种指标的平衡之下,家居设计产业所呈现的繁荣景象的背后,身处设计一线的设计师们也面临着:设计企业该如何生存、研发?生产企业又当如何解决再投入与资金链的关系?家居设计与房产的整个大环境会有怎样的连动关系?定制设计服务的催生对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等等问题。本期,我们邀约了深圳本土的原创家居设计师,与他们一共探讨创意设计的初衷、过程及结果。

市场在变,自己也要变

现代装饰杂志社:请各位简单介绍下公司的发展现状,并谈谈家居设计行业是如何看待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拿来主义”问题?

许国贵:我们主要是设计软体家具,其中软体沙发、软床居多。从2002年开始创办了独立的设计公司,在业内算是比较早的。到目前,整个设计团队从创意、效果图到结构总共有18个人。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在中国做设计师和在国外完全是两个概念,在中国的设计师再有能力也比较难得到认可。以前我们为厂家提供设计,它们在印图册时,请外国模特来拍摄,宣传是国外设计的,看到真的觉得很悲哀。这两年好一些了,深圳家协会组织展会,譬如设计巨蛋、设计展等,为设计公司和独立设计师构建展览及推广的平台。

陈春华:马化腾曾说过,一些东西有些人先做了,并不代表其他人不能做。原创也是如此,它需要有土壤,有特定的需求,且这个需求在市场里还没有供给,那么,做的肯定是原创的。现代家具无论从设备、原材料、审美,很多还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像二战以后为快速解决大部分民众的生存及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人造板技术应运而生。我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进时,它还属于非常创新,价格也比较昂贵,使得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成为板式家具的天下,这些板式家具根本的出发点是为普通居民的第一次置业改善生活。当进入富裕社会时代,需求更多元,家居设计也会相应地转变。深圳跟美国很类似,所受的文化束缚较小,只要设计出来的东西看着顺眼、舒服,就容易被接受。

现代装饰杂志社:在深圳这样包容性比较强的城市里,你觉得它的创意土壤有哪些特征?

陈春华:深圳很国际化、市场化,没有独特的竞争力就生存不下去。深圳的设计公司面对的是全国性的市场。要生存,就要赢得客户的尊重。你要站得比他更高、更远。除了我们所表达的设计,还涉及到客户理念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定位,看他往哪个级别走。如果做得很深入,客户说OK,找到你就交给你了。这种相对来说会好做一些。也有部份人找你的时候将信将疑,就很难开展。有些人找你是被逼无奈,因为他的竞争对手找你了。

钟文:我们是2003年成立的,以前一直做电子产品,2009年开始才涉足原创家具设计,目前的主要业务形式和他们的有点不同,我们是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会先积累十几二十款的产品样品,小批量生产。当有客户找到我们,会先把现有产品介绍给客户,如果要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会给他订做。现在原创家具也是比较难开展,一是市场上客户的消费能力有限,另一个是审美还没到那个层面,障碍也蛮多,需要慢慢突破。

现代装饰杂志社:看来每个公司的定位及思考的方向都有所不同的。近期,国五条细则的出台,影响了整个二手房市场,它对下游的家居产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陈春华:我觉得会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像家具制造业大约有17万家,跟它配套的产业链,比如说涂料企业,也有几万甚至十万家,门槛都比较低,高端的原料还是控制在西方。国五条细则的出台肯定会进一步抑制房地产的快速消费,今年年初地产建材已经显现出销售的难度,家具会相对滞后,消费量预计增长15%到20%,与去年持平或是降低。

我们的很多客户都在扩大生产线,包括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研发力度,思考该推出什么价位和风格的产品。虽然房地产受压,但是投资还是在增速的。这么多房子总得有家具进行配套。对消费者来说,会更考量自己的需求,包括风格、颜色、价格、安全性能等等。去年某大型房地产企业的纸家具风波,其实挺冤的。纸家具在国外是非常环保的材质,做结构估计有点问题,但用在门的芯板和柜子的层板等容易变形的地方其实是更具抗压性。

许国贵:要检验软体沙发、软体床好不好,有些厂家是把产品开放式,将底下拉链打开,展示里面的构造。

陈春华: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趋向品牌化、规模化。品牌做到一定的程度,大企业对用料、品质、安全、控管的标准与小企业是不同的。建立口碑很难的,需要数十年如一目,而破坏口碑,一两件事件曝光就全功尽弃了。

许国贵:我觉得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对家居产业多少会有一点影响。在深圳设计的产品主要针对一、二类市场。面对产业链的变动,有些客户会考虑转型,有针对性地把市场更细分去做。我一个客户之前做民用,发现民用市场的环境不好,就转向房地产的另一领域。也有的客户,会减缓开发新产品设计的步伐。家具从有设计开始至2000年,大概是做多少就能卖多少,但现在不是产品的问题,是大市场的问题。再好的产品也要能销售出去,所以我对很多客户都建议,做的产品不在多、快,而是要把本身的产品品质、质量、品牌、服务做好。

我们公司从去年到现在也都在调整,包括我们设计的产品,不单针对家具厂,还涉及到原材料、布艺。布料的花型和颜色怎么样能更完善?如何把产业链延伸?之前我们设计好产品再去找面料搭配,做成实体。现在可能反过来,设计花型,根据这些花型来设计产品,这也是模式的倒推。市场在变,自己本身要跟上步伐,找找出路。

设计控制成本

现代装饰杂志社:一个成功的企业,对设计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非常系统的,其中涉及到材料成本的控制,大概会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

陈春华:单从产品设计来讲,鼓励好的材料用在表面,如果全部是好的材料,材料利用率太低。比如说直纹的利用率只能达到30%,这还是板材的利用率,树砍下来变成板材已经损耗很多,再加上舍弃开裂的、结疤的。好的木料生产周期长、价格也贵。

针对销售型、制造型、设计型这三类企业,它们在成本控制上是不一样的。制造型对成本的控制最严,板式家具最大的成本就是板,板材利用率提高一分,在高度自动化之下,相当于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很多。销售型的,对成本的控制就不如制造型那么强。设计型也分几类,一类是以设计引导高端的,只要是好的,就不惜成本。还有一类是走大众市场,它的设计既新颖,材料利用率也比较高。很多企业从设计、制造、营销一手包,运作很顺的话可以节约成本,但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条链就会出问题。这也是很多企业要将设计外包的原因。

钟文:在家具行业,设计所占的含量是相对高一点。成本控制部分,国内的一些厂商慢慢意识到需要加大设计这一块的力度,因为设计本身可以令你的产品增值,不光只是一个造型,还要考虑生产,将它变成实物。每个家庭用的家具都不一样,它有差异性和个性化在里面,原创设计在这个行业里所占的比重越大,价值就越高。

陈春华:我们从2007年成立研究中心,就是把很多工作经验整理出来变成基本数据库,是工厂就有设备,有基本的运作规律,它包括了材料损耗、社会需求、运输等。我们设定了几个环节,像制造型的,只要确保高度的标准化、模组化。尤其像柜体这种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的,要做到系统化设计,能在机器孔位不间断流水化操作,数据的设计就得和机器运作的规律相匹配。

另外在用料上,即便同样一款材料,美国用的一寸板是25.4毫米,常规板大概21毫米左右,两寸板的价格是一寸板的1.6倍。若家具,同样是一个立方,用两寸板的在原料上就会贵出70%。越标准化、工业化,制造的流水程度就越高,就像军事造舰的模组化,可以分舱段同时开工再拼装,就更高效了。

现代装饰杂志社:从设计的角度,做创意或是画图纸这块,大概又会是怎样的状况?

陈春华:设计师的工作,就是要发挥创意,但创意变成好的产品需要工业化的过程。产品设计的基本结构在形式上很难有大的革新,除非出现了某一种新的材料。常规的来说,我们加工的生产线,比如说第一代是人工的,后来半机械化,到现在3D了,设计一个形状,数据输入电脑,就可以做出来。在研发前期要与客户沟通好定位,做什么风格、结构,如何加入最精华的设计部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

许国贵:早在2008年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客户采纳了我们推荐的一些图案或是色彩,但要做成实物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布料,最终出来的成品和我们设计的效果图有很大的差距。找生产厂家订做布料,要有一定的数量,起码500码或1000码。但作为家具厂家来说,当产品还没推进市场,在打样尝试的阶段,布艺沙发所需的布料只要1S到18米之间,这就产生了矛盾。现在,布料这块的技术可以达到像数码喷绘一样,要什么图案数据直接输入,然后在布料上打印出来。

陈春华:确实,国外在CMF研究这块比我们领先,CMF是引导产品设计的源头,比如说西方这两年比较流行的3D面料,编织的,看起来特别新颖。这几年各行各业都在往3D方向走,包括建材立体的处理和印染面料。西方对质感的追求比我们要丰富,很多大牌企业的设计不仅有个性,而且面料无论从产品的手感、立体感、形态,还是做工,是目前国内制造业都无法达到的。真正最前沿的材料研究和开发,国外是远远领先的。比如现在新出的超纤皮,材质很薄,耐磨性、抗菌性、透气性都非常好,但它比真皮还贵。

我们缺的不是设备,而是原料,还有对工艺、对艺术的积累。像一些面料厂商,设备不差,但是开发面料,包括工艺师,眼光很多是跟不上的。为什么我们要去看展,因为一直以来,欧洲在引导我们。

许国贵:我们以前做的基本上都是凭自己的想法,后面看能不能把它完善。其实作为一个成熟的设计作品,要让它最终能实现,包括刚才所提到的成本,其实成本不是控制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首先定位好它是面对什么市场,什么群体,所接受的大概是多少价位。按照现在零售的模式,一般出厂价到商场要有多大的利润——这就是一种倒推的模式,先构建出一个创意框架,再根据所要定位的产品价格设计整个用料、工艺及尺寸等各方面。

立足当下,是机会也是挑战

现代装饰杂志社: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设计师在中国市场上寻找商机,他们的介入是否对中国本土设计带来一定的压力?

陈春华:深圳设计的前途和突破口就是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因为深圳本身的土壤已经很好了,如果你的眼光仅仅局限于国内,就很容易被别人超越,如果放眼全球,包括引进国外的设计师到你专业的公司,通过消化吸收,大家慢慢会达到平衡,甚至也可以培养先进人才到国际上做创意。

许国贵:现在很多欧洲设计师喜欢用中国元素。这几年,我们经常出去,感触也挺深,欧洲设计的交流氛围比较活跃,像米兰家具展有米兰设计周,靠政府在推动设计产业。深圳都是备占山头,各顾各的,很少一起探讨,基本上我们从最初在家具企业做设计,到尝试开设计公司,都是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受到很多局限,觉得挺累的。因为文化、整个社会的环境不一样,国外设计师比较轻松。他们设计几件产品所得的利润可以支撑一辈子,而我们为了生存,基本上跟吃快餐一样,设计公司和家具企业的合作模式都是单次消费。对设计师而言,若一年只设计两到三个作品,有好的平台去推,肯定能出好作品;但若每天只是为了生存奔波,设计的产品没有深入完善到位,在市场推出后其接受度也会受影响。

国外的与中国本土的,包括现有的工艺、设备或是整个文化,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异。2010年,一个顺德的客户找法国设计师设计产品,出来的想法很好,但企业现有的工艺、设备无法实现,那么再好的想法都没用,因为并不适合企业本身。目前我们设计的都是一种商品,不是艺术品,不只是挂在墙上给别人看的,不管花多大代价做出来,卖与不卖,都是一种商品,要产生商业价值。但我还是很欣赏国外设计师在设计手法、软件运用和对产品分解上的细化。

陈春华:中国从去年开始谈设计兴国,再有十年可能很多东西又有变化。当整个体制非常成熟时,对我们设计师来说恰恰又没有那么多机会了。看你怎么理解,我们觉得国外设计师做得很好,但他们业务不多,也很痛苦。钟文:我们也尝试委托国外设计师进行合作,但仅仅在接触中,因为设计很大的工作在于沟通,像陈总和许总是面对企业做设计,需要与客户做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通过设计把作品呈现给客户。我们和国外的设计师存在文化差异,欠缺的就是不断的沟通。我觉得相互有学习的地方,国外的市场、社会的发展程度已经比较成熟,一些基本的生活都能满足,他们做设计更多是基于一种兴趣。

品牌建立优先考虑如何服务好客户

现代装饰杂志社:一个成熟的品牌在面市后,品牌包装和推广也非常关键,我们也发现很多设计机构同时也提供品牌推广和包装策略的服务,能否谈谈在产品策略包装上的一些心得?

许国贵:从开公司到现在,我们的客户资源,一是来自客户之间的推荐,二是圈内朋友的介绍,或是在展会上有这个需求促成合作的。我们做的最大的推广是口碑。服务好一个客户,能让他长期、稳定的跟随我们走,通过一带一、树标杆,在一个区域把这家做成功了,下一家自然而然能找到你。

针对整年所做的区域,我们会预先为新老客户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梳理出一些预案,比如针对下半年的市场环境,推出什么风格的产品,有哪些新的思路、方向,设计公司都是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肯定要走在前面的。

钟文:我认为家具设计中感性比理性占的比例会更重一点。一个设计机构想做成一个服务性的设计品牌,其实力度还是不够的,识别性不高。要么形成个人品牌,要么把设计拆分成一段一段,每一段里面都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一样运作,经流水线整理出去就是成品的设计业务,而且每一段的规模都很庞大,发散开就有可能做成服务性的咨询机构或设计品牌。

陈春华:品牌分为品质、品位和品相,现在设计很多做的还是品质这块,怎么有更好的设计,更好的品质,有好的渠道给到消费者;品位,就譬如同处某一层级,其实价位差不多,但不同的人购买的会是不同的品牌。至于品相,像某奢侈品牌的棋盘格、四叶草就是它的标准形式。未来五到十年是国内构建品牌的高峰期。产品是品牌的核心,光有产品还不行,还要有平面、展示,一起为消费者提供好的消费体验。

自在工坊是我们2012年借由伦敦100%展展出的契机推出的,它还处于试验阶段,包括设计理念的成熟度、设计手法、形象,都处在试验中,这也是设计公司未来新的方向。现在,我们做的是让商家、制造商认识你,自在工坊做的是不断研究、琢磨新的理念、设计形式、材料,品牌等。当企业制造品牌达到一定的程度,肯定要往消费品牌过渡,到时候再去尝试这块已经晚了,我们提前五年到十年研究,再把成熟的经验复制给客户,以后才能进一步引导企业。目前它还仅停留在设计师的角度,还没有从工业和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出发,没办法量产。因为需要积累的太多了,包括整个品牌的属性、形象,无论是平面的、立体的,包括生活场景、道具、推广的方式等等。

上一篇:星光璀璨 第4期 下一篇:孩子自杀,家长要先向孩子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