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数学本质,组织有效数学活动

时间:2022-10-30 05:08:12

抓住数学本质,组织有效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是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活动的数学本质,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以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什么是有效数学活动

有效数学活动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数学学习过程,其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数学学习效益最大化,即用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若不符合教育规律,耗时费力,则可能事倍功半.

例如,有位教师上“观察物体”的数学公开课,他设计了一个新颖的活动形式——拍照,学生十分喜欢.整堂课,教师拿着一个照相机,带领学生从教室的前面拍,后面拍,还让学生与盆景合影.在学生打着手势,喊着“茄子”的口令声中,大家开开心心地结束了一堂课.

透过热闹的表象来看这节课的本质,活动中学生较多欣赏了各种各样物体的照片,却很少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不同结果,更少体会不同结果与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不由得让人疑惑这是一堂数学课还是实践课?这堂课的数学味有多少?这种活动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忽视了对活动的体验和反思,反而导致活动华而不实,显然活动毫无意义.所以,数学活动是否有效是检验数学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二、为什么提倡有效数学活动

自1990年提出新课程改革理念至今,中国已进行了8次新课程改革,尤其是最后一次即2001年实验、2004年推广的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均是历次之最.其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个方面都有重大创新,更加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出了发展性的科学评价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要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现在的数学教学更重视过程性目标实现.在此理念指导下,课改伊始,有效数学活动成了评判数学课好坏的重要元素.于是,有许多教师都在争先恐后地试图把数学课堂生活化、情境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上演了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课改成功的名校.但是调查发现,有不少地方尤其是普通中学的课程改革仍然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当然,也有不少一线教师困惑,究竟怎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体现学生主体,能够教学相长?就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标准,融汇各地优秀教学案例,就本专业谈谈自己的见解.

三、怎样才能组织有效数学活动

组织数学活动,应该考虑到它的现实性(生活化)和学科性(本质),换言之,就是要抓住数学本质,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归纳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达到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由“生活化”提升到“校园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过程要求.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但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不能片面化,更不能把“生活数学”等同于“校园数学”,从而片面地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堂应该根据需要选择活动,要敢于舍弃课堂中那些非本质活动.比如,那些为了“表演”的活动,那些不利于的解决问题,对学生没有触动,低于或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和能力的无效数学活动都应当舍弃.

让数学教学活动恰当地生活化,才体现出数学文化的品位.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数学”,克服“生活数学”的局限性,抓住数学本质,经过有效组织,把“生活数学”提升到“校园数学”甚至更高层次的数学追求.

对于中学数学,我们更应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并努力提升其质量层次,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

2.设置合理情境,增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发学生思考.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数学活动言下之意是“活动”是“数学”的活动,活动是一种外显行为,数学思维是一种内在活动,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才是数学的活动.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离开了数学思考、数学思维的活动,不管形式多么新颖,场面多么热闹,学生多么积极,都不可能是一堂好的数学课.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教材生动地创设了拉面师傅拉面的情境,这里,既有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有浓浓的数学味.数学生活化,绝不是简单地说数学等于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层面重复操作.因而,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也不应只注重情境的生活化,同时更应注重情境的数学味.

“情境的数学味”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就是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来创设学习新内容的情境.

3.教师必须适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1)有效备课,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疑点.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3)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为抽取数学本质提供可能.

(4)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问和活动布置要紧扣教材,围绕学习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数学教学方法的变革不应被看成教学模式的简单化.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数学活动”应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愉快;课业负担减轻,学习质量提高”是我们始终的追求;“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则是我们教学的唯一宗旨.

上一篇:“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下一篇: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