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考级对孩子学习音乐兴趣的利弊

时间:2022-10-30 04:29:22

浅谈音乐考级对孩子学习音乐兴趣的利弊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不停留在文化层次方面的满足,而更加重视对孩子兴趣爱好多方面的培养,并参加各类艺术考级。本人根据多年少儿音乐培训的经验,写出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兴趣与考级的相互结合;考级不是目的,培养孩子艺术情操和提高孩子艺术修养才是根本的。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加深,对艺术也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追求,激发了人们对学习音乐的热情、愿望和追求。音乐考级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为考生学习音乐提供了一个方向,不仅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而且通过考级可以更积极更准确地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技术水平。这项从英国引进的业余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十几年来已吸引了全国上百万琴童及其师长,随着业余学习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考级是否对孩子学艺成长有帮助也成为大众极其关注的话题。当然,音乐考级存在的一些社会负面问题,社会对考级的盲目看待,出现了很多反面典型,如:家长的功利心、攀比心;老师急于出成绩的心理,只追求结果不考虑过程的速成心态;孩子厌学,大大降低了音乐爱好者的学习积极性,也违背了音乐考级的初衷,阻碍了音乐的普及与发展.为了更好更深刻地认识音乐考级,以下是对社会音乐考级提出的一点看法与思考。

一、 考级是老师与家长达成共识的一种学琴动力

对于一个常年学琴的学童,考级犹如一年一度的考试,学生在扎实练习基本功的同时,练一些考级的经典曲目,对老师和学童都是一个检验与提高的过程。如同学生在学校的考试一样,脚踏实地的学习,成长,考级的结果给学生带来的是鼓励,对老师却是专业上的肯定。学生通过在考场上,会看到同龄的伙伴们跟自己一样为自己的努力而奋斗,会莫名的有种激励感,会不约而同地产生共鸣,同时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如何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自己。而对于老师,考级给了老师一定的压力,平时授课就要求老师注意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练琴方法及应变、应试的演奏能力,老师对基本功的严格把关,对作品理解的严格要求,使得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全方位的认知,音乐不仅仅是技术运动,更是一种领悟性、理解性综合性的学习,对孩子的整体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督促积极作用。考级打开了老师和学生的视野,通过每次的考级,老师都会在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音乐技术水平和音乐修养,找到差距,并与时俱进绝不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学生们则可以更多地了解钢琴演奏需要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涵义,同时也对各时期音乐文献的经典之作有了进一步的尝试与认知。通常如果一首乐曲学完接着另一首乐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习缺乏目标和方向,没有阶段性的考试,就没有激情和热爱音乐的动力,学习过程让学生会感觉漫无目的,就更没有自我潜力的迸发,更没有通过升级体验自己进步的快乐,而考级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提供学习的阶段成就感,也满足了人们不断要求自我进步的渴望。

二、正确看待考级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1、 孩子的心理成长:以往的钢琴学习被视为童子功的训练和技术型的苦训差事,但如今生活节奏之快,考级也变成速成快餐了。为了得到证书而成为了考级的目的,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熟练技巧、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老师只注重练习考级的几首曲目,不断的跳级,这对孩子走音乐道路是极大的伤害。因为孩子没有对音乐循序渐进的了解过程,没有练习基本功枯燥的过程而感悟出弹好钢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学琴、练琴的过程通过老师因材施教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过程对学童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急于求成带给孩子只有浮躁、轻易得到结果而变得对任何事产生无所谓、漫不经心的态度,对未来的人生态度都会产生消极作用。

2、 学习方法:在考级中,学生会出现忘谱,或是前后段落混淆、绕不出来等现象,这是由于长期学琴过程没养成专注练琴,没用心分析曲谱规律的习惯。练琴说苦其实也是苦在练习专注的能力,通过专注发现出现的问题,养成思考会主动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做任何事对只要做到专注、用心,就自然能达到理想效果,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对专注的方面进行引导,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孩子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这就更需要老师对专业知识、技术掌握的能力,还要有强大的观察分析学生意识的能力,一旦把握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就能在学琴过程中有更大的突破和效果。

三、对教师整体素质要求更高: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早期音乐教学器乐和乐理都是分开教学的,而现今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讲授乐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读谱、技能技巧等),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鉴赏力,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原则,最大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考级产生的负面问题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在未来有更多展示自我风采、更加自信,所以选择各种特长来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曾被人们视为高雅乐器之王的钢琴弹奏在国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身份的象征,学习钢琴的队伍不断壮大,从幼儿到中老年掀起了“钢琴热”,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存在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

1、考级缺乏规范性

按文化部新规定,考级工作归属文化部门管理。只有普通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含艺术类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文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属的专业协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的艺术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才能申请从事艺术考级资格。而目前各个考级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明确归口管理的行政部门,多家考级主体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规范。

2、为争夺生源随便过级

随着考级单位的不断增加,面对生源的流失对于考级单位是彼此互相竞争的现实问题。一些机构担心,如果对考生技术水平和音乐表达太严格就会失去大部分的生源,于是考级标准逐年放宽,跳级已成为普遍现象。聘请的考官由于碍于考级单位的生源压力,不得不降低过级标准,只要能够基本完成作品要求,就给通过。据有的记者了解,有的考级点,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钢琴考场只设一个评委,成为“一言堂”。更有甚者,有的考点出现过钢琴老师监考手风琴、古筝老师监考二胡的奇怪现象,为的是节省聘请考官的经费。而在考级时“打招呼”“递条子”等舞弊现象更是层出不穷。难怪有的专家呼吁:“各立山头的钢琴考级只能导致管理上的混乱,为了争取生源而降低标准的考试更是失去了考级的积极意义。”

3、 教师良莠不齐,职业道德下降

部分老师因为标榜自己的水平,不重视孩子的基本功训练,反复练习考级曲目,目的为了考级通过,其实这样抹杀了孩子对音乐学习的认知与渴望。而有的老师迫于家长的要求,不得不改变教材和教学内容,迎合社会的趋势和家长的虚荣心。作为专业老师,对教学的把握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与安排,因材施教,在既能达到目的又能让孩子学习音乐有兴趣,对老师的责任感、职业道德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5、 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钢琴是一种高投入教育投资,时间长,对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由此家长对孩子学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有所回报。大多数家长存在攀比情况,在意孩子的考级级别,使得家长缺失了平常心,对同等金钱精力上的付出没达到同等效果,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质疑,对孩子的天资提出异议,让孩子学琴道路渐渐变得痛苦而功利性。其实一个级别的证书并不能代表任何,只是让孩子有个美好的学琴经历,养成对学习会制定目标,体验并总结的好习惯,这就达到了考级的目的。

随着钢琴的普及化,目前全国艺术考级的门类已达30多项,每年参加考级的人次超过百万,艺术考级在我国受欢迎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存在的合理性。目前,艺术考级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考级人数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不可否认艺术考级在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为规范社会音乐教学、推动艺术的发展服务一起努力吧。

作者简介:张蕾,1977.4,汉族,吉林长春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中级职称,在厦门市文化馆工作,主要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重点负责少儿艺术培训与辅导。

上一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下一篇:教学实践中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