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走进学生生活

时间:2022-10-30 02:54:54

【前言】让德育走进学生生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传统的学校德育重灌输,轻体验,向学生一条一条地灌输古今中外的美德和规范,全然不顾学生的体验;重防范,轻赏识,一旦学生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交警对付违章车辆一样,唯章独尊,把学生赶进机械服从的狭路。这样教育虽然能取得短期的效益,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伤害...

让德育走进学生生活

【摘要】传统的学校德育重灌输,轻体验,向学生一条一条地灌输古今中外的美德和规范,极少顾及学生的实践体验;一旦学生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交警对付违章车辆一样,唯章独尊,把学生赶进机械服从的狭路。这样教育虽然能取得短期的效益,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伤害了学生的人格。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就学生的德育工作提出一点浅见。

【关键词】学生德育生活

新课改对学生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树立“生活德育”的观念,学校德育应走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释放学生潜能,激发创新精神。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发展德育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生活。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它走进学生生活呢?

一、更新观念,尊重学生人格

传统的学校德育重灌输,轻体验,向学生一条一条地灌输古今中外的美德和规范,全然不顾学生的体验;重防范,轻赏识,一旦学生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交警对付违章车辆一样,唯章独尊,把学生赶进机械服从的狭路。这样教育虽然能取得短期的效益,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伤害了学生的人格。

教师面对的是具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是教育的条件,而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尊重学生人格意味着绝对接纳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论他们在种族、年龄、家庭背景、个人表现上如何;意味着完整的接纳学生,教育者不应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和习惯爱好对学生予以接纳或排斥,不仅接受学生的光明面、优点和长处,而且接受其阴暗面、缺点和短处;意味着充分相信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就会亲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乐于感受和了解学生鲜活的思想,进行耐心而细微的帮助和教育。实践证明,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德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德育进入学生生活的前提。

二、突出重点,优化生活德育

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学生的生活是广阔的、丰富的,如课堂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等。由于各种生活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学生参与不同的生活,就会有不同的要求,突出重点,以提高生活德育的有效性。

1、课堂生活,应重在感悟和体验。学科本身就蕴涵着许多德育内容,如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感悟课文的情境、情节,在情感上同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收到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影响发展的教育效果。又如数学课,要让学生多体验辩证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精确简洁的语言表达,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与自然的能力。而且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丰富情感,严谨的治学态度…… 都将感染学生,甚至影响学生一生。这实在是比僵硬的说教强一百倍。

2、课余生活,应重在交往能力,做人准则的培养。“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在课堂学习之余,师生在生活中以平等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在建构师生间交往关系的同时,也创造着生活,体验、内化着生活的要求,从而也建构着自我。另外,在自然、真实而直观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交往,学会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与他人共存、共享、共进,习得做人的本领,提高做人的能力。

3、家庭生活,应重在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过去,由于物质的贫乏,生活的磨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弥补了学生德育的软弱。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生活中的困难、劳累和挫折一起承担起来了,致使不少学生自理能力差,碰的困难、遇到挫折时往往束手无策。无论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还是面向未来的要求,都要十分重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4、社会实践,应重在参与。当今的我国社会生活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育德的大课堂。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这片热土,从看周围的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自我思想,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例如,开展“法庭听证”、“我当售货员”、做护路先锋“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倘若学生不参与社会生活,就不可能获得深刻感悟,他们在学校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就不能上升为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

三、注重参与,发扬主体精神。

在德育过程中,把学生看做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的生命体,就应为他们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良好环境,注重主体精神的发挥,注重参与的全体性。

1、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如文明礼貌教育活动、晨会活动、爱国卫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应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德育活动的系列化、制度化和阵地化,努力构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潜移默化。如在晨会课开创“生活万花筒”、“欢歌一曲”、“教师点评”、“实话实说”等有现代气息的栏目,为学生喜闻乐见。又如,天降大雪,带领学生一起踏雪、画雪、写诗;春风送暖,和学生一起踏青、放风筝等;在野外开展自护、自救等演习;组织学生写友情劝诫信,帮助好朋友一起改正缺点等。

2、注重发扬主体精神。学校凡开展德育活动,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会自尊自爱,学会与人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如开展“小主人值周活动”,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治、自理、自立,培养主人翁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他律”和“自律”,既学会自我评价,又学会自我调控;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他人,真正达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3、注重坚持全体参与。在各项活动开展中,往往学生干部和性格外向型的学生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较多,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学校可通过强化激励机制,唤醒蕴藏在“配角”身上的潜能,调动他们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如设立“十佳自我服务岗”,让他们参与维护会场秩序、维护学校环境卫生等服务性活动。定期颁发学校、班级的新星奖,评选“卫生功臣”“作业标兵”“守纪模范”,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有表现自己活得成功的可能,使全体学生的主体精神都能得到弘扬,使默默无闻的“配角”也同样表现得生龙活虎。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困境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