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身份功能人类学阐释

时间:2022-10-30 02:04:58

民族服饰身份功能人类学阐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衣,依也。 ”服饰做为人类的身体外衣,与人类表达了最深邃的亲密关系。在花样图案中,除审美意义之外,还承担了更深刻的文化功能。服饰做为权利阶层与身份的外衣,是一种区分社会秩序的表达。服饰的多与重象征富有,服饰皱褶是一种炫财的表达。而过渡仪式中的服饰,则如同巫舞的花媒,闪现着神圣的种子。服饰在濡化与涵化的进程中,透出族群的过往记忆与历史意识。服饰文化是社会历史集体构成及手工者个体因素合力的精神物化,“一个民族对服饰的选择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1]服饰承载着民族历史变迁以及社会意识表达。马克斯 ・韦伯认为认同“建立在对行动者赋予其社会行动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 ”。[2]因此,通过对于服饰的文化功能的人类学阐释,可观服饰在文化系统中的位置与意义。

一、族群集体身份的标识

服饰是族群身份认同的表征。美国人类学家斯蒂文 ・郝瑞界定“族群的概念是在地方性的语境中得以界定的,它依据的是地方社区里平民百姓所接触的、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拥有不同历史、文化的群体时的感觉”。[3]“认同”(Identity)在哲学意义上与文化意义上定义各有核心侧重。认同概念在哲学上具有事物本质上的“同一性” [4]的意义。在文化上所指代的是族群成员之间对于其族群文化的一种共识,一般采用其族群特有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5]。因此,“认同”是族群成员对于族群文化的一种内在认同。

民族服饰的典型样式存在其文化体系之中,服饰可作为族群共同身份标志。鱼皮服是赫哲族的典型服饰,长裙是朝鲜族的民族服饰。裕固族的镶珠嵌玉的头面,维吾尔族的四棱小花帽,还有基诺族的“砍刀布”短衣裙,以及彝族的分节式百褶裙与独龙族的披肩式麻布衣,这些民族服饰作为符号构成了其民族标识。民族服饰的样式与颜色表明了其文化归属,如依据服饰的颜色可区分支系。民族服饰中不同样式也可以成为民族印痕,如彝族男子的披风“查尔瓦”,独龙族的披毯,纳西族的七星披肩各具其民族特色。

服饰不仅可作为民族之间的标识,同样也可以作为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标识。布里亚特人用帽子上的横线来区分支系;傣族通过服饰区分为水傣、汉傣和花腰傣;畲族妇女头饰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黔西北苗族每个支系有自己独特的服饰;维吾尔族传统的帽子各具地区特色;黎族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标志符号。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符号,具有指示性语义与文化语义两种功能。格罗塞认为群体的文化能产生“对这个群体的归属感” [6],而费孝通先生提出可将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 ”[7]因此,民族服饰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还凸显了族群独特的审美意识,是族群集体记忆的“史书”与身份认同的表征。民族服饰是族群文化归属的标志,也是族群文化荣耀感的表征。

二、个体身份的外衣

符号具有指示性语义的功能,符号标示了对象的一种习俗性联系。服饰图案具有象征意义,服饰不但指示着人的身份,还指示着季节、民族标识与信仰图腾。民族服饰做为性别指示符号,男女服饰在样式、质料、色彩、文饰等方面有差异。服饰指示着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与历史信息。

仪式中的服饰具有神圣的意义。贵州西北部六枝特区长角苗有成年礼俗、婚姻礼俗和丧葬礼俗,服饰在这些礼仪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永宁纳西族给进入成年期的男子行穿“裤子礼 ”,女子行穿“裙子礼”。婚恋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经过的社会化过程,婚恋阶段的服饰文化符号规范便具有普遍意义。中国东南地区山区的畲族“凤凰装”随着年龄的不同分“大凤凰装”、“小凤凰装”与“老凤凰装”;丽江地区妇女的手绢颜色各不相同;而白族则用头巾与帽子来区分;回族女性盖头颜色也是区分的标识;普米族儿童的裙子为红色与白色两截,在举行“换裙子礼 ”与“换裤子礼 ”仪式来完成人生仪式过渡;蒙古族姑娘从婚礼之日起便易服,盛装头饰“头戴”;裕固族结婚之日要举行戴“头面”仪式;土族裤腿的“帖弯”是区分身份的标识。

服饰性别之分,不但是建立在男女阴阳之别与分工之别基础之上,也是建立在氏族外婚和男女性别的价值观基础上。同时,亦或可以理解为父系制的胜利。维吾尔族花帽的样式可谓让人眼花缭乱;而达翰尔族女性的发式也是随着岁月年龄而改变;苗族、维吾尔族以及哈萨克族均用头饰来区分身份的习惯风俗;哈尼族支系女子服饰对婚嫁具有象征意义;塔塔尔族的帽子因身份状态而有所区分。“符号思维与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 ”[8]民族服饰具有性别、年龄和婚否的标志与识别功能,民族服饰也可作为地位服饰符号,服饰成为区分社会地位的一种符号。服饰中的符号承载信息,服饰语言体现视觉形象整合意义参考与表征,服饰作为一种视觉媒介,携带着由此及彼的功能特征。

三、阶级身份的区分标识

民族服饰表达了社会规则铁序,并传达社会身份信息。服饰作为炫财的表达,表达其财富富有程度。服饰作为荣耀的表达,表达其身份。服饰作为政治的表达,表达其地位。服饰在这些层级的表达中,规则着社会中隐形的秩序。

首先,服饰作为炫财的表达。布依、苗、哈尼、藏、蒙古等民族中以衣多为美,戴多为美。藏族重视服装,酷爱首饰。贵州黔东南苗族妇女喜欢佩戴银饰,以重为贵。云南红河哈尼族叶车人妇女以多衣为荣。裕固族妇女服饰头面材料成为裕固族家庭财富的象征。

其次,服饰作为荣耀的表达。服饰往往代表其社会身份与地位以及取得的荣誉。泰雅族的男性的社会地位,因其获得的猎物作为饰品来代表其功绩,同样,功绩体现了其对社会的贡献。此时的服饰表明了其作为个人功绩、资格以及荣誉的象征。泰雅人文刺也是一个荣誉的象征。比如女子刺手代表其是一个织布能手,而刺腿部代表是发明织物纹样的标志。

此外,服饰同样也是一种政治的表达。服饰作为一种身份的表征,传达等级地位以及身份。在历史上,服饰与政治也发生关联。此时服饰的政治性淹没了其审美性,伦理功能超越于审美之上,统治阶级通过外在服饰,将政治内化在其服饰的社会秩序之中。在此意义上,服饰便超越了文化现象的表征,而成为社会的行为准则。因此,外在的服饰规则,内化为一种潜在的制度形态,而成为一种制度文化范畴。“服饰作为最普遍直接的外显形式,成了保持社会有序的工具”。[9]因此,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民族服饰的阶级功能,从而可观民族服饰在其特定族群文化体系中的位置与意义,可从穿着规则的表象解开了其背后深层的秩序意义。

四、民族身份的图像记忆

伏尔泰提出“只有记忆才能建立起身份”[10]。格罗塞认为“有限制的身份认同几乎总是建立在一种对 ‘集体记忆 ’的呼唤之上”[11]。图案中蕴含着人民对故土、战争、迁徙的回忆与缅怀,凝聚着巨大的心理容量和强烈感彩的诸多原型。“服饰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最直接的身份证,更是这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征象。 ”[12]它是一种社会历史意义沉淀,一种深厚的符号积累,是历史境遇和族群记忆的印记,反映了族群对祖先深切的缅怀与弥久的记忆。民族服饰在文化的濡化与涵化进程中,同样也经历了文明的绵延与差异发生。服饰作为文化的承载,在服饰濡化的进程中得以承载与传播。

民族服饰文化中叙事性服饰图案与族源、战争及迁徙等文化意蕴相关。祖源与战争迁徙成为民族服饰中的一大主题,携带着浓郁的历史意识,以非语言的信息形式传达沧桑沉浮的族群生活记录。柯尔克孜族、彝族的毡帽、战袍、披风的款式投射出战争生活;而拉枯族、傈僳族、普米族服饰从饰物上表现对过往战争迁徙生活的纪念;澜沧东回拉祜族妇女长衫手臂部位三道红色花纹,象征着拉祜族迁徙史上三次大战争与迁徙;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绣有“五指血印”的及膝白裤,图案中内蕴着族群的曾经苦难历史记忆;傈僳族“画眉衣”表达了思念战斗中的勇士;哈尼族奕车女子传统冠“帕常”中的“火”形图纹,据说 “火”形图纹是古代哈尼族奕车人辨认自己民族的徽号;泰雅族人崇敬鸟,衣服上的鸟纹丰富;土族男子“云子靴”上云纹图案象征男子在作战时保佑自身的图腾,就族源来说,吐谷浑与中国古代东北的慕容鲜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黎族妇女织锦通过人形纹来记述族群的生活,包括宗教、生产、家庭乃至爱情活动。

族群服饰俨然一种“习惯法则”,“以衣喻裔”的民俗传统及“认宗寻根”的家园意识已经内化为族群“集体无意识”。服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便携带着族群历史与文化,图案的程式化的符号体系表达着族群的历史实践与群体意识。作为文化信息载体的服饰,在绚丽的图案中无声表达着其族群的文化事实与意义,记录着历史上特定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历史事实。

结语

服饰通过非语言代码符号,呈现出多重动因结构与象征意义。民族服饰除具有其审美功能之外,还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功能,其身份功能是服饰的最主要显现,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族群集体的标识、个体身份的外衣、阶级身份的区分以及民族身份的图像记忆。服饰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是特定族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据社会情境的建构。因此,服饰图案的构成与流变过程,内蕴着族群的变迁进程与社会事实。

注释:

[1]冯育柱等.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杜,1994:373.

[2]杨善华、谢中立.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0.

[3][美]郝瑞著 ・巴莫阿依等译 ・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262.

[4]威廉 ・涅尔,玛莎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38.

[5]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法]阿尔弗雷德 ・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

[7]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21.

[ 8]恩斯特・卡希尔 .人论 [ 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5.

[9]华梅.华梅谈服饰文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243.

[10][11] [法]阿尔弗雷德 ・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3.

[12]王丽华.服饰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176.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 下一篇:古琴艺术的现代化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