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一月――在马车上》

时间:2022-10-30 02:00:43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有许多作品都堪称是世界音乐的经典。而《四季》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每一首都描绘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场景,有表现劳动生活的,也有反映民俗活动的。《十一月――在马车上》这首曲子给人们展示了在严冬季节人们赶着马车、哼着歌谣在雪原上穿行的画面。本文从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两个方面来分析这首曲子。

一、曲式结构

二、音乐特点

本曲选自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第11首,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为单三部曲式,三声中部为重复乐段,再现部为简单再现,扩展起到尾声的作用。乐曲一开始, 用双手弹奏八度旋律,弹奏出一个豪放辽阔明快的典型。听着这段音乐,人们看到了在辽阔的白雪皑皑的俄罗斯原野上,带有铃铛的三套马的雪橇,载着快乐的人们在飞驰。赶车的人发自内心的爽朗和逍遥自在的歌声。就音乐形象而言, 这首乐曲在全套曲中具有最突出的,最强烈的音乐效果。它的中间部分是带有俄罗斯舞曲风格的活泼清脆的马蹄声响。作曲家描绘的多种音乐形象,已生一种对周围世界的无限热爱。弹奏中应注意左手富于律动的舞蹈性节奏音型,要把握好后移的重拍。这首曲子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逐渐远去的雪橇和马蹄声被欢笑和悦耳的铃声代替,慢慢消失在远方。

1.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1-27)

这是一段由27小节、6个不等长的乐句构成的非方整性、收拢式乐段,各乐句间均属并行结构。第三、四乐句在V功能音区进行了变化发展。第四乐句有一个小节的扩充。第五、六乐句在分解和弦的背景下,以和弦方式重复演奏了第一、二乐句,乐段终止前对乐句进行了两小节的扩充。主题属于概括行主题类的歌唱性主题,具有质朴、舒展的性格特征。线状旋律给人以宽广、起伏的深刻印象。五声音调的进行,招式人们主题乐段具有东方音乐的情调和具有民间歌曲的体裁特点。这个主题段给人展示了严冬季节人们赶着马车、哼着歌谣在雪原上穿行的画面。

a乐段(1-8):4+4方整性结构,有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转调手段。两个乐句都可以分为两个2+2的乐节。前乐句低音主功能持续,前乐节包含一个三音动机、一个五音动机,形成两个乐汇。后乐节是有两个动机组合、变奏而成:第一动机的前两个音符和第二动机的后三个音符。后乐句第二个乐节转调至#g小调,经过DTIII――K46――D7――t 完满终止肯定调性。

b乐段(9-17):4+5不对称结构,由连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主调上的单一调性,后乐句进行了一小节扩充。12小节、16-17小节等处低音线形化半音级进代替了功能的进行,最后开放于属功能上。中段属于发展性中段,材料仍然由两个动机发展而成,织体改变,对应的和弦织体转位扩大了的分解和弦。后乐句的扩展通过材料分裂实现:15-16小节的五个音符构成模进主题,两次二度模进后,分裂,再重复两次。

a乐段的再现(18-27):再现段改变了低音织体音型,引入三连音分解和弦的因素,高音声部用和弦加厚,低音部主持续,减少了呈示部分中音区复调化声部。

2.三声中部(28-42)

变奏重复的开放性乐段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又包含两个乐节,前乐节都是在三度关系大调(G大调)上展开;前乐句的后乐节(31-32小节)是E和声大调,后乐句的后乐节(33-35小节)再现主调(D大调),但又有关系小调(b小调)的调性特征。乐段基本结构之后有2小节通过分裂造成的结构扩展,起到小连接的作用,为乐段重复时转入G大调作属准备;乐段重复后的扩展是在再现调性的属功能上展开,38-39小节为和弦式织体,41-42小节下方声部属和弦,高音是属和弦的分解,引入了延留音和助音等和弦外音。这5小节的扩展为再现部属准备性质的连接段。

3.再现部(43-75)

简单再现,再现时旋律移至低音部。结束处通过低音旋律的模进形成6小节结构扩充,起到尾声的作用。织体声部配以十六分音符的连绵变化。以69-70小节中间的4拍为单位,70-71小节作了一次模进;再以69-71小节为单位,72-73小节进行模进,最后在主持续音上延续至结束。从终止式看不适合作为独立的尾声。

参考文献:

[1]尹萍.柴可夫斯基《四季》主体段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张爱民.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四季》之教学分析[J] .民族音乐,2007年01期

[3]吴英莲.柴可夫斯基与他的钢琴小品《四季》[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5卷第1期

[4]郭鸿斌.分析报告:钢琴小品《十一月――在马车上》的创作特征――作品选自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作品37[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第2期第22卷

作者简介:

李书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8级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对人的感受 下一篇:跨越百年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