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意平台”的实践

时间:2022-10-30 01:34:32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意平台”的实践

当下,报网互动乃至报网一体化融合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媒体如何利用网站的新技术优势,通过灵活、贴近的议题设置和话题引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009年下半年,新民晚报焦点新闻部与新民网合作的“新民意平台”(以下简称新民民调)应运而生。

报网合作:有事实、有依据、有分析、有方法

“新民民调”2009年开展的关于世博、房价、民生政策、热点社会事件的调查,最终都会形成比较详尽的分析报道,在新民晚报的《新民意》专版上刊发出来,形成了“新闻事实―民意调查―民意分析―理性建议”的报网互动立体化操作模式。

2009年10月29日,有媒体报道了《迎世博 上海有关部门呼吁市民不穿睡衣上街》的报道,引起网友关注。我们商量后决定以此为议题展开民调,起初编辑部的同志们倾向于认为上海网友中应以反对穿睡衣上街为主流,但调查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在1000多名上海网友中,仅有一成左右反对穿睡衣上街,另有一成认为不应强行禁止,近八成网友选择“支持个性”、“外国人能晒日光浴,我们为何不能穿睡衣”。这是一种民意,异于媒体人自己判断的民意。我们如实对民调结果进行了公开报道。

针对疑问,之后我们在新民晚报、新民网上都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发现很多上海人穿睡衣和我们记者的主观理解不一样,一方面是上海很多居家主妇其实是将睡衣当居家工作服的,做家务的时候穿;另一方面是很少人会穿睡衣上街购物,仅仅存在穿睡衣去菜场买菜之类的情况,也可以认为是穿着居家工作服办家务的延伸。这种上海特色的着装,可能与很多人理解的外国人只穿着睡衣睡觉有区别,更多的是一种习惯甚至文化。

对于这一事件,在报道内容的分工上,新民网组织民调、总结分析;新民晚报进行深入调查、引领话题;在报道形式上,新民网充分利用互动技术,发挥网站快速发稿优势;出动视频团队进行街访,做成新闻片;在新民网演播室邀请了市民、专家代表参加“圆桌论坛”并进行视频直播。而新民晚报用报纸版面进行综述、调查、全方位报道。报网深入互动,引起较大反响。

议题设置:正视民意,注重理性建设性

网民是普通和特殊的群体,但归根结底是公众的一部分。我们常常困惑:相较于报纸的读者,网民群体为什么总是显得那么偏激、愤懑和非理性?如何才能甄别理性和主流的网民观点?如何才能让网民发表理性和主流的声音?

无论持有何种态度,我觉得首先要正视网意所代表的公众意见。在网上集中的声音和关注的重点,是网友用鼠标投票“选”出的,是一种自由和市场的选择。此前我们常常困惑于新闻议题设置太主观、报道不够贴近和服务性不强,新民民调为我们弥补了这种“先天不足”。

2009年10月,浦东孙中界涉嫌被倒钩执法案发,媒体和网民都高度关注。我们在商讨民调议题时,总结了当时可能的议题,一是关于核心事实的议题设置,如何看待这件事?二是黑车该不该整治、如何整治?三是官方宣布成立调查组,但未及时公布调查组名单。

当时有媒体选取了“黑车如何整治”进行议题设置,也有网站主要针对网民情绪和反映进行调查,我们选取“浦东至今未公布孙中界案调查组名单,你怎么看?”为议题。作这种考量是基于当时的传播态势:孙中界案发,在调查组没有公布事实真相之前,很多细节,比如有无“倒钩”、孙中界是否存在过失等并没有调查清楚,武断地就核心事实调查网民的态度不符合新闻客观性原则;而黑车如何整治确实是一个建设性的议题,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网友更关心事实本身的调查情况。这一点从网友的反馈和参与人数上得到了印证。

该民调设置后,短短3小时内有8万网民参与调查,取得了“不俗战绩”。新民晚报、新民网根据网友反馈情况迅速进行了如实报道,对促进调查、厘清真相、解决问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除了互动之外,网络还具有不可避免的盲动性,突出的表现是网络暴力和假消息,但作为专业新闻人,对信源进行核实和理性报道本是我们的责任。综观几年来的网络暴力和假消息,大都起始于网络社区,这既是对报业新媒体的警醒,也是对报业新媒体厘清事实、以正视听的客观要求,责无旁贷。

默契“婚姻”:新闻专业主义+“技术控”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实准确的报道方针、理性建设性的报道思路、有分析有方法的报道手段,需特别注意辨别假消息,特别注意导向正确和话题引领。民调的主题是否为受众所关心,选项是否中立、客观、全面,都是必须认真考虑的事项。

“技术控”,是说我们必须懂技术、研究技术、研究创新。至于新民民调,如果不懂得限IP投票技术,可能就无法得出真实的调查结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编功力和UED(用户体验设计)技巧,可能网友参与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

面对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在形式方面不断研究和创新、在内容方面重视和反映网友关注的焦点问题都是无需争论的方向,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抓住了读者和网友,就是抓住了未来。

结合新民民调的实践经验,我们最近正在研究如何用其他手段,比如用微内容和富媒体促进新闻报道和新闻互动,正在研究将新民民调纳入SNS互动社区的框架中进行更深入的整合和互动,这也是基于应对未来竞争的考量。

(作者为新民网新闻报道部主任)

上一篇:表达读者的表达 下一篇:追求“精确舆论”:媒体的历史性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