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联合武器

时间:2022-10-30 01:11:33

锻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联合武器

摘要:从分析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目前合作社的发展态势和社会条件,通过对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与高校联合和农超对接等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思索,提出了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合作的联合模式,分析了联合的可能性,推导了可以产生的效益,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探索。

关键词:合作社;内部管理;外部响应;销合作商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24-2

0 引言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达到了一业一社的覆盖面,农民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生产规模化、有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标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但合作社从出现到发展至今,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体可以归纳为内部管理低效和外部变化响应滞后两点。

1.1 合作社内部管理松散、低效,难以统一监管

比如,由于社员进退自由,当自身利益受到风险等威胁时,多会与合作社分离,自谋出路,这种类似的小农思想对合作社的运行有很大的阻碍。这取决于组织自身的特点:

1.1.1 合作社管理 它的主体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农民社员数愈多,一定程度上,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做好团结很困难;

1.1.2 合作社的组成 通过多家联合组成,农产品生产在地域上比较分散,很难做到统一协调――水产养殖、果树和经济花木栽培与种植、牲畜饲养等无不是以零散整合为一体,加大了管理难度;

1.1.3 利润的分配以及风险的规避 合作社是一种松散集体经济形式,社员多顾虑个人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对合作社心存戒备,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信任很难建立,这样使组织运作效率大打折扣。

1.2 合作社外部响应慢,难以较快适应环境变化

比如,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市场信息获取太慢,过于被动;产品单一,或缺乏科技含量与特点,缺乏竞争力;营销在农产品领域存在很大发挥空间,而对于市场,大多合作社选择适应、被动接受,不能做好创新引导等。这主要是因为:

1.2.1 管理松散 组织内部协调困难,信息传播沟通不足,不能快速统一行动。

1.2.2 市场滞后 合作社对市场难以即时跟踪,多是根据经验或被动接受市场,对市场把握不准,只能滞后于市场变化而变动。

1.2.3 被动适应市场 农产品缺少特点,技术含量偏低,难以区别于一般农产品,不能创造附加价值等,致使被动适应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1.2.4自然条件、病害等的突变 对农产品造成巨大损失,对这种风险的缓冲、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合作社存活力低下,风险系数高,难以稳定发展,这样的限制使合作社难以扩大规模,无成长可言。

比如高邮某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虽然组织相对健全,但市场信息获取量少,提品又是常见的果蔬,无法拓开市场,合作社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严重、难以为继。

目前成立的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以上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处理好内部管理与外部响应两方面,合作社便会有高效的运作与稳定的发展。

做好内部管理,社员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形成凝聚力,会提高合作社内部运作效率,运作成本大大降低,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有效开展。

加快外部响应速度,做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能应对自然条件变化等带来的风险,这就给合作社的运营提供了基本保障,有助于合作社在稳定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善条件,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 解决两方面问题的借鉴方法

2.1 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做法

位于徐州市房村镇吴湾村的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黄冠梨,自2006年成立至今,有农户270户,梨树种植面积愈2000亩,年产优质黄冠梨5000吨,产值1200多万元。合作社发展之初,为了解决在果树栽培、养护和果品培育等过程中技术力量缺乏、技术不规范的问题,争取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定期由南农技术专家为社员作技术培训,包括:育苗、除草、用药、防虫病、果树花期和果实等的护养等,在这些细致的指导下,合作社果树栽培逐渐走上正轨。合作社开辟了100亩果园,用于南农果树新品种的培育、试验,一方面使南农拥有了一个果树种植与品种培育和试验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丰富了合作社梨的品种,有助于合作社市场拓展。合作社招聘两名大学生,分别负责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和市场开发、果品营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高校与合作社合作能够形成一个互补互利的良性机制。

2.2 农超对接,渠道扁平化

应于农产品生产、需求的特点,最近两年,农超对接被提出用于合作社销售渠道的探索,并得到了应用和发展。现代人对农产品的质量,尤其是保鲜要求不断提高,迫使农产品尽可能缩短上市时间,流通过程尽可能简化,即渠道扁平化。与超市直接联合,适应了这一趋势,直接将农产品置于货架上,减少了流通次数,保证了质量,同时提高了毛利率。有数据表明,生鲜食品以超过一半的购买比例成为消费者在超市购物的首要种类。也就是说,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扁平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不论是农超对接还是自营农产品超市,零渠道,已不可抗拒。

考虑如何处理内部管理和外部响应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启发:将高校―合作社、合作社―超市这两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加以扩展,合作社不止同超市对接,还同各供、销合作商、加工合作商相对接,施行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

3 改善合作社内外部环境的对策――引入两股力量

3.1 对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的描述

3.1.1 参与主体 高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商。

3.1.2 合作机理。(如图1)

图1 合作机理简要示意图

注:最小圆圈,表示这个联合模式产生的效益――高校、合作社和供、销合作商多方创造的共享蛋糕,意为多方互利共赢。

3.1.3 主要特点 (1)与高校的联合,使双方各取所需,在这一过程中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生产,使技术得以创造财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与上、下游供、销合作商的联合,是对供销渠道的整合――一方面,与生产资料供应商联合,整合了生产链,使生产部分可控制,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另外,与超市、加工商等联合,整合了销售渠道,农产品直销,使渠道扁平化,上市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特别是对生鲜产品,降低了损耗,与销售商共享消费者消费习惯、方式等信息,更利于把握市场动向。

3.1.4 联合的可能性 (1)从合作社角度看,合作社可以为高校(尤其是农学方面的)提供学科试验田、养殖试验场所等;提供学生实习基地;提供就业岗位,聘请相关人才,参与合作社运作。(2)从高校角度看,高校可以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为社员提供培训;培育新品种,增强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成长力;提供相关技术人员、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人才等。(3)在与上下游供销合作商对接上,农资供应客户的变动,影响供应商经营的稳定;销售货源不稳定、供货质量不合等级要求等,会增加销售商采购成本,增大市场风险。合作社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农资供应协定;与农产品加工商、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达成协议,包括质量、价格、违约条款等,由这些合作商销售农产品。

需要的合作条件:第一,信任,合作社信任供应商农资质量,销货单位信任合作社的产品质量,这种信任产生于第二个条件之上,即质量,供货商的农资不假、不劣质,合作社的产品质量符合销货商的标准;第三,通过达成低劣违约惩罚协定,达成共识,长期合作,保持链条的稳定。

3.1.5 外力辅助 这种合作会出现一损俱损情形,如合作社因自然条件突变减产,供、销商会遭到业务损失,这时,需有外力辅助这种合作的正常运作――政府给与合作社必要扶持,提供供、销方减税、免税等政策。这种合作可以规范农产品市场,促成农产品高效生产经营,促成农村致富,因而,政府这一角色不可排除在外。另外,为了避免超市上架霸王条款,使合作社的利润过低,相应政府机构有必要从中协调。

通过以上分析,给出定义: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是以农产品产、销、研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够互为提供支持的在明确的规定限定下建立起来的高校、合作社及农产品相关生产销售商参与的多边合作的互利共赢模式,合作社为多边合作联系的核心,在这一模式下,合作多边须建立起有效的互信责任机制,并作为模式运行的保障。

3.2 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可以产生的效益

3.2.1对合作社 (1)在内部管理上:第一、种子、幼苗、幼崽等以及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质量有了保证,在生产源头得到了有效控制;第二、可以对农户社员进行统购农资、协调销售,从而降低成本与风险;第三、农资供应稳定、质量过硬使成本投入减少、过程控制省心,产品销路通畅带来了收益,社员更信任合作社,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会变得简单、高效;第四、得益于与高校的合作,补充了管理人才,同时,相应的技术人才的补充,给产品控制提供了支撑。(2)在外部响应上:第一、从销售合作商那里及时了解到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做出响应;第二、与高校合作,新品种的培育,是对市场的积极应对,可以争得主动;第三、高校相关人才的加入,使市场决策更快速、明确。

3.2.2 对各参与主体、社会的积极作用 (1)节省成本――节省各类合作商的客户维护成本、质量监管成本等。(2)多边共赢――这种以合作社为中心环节上下融通促成联合的方式,通过对接改善了各自经营环境、减少了搜寻成本,减轻了经营风险,实现了共赢。(3)活跃市场――拓展发展与竞争空间,促成除农产品本身竞争之外的新一轮竞争,避开农产品同质下的低价战,转向超市等渠道铺货、质量甚至品牌的竞争,扩大了市场竞争范围,再造了市场活力。(4)增强信用――促成信用机制的形成,在多边共赢的情况下,通过长期合作,使信用得以确立,对改良市场环境起一定作用。(5)有益社会――通过规范农产品供应货源,保证了市场上农产品质量,有益于消费者、有益于社会。

4 小结

这种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使合作社在自身条件无法达到的情况下,联合利益相关者,利用外部参与主体的力量使合作社运行各个环节的不可控因素转化为可控的、可影响的或可预料的。与高校联合,控制了生产过程环节,包括技术、用药、治病、育苗、人员培训等;与上游生产资料供应商联合,控制了生产条件环节,包括苗、种、崽、饲料、肥料、药品、机械等;与下游销售商联合,控制了销售环节,包括销路、销量,甚至价格等。

模式决定出路,模式决定内部管理和外部响应,继而决定效益,这一模式有效做到了应对内外部,是有保障的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上一篇:东川区花生生产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