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探析

时间:2022-10-30 12:53:21

新形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探析

[摘 要]近年来各类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办学历史较短,面临着学科建设、内涵发展、服务功能提升等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8 — 02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战略任务,并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的要求,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它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是一项意义重大且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简析

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由2002年的145万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如今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天之骄子”,不再享受上学有津贴、工作包分配的优厚待遇。大学生基数庞大且人数逐年递增,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却相对缓慢,因此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2013年更是被形象地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辩证分析

(一)外在因素

1.经济因素

就业难,归根结底与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等发展还不充分,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则决定了就业市场的总容量。因此,大学毕业生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就业难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我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失业率却逐渐上升,这与奥肯定律(GDP每增长2%失业率就下降1%)相违背,这个问题与产业结构有关。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集中领域,但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发展不充分,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2.就业环境

很多家长抱着“光宗耀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希望子女找份好的、稳定的工作,考公和考研热就是在这种愿望压力下的现实选择。尤其是一部分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对教育改变命运的预期大,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社会的用人观念,比如对学历的较高要求,用人单位对户籍、性别、经验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3.高校扩招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渐扩大。表一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庞大程度。多数毕业生就业意向在城市,但是城市提供的岗位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这必然导致激烈的就业竞争。然而,扩招只是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形势,决定了即使在理想的状态下,依然会有很多人处于失业状态,这就是我国整体的就业形势。

(二)内在因素

1.就业观念不合理

根据一项调查,有71.4%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是“收入”〔1〕。除了薪酬,工作地点也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重要考虑因素。表二反映的是福建某山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数据,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沿海较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地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公务员和研究生考试,目的是将来毕业后寻找一份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工作。

2.就业认识不足

部分大学生未能充分利用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和处理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时间,养成不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缺乏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应有的关注。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目标认识模糊,对激烈的职场竞争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一部分大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使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慌乱和四处碰壁。

3.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求职者的能力。而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忽视在专业和能力方面完善自身,专业基础差、学习能力低、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创新意识薄弱。当然,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也与大学教育有关,管理方法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不到位,大学教育也应进行反省和改革。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一些主客观原因外,还隐藏着诸多的矛盾,如就业区域结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结构不平衡,就业方式、就业观念与社会发展形势不适应等。一些立足地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原因,毕业生就业意向多数仍然是沿海发达地区,这与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业指导已经纳入到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来。但是,综观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暂、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就业指导的软硬件建设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暂,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发展不适应。这些学校由于正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的发展时期,重招生、轻就业倾向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就业指导理念落后,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工作形式多只是应付事务性工作,而在个性化指导方面稍显欠缺;一些院校没有独立设置的就业指导中心,专业化水平不高、人员不足,专职工作者尚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00的比例;经费投入也不够,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室,办公条件较差。这些都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2.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

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而对于非毕业班学生,学校除了就业指导课、就业创业培训等活动外则相对比较少。开展实习就业动员大会、若干场就业指导讲座是很多高校的做法,但多集中在面试准备、应聘途径、政策宣传、就业信息传达或者权益保护等内容。对于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技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严重不足,也未形成从大一到大四衔接有序、整体性强的课程体系。

3.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性

追求实效,体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即实践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本质特点〔2〕。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首先,缺乏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挫折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次,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大多是由辅导员兼职,他们除了就业工作之外,还必须应付事无巨细的学生工作。而校级就业指导教师的事务性工作也比较繁重,无暇进行更深入的就业指导和研究。再次,“大班教学”的授课形式很难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理论教育色彩较浓。

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措施

1.建立健全指导机构,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

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没有独立设置的就业指导中心,而是招生与就业合并或者是学生处下属的科室。“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有利于招生与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作为从属科室有助于部门协调和工作效率提高。但是,这两种做法都弊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专业化水平不够。

为了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应成立独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并设立相应的就业咨询中心,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其他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脱离出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承担就业指导课程设置、队伍培训、科学研究等任务。在校院两级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建立就业指导教师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并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以及参加其他层次较高的培训活动,从而提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水平。

2.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重视学生求职择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既要重视就业理论教育,又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就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就业能力的准备和提高,同时加强就业择业心理教育、诚信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需求,设置一套贯穿大学、层次清晰、内容互补的课程体系。

如何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应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提出“创业教育”是与学术能力、职业能力相提并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在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重高达20%-30%,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3〕。因此,创业可以作为就业难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提高大学生创业可能性。

3.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提高就业指导实效性

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以群体教育为主,如专题讲座、大班授课等,这种方式关注的是群体的共性而非个体的特性。实践证明,这种指导形式的实效性较低。霍兰德指出,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4〕。大学生的职业成就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息息相关。传统的以群体教育为主的就业指导,已经不能适应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了。

因此,为改变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在指导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个体。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人员应通过咨询或者测验等方式了解个体的特点,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优势、心理等,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目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责任较多地落在了辅导员身上,这也发挥了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个性特点非常熟悉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辅导员应树立就业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日常学生工作之中。

4.发挥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我国存在就业结构地区不平衡的现象,这与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恶性循环。这种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择业的标准上,也反映了我国就业指导在奉献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等方面的不足,未能较好引导大学生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导致国家人才资源的更不合理配置。在这点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补的。

此外,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学生因各种原因可能会困难重重,由此可能产生挫折感、失落感或者其他心理问题。就业指导者无法改变其中的客观因素,但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总之,应该挖掘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导学生在了解国情、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聪聪.择业调查: 64. 2%大学生有信心找到理想工作〔N〕.中国青年报, 2010-03-23.

〔2〕 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

〔3〕 中美大学生创业对比调查.为了生存而拼搏〔EB/

OL〕.东北教育网(www.edu.dbw,cn).

〔4〕 李国茜.中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

上一篇:国外创新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下一篇:统筹兼顾:论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