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实:大学思政课改革的支点

时间:2022-10-30 11:29:46

传统与现实:大学思政课改革的支点

摘 要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但是从目前情况分析,大学思政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学理念及方法都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必须寻求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思政课程改革需要遵循传统与现实,并将其作为改革的支点,从而优化改革效果。本文中由此探究大学思政课程改革如何以传统与现实作为支点,并具体阐述了较为详细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 传统 现实 大学思政 课程改革 支点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32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llege education,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bu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has certain drawbacks,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unable to meet the current needs of teaching must seek change. In a sens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 and reality, and as the fulcrum of reform, so as to optimize the effect of reform.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re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based on tradition and reality.

Key words tradition; realit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ourse reform; fulcrum

思政教育改革成榈鼻凹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及目标,为了达到优化思政教学的目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不断丰富教学内涵,构建全新的育人目标。思政教育改革中,传统与现实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层次,也可以说是关键支点,由此能够推动思政教育内容上的继承性,并且兼具时代性的统一,更能在科学及思想上实现高度统一,从而强化思政教育的效率及质量。文中重点论述了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的两大支点――传统与现实的融合是如何做到的,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1 依据传统构建德育根基

1.1 传统文化发挥根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具有极为明显的中国特色,这种文化积累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形态的一种呈现,长久发展而形成社会文化体系。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传承的本质是“人伦”本位,而道德文化是其核心的内涵,并长久地埋藏在中华儿女的思想深处,是无法抹去的文化基因,因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体现民族信仰及精神气质,是文化的追求。

(1)结合马克思主义,凸显契合性。随着马克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盛行,而这种理论是对世界全局的概述,并且这种理论在某种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某种相似性,因而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引入了马克思主义,这对于思政教育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促使两者在某种层面上具有某种关联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形成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很多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借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2)具有互补性。马克主义被引进中国之后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推广,而其与传统文化显现出互补性。马克主义理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革命性及批判性,而上述特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需要具备的,因而马克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认可及推广,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融合,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呈现出极好的状态;基于另一层面分析,促使中国文化内容不断丰富,焕发出新的魅力。大学思政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发挥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是立足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获得极好的成效。

1.2 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给予资源支撑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将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从事工作必不可少的品质要求,这需要学生在大学校园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主要是因为其中蕴含极其深刻的人伦道德,还有做人的修养,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以下因素:理想及信念教育、高尚的情操,这些内容都是当前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而且属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高校思想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

从人生观层面分析,中华民族具有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比如自主自立、顽强不屈等,著名教育家孔曾经这样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且兼具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些优秀的意志品质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逐步保留下来,经过时间的积淀逐步形成优秀的品质并发扬光大。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将其引入教学中必然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并且促使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继而转化为自身学习与工作的动力,提升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磨砺大学生坚强不屈的性格,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2 依托现实彰显思政教育时代脉络

2.1 基于现实多样性开展思政教育

大学生德育教育对大学生品质及性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道德传承现象,其自身的内容具有一定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继承性及时代性的完美融合。在对思政教育改革过程中,传统文化属于一个支点,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支点,即现实,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这在某种层面上对思政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与受教育者及环境构建成系统联系,相较于其它的系统存在某种特殊联系,而思想则是维持这种联系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大学生的最新动态,把握思想信息,并且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

从目前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正在发生社会变革,传统文化正在消弱其影响力,继而促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极大的考验。这主要表现在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具体来说如下:首先,部分大学生在这样的冲击下思想道德日渐成熟,并且心理素质方面表现良好,即使生活经验不足,在思想观念上还有待于提升,然而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而且思维相对比较敏捷,对于各种新鲜事物具有极好的接受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批判思想逐步形成,他们由此开始质疑,进行逆向思考,并且开始鉴别,运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发展,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其次,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继而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在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吸收到很多不好的因素,虽然传统要素依然存在,但是无法借助他们的观念进行呈现,这使得他们极易被变幻的现实所蒙蔽。市场经济下,在利益的驱动下,同时由于现实的需求,导致大众对物质的需求日益膨胀,继而衍生出很多不好的现象,如品牌消费、文化快餐等,这些都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时尚。在这样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之间出现不好的风潮,如攀比之风,在精神上的追求可谓是匮乏的,理想信念难以坚守。最后,在社会转型时期,很多大学生逐步具备主体意识,他们想要摆脱束缚,并且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寻求自我发展。

2.2 贴近现实,强化思政教育

(1)借助现实优化教育理念。面向现实,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只有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才能真正契合时展需求,从而帮助思想教育者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摸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所想,从而确保大学思政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增加思想课程的吸引力,具有一定感染力。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淖陨碜攀植欢戏岣蛔约旱乃枷胍馐叮构建现论思想,具有现代观念。教育过程中需要倡导参与意识,并具有创新及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而促进学生具有自我判断力,并且拥有自我选择权利,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形态,立足自身发展,并且着眼于世界,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思政教育具有完善的性格及民族意识,对其之后的工作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大学生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必须对教学工作给予极高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决现实思想问题,是强化思想教育的有效措施。具体如下:第一,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时刻注意面向现实社会。这主要是因为这是大学生思想阐产生的直接因素,而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完善自身的建设,并从现实层面对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其现实情况,并且时刻关注学生关注的事件,比如热点及焦点新闻,从而对学生比较关注的事件进行解析,并列举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之中,从客观角度分析当前国家发展状况,并从多层面分析其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第二,从大学生成长层面着手,更需贴近现实。从实际反馈可知,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基本上都是以趋利为主,他们无论是在进行现实决策,还是在社会前途方面,基本上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这在某种层面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许,希望借助思政教育帮助学生面对现实,对学生的利益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在进行抉择时首先要考虑到国家利益,在就业层面,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职业期待。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思政教育进行改革过程中,需要从传统与现实两个支点着手展开,以促进思政教育改革获得良好的效果,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且具有极好的意志品质,由此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及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华东.高校思政课“课堂翻转化、学习快乐化”教学改革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5(6).

[2] 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

[3] 马婷婷,刘世超.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回顾[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 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1).

[5] 朱玉伟.批判与借鉴――多元社会思潮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3(4).

[6] 戴兆国,王玉侠,牛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模式探析――以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7] 张男星,王春春.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研究版),2015(3).

[8] 李守可,林彬.基于专业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述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

上一篇:高职高专旅游类“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 下一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