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品德课堂中教师开展课前调查的价值

时间:2022-10-30 10:45:53

略谈小学品德课堂中教师开展课前调查的价值

摘要:随着新课程推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进行了全面革新,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教材使得教师备课比以往更为困难,怎样才能提高教师备课水平与课堂教学质量。本文提出通过教师课前认真进行调查,达到对学生认知全面了解,教学目标精准定位,教学内容巧妙处理,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品德课堂;课前调查;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涵盖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知识涵盖面广,对于原先习惯于单科教学的老师来说,增加了许多难度。针对儿童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上大部分以图文的形式出现,配以活动版块。这让很多教师觉得教学无从入手,备课上增加了许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做足课前“戏”,适时地展开一些课前调查。教师通过课前调查这种形式的提早介入,能迅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情况、设定教学目标与处理教学内容,它能让教师能既关注学生的“学”,又重视教师的“教”,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教师根据课前调查,了解教材特性、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环境与资源、教师自身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教学预案的设计,使教师轻松高效地驾驭课堂,从而切实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教师开展课前调查既包括通过自身实地调查、收集、访问等形式了解教材知识背景,拓展知识渠道,了解学情,掌握学生认知情况等;也包括教师通过学生去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本文将着重对品德课教师开展课前调查的价值意义进行探讨。

一、开展课前调查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情

品德课堂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到课堂。作为教师要尤为重视这一点。通过开展课前调查使得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情,在把握认知起点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进行合理的教学预设。

1.掌握学生认知起点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认知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是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

学生的认知学习,是以学生以往认知结构作为起点的。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是了解儿童原有的认知情况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特别是教育对象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2.研究学生认知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书中也强调了先前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如果说教师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起点,那么更为重要的是分析成因,找到学习突破口。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可以调整内容难易,把握教学节奏,同时,通过对学生认知情况的调查,使得教学真正地从儿童生活入手。

二、开展课前调查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立,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整合。教师在授课前,进行适当的课前调查是教师拥有课程目标意识的良好体现。

1、帮助教师深度解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解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它的最终目的是要确定实现给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各个知识元素。教师对课程所涉及到知识要点,以及相关内容的熟知,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编排体系全面了解,继而对照教学目标,教师开始了备课过程中的一次反思阶段,教学目标的内涵是否进行了挖掘,目标设定是否明晰合理。

2、帮助教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统领一堂课的主心骨,一堂低效的课归结原因往往问题出在目标的定位上。一堂高效的课,它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围绕着目标进行,为达成目标而服务。面对纷繁的教学内容,教师对目标无法精准定位,如果教师能在课前进行细致的调查,根据教学实际,针对教材全册主目标、单元的分目标,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甄别删选,而后确定教学的子目标,教学的重难点。

三、开展课前调查有利于教师巧妙处理教学内容

打开《品德与社会》课本,我们发现新教材文字精简化,图像丰富化,并向教师提供许多活动版块的内容,如“观察台”、“知识窗”、“小发现”等等。一课时中,看似简单的几页,却有着惊人的信息量。如何合理组织教材,优化活动板块,将教材内容灵巧组合,使教师的创造力得以开发,在实践中教师不妨尝试开展课前调查。

我们看到在这样调查、反馈、思考、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使得教师逐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使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拥有一种更为开放、民主、科学的态度,只有这样去“备”足课,课堂才会灵动而丰富,学生才会有深刻的体验与思考,教师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邬冬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梅桃源 冯长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李稚勇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莫让“自主“成“自由” 下一篇:职专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