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替换法之优劣

时间:2022-09-05 09:04:07

摘 要: 本文作者根据本课程所修内容,以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略谈替换法在分析确定语素时的具体用法,以及在运用中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 替换法 运用 优点 缺点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最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可是对语素的确定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方法,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体系,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以及所遇到的问题,谈一谈替换法在确定语素时的具体运用,以及在运用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缺点。

替换法是胡裕树先生首先提出来而后又有许多学者不断论证的一种确定语素的方法,也有人叫做替代法或切分替换法等。不管怎么称呼,它的基本意义不变,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切分出最小的意义单位,然后看这些单位是否能被别的有意义的单位替换,如能替换则说明是语素。如:

蜡烛 清洁

花烛 蜡人 清楚 纯洁

香烛 蜡纸 清白 圣洁

火烛 蜡笔 清爽 整洁

经过替换发现,“蜡”、“烛”、“清”、“洁”这四个语言单位都可以在不改变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分别同其他相关的语素结合,所以可以确定这四个语言单位都是语素。

一、具体运用替换法的注意点

(一)一个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语言片断,替换时必须是两个或多个成分同时可以分别被替换,否则这种替换就不符合要求。如双音节的语言单位,要确定它是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就要看它的每个部分是否都能被替代。若都能被替换,一般地说是两个语素,如上例中的“蜡烛”和“清洁”,“蜡”“烛”和“清”“洁”都可以替换,所以它们都是语素。如果都不能被替换,说明这个双音节语言单位不能分成两个部分,只是一个语素,如“踌躇”、“徘徊”,“踌”、“躇”和“徘”、“徊”都不能组成其他的词,也就是说它们不能被任何其他语言单位替换,所以它们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语素,合起来成为“踌躇”是一个语素,“徘徊”是一个语素。如果其中一个能被替换,另一个不能被替换,那么这个双音节语言单位也不能分成两个部分,只是一个语素,如“菠菜”、“渤海”,“菠”和“渤”可分别替换为“青菜”或“黄海”,但“菜”和“海”就没有其他单位可以替换形成“菠”或“渤”的词语了,所以不能作为被替换的单位,“菠菜”、“渤海”都是一个语素。

(二)替换时,替换的单位与被替换的单位必须都是有意义的,否则这种替换同样不符合要求。如果替换后其中一个是没有意义的,说明这个语言单位是不能切分的,是一个语素。如“蚂蚁”,可分别替换为“工蚁”、“蚂蟥”,但“蟥”没有独立的意义,不能作为替代单位,“蚂”、“蚁”也没有独立意义,也不能作为被替换的单位,那么“蚂蚁”就是一个语素。

(三)替换时,必须保持结构单位意义的基本一致,替代后的语素义同原来语言片断中的语素义要保持不变或有一定的联系。如“马虎”,若用“老”替换“马”,用“鞍”替换“虎”,则分别组成“老虎”、“马鞍”,看似可以替换成功,“马虎”为两个语素,但“马虎”一词中的“马”没有实际意义,而“马鞍”中的“马”是有实际意义的,替换前后语素意义发生变化;同样的道理,“马虎”一词中的“虎”没有实际意义,而“老虎”中的“虎”是有实际意义的,替换前后语素意义也发生变化,所以也不能作为替换或被替换的单位,“马虎”是一个语素,拆开以后二者都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连在一起说才有意义。

二、在教学中运用替换法的优点和缺点

(一)优点

1.简便易学。我在教学中曾使用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中等师范学校教材《现代汉语知识》,其中在“语汇”部分讲到语素的概念与辨认,教材着眼于从概念的分析辨认,一看是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二看是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我在教学时补充讲述替换法的运用方法,学生普遍反映能理解接受,并可以在辨析语素时具体用到。

2.可以用于大部分词语中来分析辨认确定语素。替换法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用于很大一部分语素的确认。学生在练习中首选替换法来辨认语素,一般都可以做到正确无误。

(二)缺点

在具体应用时替换法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常常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替换或被替换的单位是否有意义,有时难以确定。一次完整的替换至少出现四个语素,而且要求四个语素都有独立意义,否则不符合替换要求,学生在使用时有时难以确定,特别是一些音译词的辨认,如“大巴”,“巴”是由音译词bus(巴士)而来,逐渐语素化,可替换为“中巴”、“大风”,故“大”和“巴”是两个语素,可学生在替换时不能确认“巴”到底有没有意义,会误以为“巴”是音译词,没有实际意义,故而判定“大巴”是一个语素。

2.学生在使用时简单理解了替换法,认为能重新组词的就是一个语素,把同音同形的两个语素混为一谈。如“站立”替换成“站台”,事实上前一个“站”与后一个“站”中的语素意义完全不同,这两个“站”是两个语素,不是同一个语素。再如“草稿”,若“稿”被替换,组成“草图”、“草案”,“草”的意义保持不变,如果替换为“草地”、“草原”,“草”的意义发生变化了,那么“草图”、“草案”和“草地”、“草原”中的“草”是两个语素,不是同一个语素。这种情况用替换法就弄混了同音同形的两个语素。

3.对组合能力较弱的语素也不容易判断。汉语的语素比较复杂,有些语素组合能力较弱,它只能跟某一个语素组合,除此之外再也不跟其他任何语素组合,无法用替换法来检验它是否为一个语素。如“翱翔”,可以替换为“飞翔”,却不可以替换为“翱”的形式,按照替换法之“一个双音节的或多音节的语言片断,替换时必须是两个或多个成分分别被替换,否则这种替换就不符合要求”的替换规则,似乎可以判断“翱翔”为一个语素,但“翱”本身有实际意义“展翅飞”,可以认为它是一个语素,所以“翱翔”是两个语素。再如“烹饪”的“饪”,只能和“烹”组合为“烹饪”,不能替换为其他任何形式,但“饪”有独立的意义“做饭做菜”,它是一个独立的语素。若用替换法来辨认,则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4.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这种现象有学者称之为“音节语素化”。如联绵语素的音节语素化:

鸳鸯――鸳侣?摇 螳螂――螳臂

蜥蜴――巨蜥?摇 蟾蜍――蟾酥

蚂蚁――工蚁?摇 蜘蛛――蛛网

鹌鹑――鹑衣?摇 蝴蝶――蝶泳

在这种情形下,如“鸳鸯”是一个语素,而“鸳侣”中的“鸳”,显然也是一个语素,“侣”也是一个语素,不能因为“鸳鸯”不能替换,只是一个语素,就否认“鸳侣”中的“鸳”是一个语素,“侣”是另一个语素,因为这里的“鸳”就是“鸳鸯”的意思。这一点也是替换法不能解释清楚的。

总之,替换法在确定语素时有它独到的优势,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劣势,我们在学习及运用时要正确把握,从而正确分析辨认语素,为学习汉语知识,更好地表达意思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秦礼君主编.现代汉语语法专题.海洋出版社,1990.

[3]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现代汉语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在“引导”上下功夫,在“激励”上做文章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体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