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应有多幅作品

时间:2022-10-30 10:43:42

“设计师”应有多幅作品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题;思考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79-02

一次教学活动中,有位老师执教了“有余数除法”,在最后环节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如下图)。教师通过让学生学做“设计师”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圈一圈三角形,并写一写算式。通过这个练习沟通不同表示方式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镜头回放】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次“小设计师”,请看第3题,先想一想,然后圈一圈,填一填。

(学生设计,教师寻找代表性作品)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的作品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呈现作品一:(2个2个地圈)

师:这是张宇乐同学的作品,你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2个2个地圈,圈了6次,最后多了1个。13÷2=6份……1个

呈现作品二:(3个3个地圈)

师:这是盛佳怡同学的作品,谁能猜到她又是怎么想的?

生:她是3个3个地圈,圈了4次,也多了1个。13÷3=4份……1个

呈现作品三(4个4个地圈)

……

教师设计的开放题,因为结果的不唯一,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从反馈来看,有的学生 “2个2个”地圈,有的学生“3个3个”地圈……与封闭的题目相比,学生有了不同的思考,产生了不同的圈法和算式。

但是,如果继续思考会发现:就全班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展示出了更多的不同答案。但是,只看学生个人,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思考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看到,学生表示出一种想法就急忙举起了手,他们并没有继续去思考不同的答案。这与教师仅仅提供一份材料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学生只要表示出一种想法,就完成了这道题目。这样想来,这虽是一道开放题,却没有发挥开放题应有的价值。

著名特级教师朱国荣也设计过一个开放题。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他让学生在9个圆中任选几个表示出它们的。朱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镜头回放】

师:你们已经五年级了,朱老师今天有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看。一共

有几个圆?(出示9个

任意排列的圆,如右图)

生:9个

师:现在朱老师不是让你表示出1个圆的,而请你从9个圆中任选几个(不能选1个),然后表示出这9个圆的,你行吗?老师现在给每一名学生发一份材料,是四张“圆”,请从中选择一份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挑选一些作业)

师:想一想,你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你可以在第二份圆中表示一下。(学生继续画)

师:同学们停一下,至少能表示出一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你怎么表示出它的?(同桌互相交流)

朱老师给学生提供的练习纸中,有4份“圆”。当多数学生在第一幅图中表示出了以后,朱老师说:“想一想,你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你可以在第二份“圆”中表示一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方法。我们发现,在反馈的材料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了2种或是2种以上的表示方法。

数学教学中引入“开放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是十分有益的。答案不唯一是开放题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不唯一”促使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不同或多个方向扩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但是,如果仅仅提供一份材料,学生只会思考一种解法,上述培养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教学中朱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多份“圆”,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想到一种表示方法以后,可以再想第二种、第三种……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二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见,让“小设计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不同的思考,设计出多幅作品,才能发挥开放题的应有价值。

上一篇:小学高段学生计算粗心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病案管理中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