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长江经济带开发“留白”,也可实现生态与经济、民生的共赢

时间:2022-10-30 10:33:06

记者观察:长江经济带开发“留白”,也可实现生态与经济、民生的共赢

“留白也是发展”,这是记者在本次论坛上听到的最强的地方发展之音,这声音来自江苏省扬中市市长潘早云。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扬中市何来这种敢于“留白”的勇气?“留白”之后,地方经济是否因此被扯后腿?当地百姓收入是否因此下降?

带着这些疑问和问题,记者在扬中实地走访了多天,试图从这个县级市的案例中,了解地方政府如何以及能否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不搞大开发”,也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共赢。

扬中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居于长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位置,地域狭小,四面环水,是典型的岛状区域,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二大岛,素有“河豚之乡”、“江中明珠”之称。城市陆地面积只有228平方公里,人口34万,属于人口高密度地区。

先看扬中的生态保护状况: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园林城市”,列中国十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第二位。

再看扬中的经济和民生成绩单:江苏省9个率先建成全国小康社会的县(市)之一。早在2012年,人均GDP就突破1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在全国“百强县”中位列第24位,并且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

当地官员介绍说,土地等资源的稀缺,造就了节俭、精细的岛屿文化;岛屿文化又催生了当地政府和官员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发展理念,从而有了不搞大开发、自觉“留白”的地方独特的发展模式。

所谓“留白也是发展”,就是宁可不开发,宁肯留作空白地,也坚决拒绝引进重化工业,避免产生污染、破坏岸线生态资源。

在“留白”实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扬中靠什么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创新。”扬中市副市长于德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的回答简洁明了。他说,多年来,扬中市坚持在产业发展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对重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坚决拒绝,积极打造智慧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坚持对优质的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性开发,同时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这是头脑清醒、不断选择的结果。

目前,扬中已是全国闻名的“工程电器岛”、“新能源光伏岛”和“长江制造业走廊”,是中国最大的工程电气原料市场,并被授予“中国工程电气名城”。

“扬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值已高达7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2.74%。”扬中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翟德智介绍说。

上一篇: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管理者 下一篇:创设多彩情境,打造精彩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