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色釉对陶瓷雕塑造型的影响

时间:2022-10-30 10:22:29

浅析色釉对陶瓷雕塑造型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对色釉的特性、种类以及色釉与造型关系的分析和论述, 提出了在陶瓷雕塑中色釉运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以及色釉对陶瓷雕塑造型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陶瓷雕塑 色釉 装饰

陶瓷雕塑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种类之一, 有着悠远的历史, 一直倍受珍爱。尤其是到了人们有强烈精神文化需求的现代,它们更如生活必需品一样,被置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陶瓷雕塑是经过火的烧造诞生出来的艺术, 它的基本要素是泥土、火、人, 它们三者之间经过无穷无尽的组合, 由此产生了生动传情、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任何一件陶瓷艺术品, 都是由其质地、造型和装饰三部分组成。

初接触陶瓷与色釉时, 觉得非常的神奇。进窑时还是清一色的灰白, 出窑时竟是色彩如此绚丽的艺术品, 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后得知: 在陶瓷雕塑的装饰中, 色釉是关键, 是较能体现艺术家的技巧、功底、水平、修养与个性风采以及其审美追求的, 是艺术家综合素养的一种反映。

色釉是一种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它是与坯体联系在一起的。它最早是由商代的制陶先民们发现并发明的。当釉浆接触坯体时, 坯体的毛孔迅速吸收釉浆中的水分而使悬浮的釉料均匀地吸附于坯体表面上。一般釉的厚度只有坯体厚度的1 % - 3 % , 再经烧成, 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它可使瓷器致密化、光泽柔和, 又不透水和气, 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 同时可以提高瓷器的使用强度,起到防止污染, 便于清洗等作用。

釉的种类非常多。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纹片釉、结晶釉等。釉在烧成时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产生变化多端、形态离奇的色泽, 这叫窑变。认识和掌握陶瓷釉料的性能以及窑变规律来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意念、情感,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而能够对釉料及其窑变规律得心应手的运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则是艺术家的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陶瓷雕塑的塑造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并不是每一件作品都需要上釉, 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选择。利用高白泥或匣钵土成型的作品, 因为泥本身的特性, 所以不经上釉烧出来的效果同样非常有特色。

坯体上釉时可以根据色釉的特性以及作品的需要来选择色釉。同为薄釉的不透明釉, 如各种色相的浅调或深调的颜色釉, 由于掺有相应成分的着色剂, 所以完全或部分地失去了透明性, 便增强了对雕塑原有形体的掩盖力, 相对削弱着雕塑坯体造型体表变化的性能。

而以乳白亮釉或其它浅淡色釉为釉面的陶瓷雕塑, 由于釉面的轻淡素洁, 其造型构想与塑造, 较适宜含有某种闪射着秀巧、幽雅、柔美的神形气质与艺术倾向的艺术作品。

色调浅淡伴以釉光闪闪的素雅釉面覆盖于雕塑造像体表生成的轻幽的模糊性, 同较为秀质、柔美的造型品格是相得益彰的。唯其如此, 雕塑造型的总体倾向和塑造处理, 才会重于轻巧、舒逸和流畅, 而不取过于强烈的曲折起伏、过于细碎的凹凸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斑驳明暗跳动。与此同时, 对雕塑造型中某些富有神采与特征意义的关键性细部, 则可做较为简洁明快的塑造加工, 使之能在不透明淡调釉面覆盖下保有适当的清晰度, 以取得这些部分在整体形象上的视觉平衡, 同时又含有不喧不噪的韵味。

各种较深暗的不透明色釉, 如黑釉、棕绿釉、暗红釉、深蓝釉等, 其釉面覆盖下的雕塑造型及其塑造, 在风致上与上述倾向会多少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 深暗色调较之浅淡色调, 在雕塑形体上引起的视觉感受是偏于凝重、殷实、沉稳成分的。与此同时, 在雕塑形体上这种暗调釉面中闪动着的高光亮点及亮面, 其亮暗反差对比也比淡调釉面表现得更为强烈, 从而又赋予雕塑形体于偏于凝重、沉稳之中又有某种跃动感和醒目提神的品质, 增添着它的律动性与诱人活力。然而, 不透明深暗色调釉面对整个雕塑形体的覆盖, 会使它体表变化清晰度较显著地沉降下来, 加上闪动着的、对比强烈的高光, 比浅淡色釉釉面将有更为浓重的形体视觉模糊作用。以这类釉面为罩衣的雕塑造型及其塑造, 往往取法于沉稳恃重、静中有动的格律, 应较为强调造像关键部位的形体结构与体表特征, 以补偿雕塑形象在暗调釉面覆盖下加重了的视觉模糊性并显出它应有的神采。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色釉对雕塑形体本身有一定的覆盖作用。当然, 不同性质的釉面对雕塑胎体覆盖的性状、程度、方式、显现与胎体体表变化的能力和产生模糊的分寸是有差别的;与造型结合而共同生成的物态审美效果也各有特色。

经过釉面覆盖而形成的陶瓷雕塑形象, 从形到意总有一种不尽喧于外的含蓄性韵味。它不像一般非釉面雕塑以纯造型显示的形象那样琢迹分明,见棱见角, 而是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有如纱幕之下观赏表演似的融溶起来, 构成一种更多显示整体轮廓律动之美却不拘泥于局部清晰显象的含蓄意境。

构成釉面雕塑这种含蓄性审美品格的重要因素, 是釉面对雕塑形体本身的模糊性机制。陶瓷雕塑的釉层无论厚薄,透明不透明, 色泽如何, 对施于其上的雕塑坯体表面, 都有不同程度的模糊作用, 这种模糊, 更多的呈现在造像体表形廓、形体起伏转折界限以及形态细部变化等部位, 柔和并缓冲着某种形体组合中的清晰过渡, 弱化着某些形象细部的显象, 使整个雕塑造像在视感上更为整体、统一而较少细碎之感, 变的似乎更富于内在的含纳性。

事实上, 恰如其分的、适当的模糊, 正是陶瓷雕塑借以形成其含蓄美的一种带普遍性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特征。当然, 不适当的、毫无根据的模糊, 也有可能使雕塑形象失去原有的对象性和鲜明的可读性, 导致远离创作构想预期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根据不同雕塑形象表现的需要和不同釉面对雕塑形体覆盖中可能产生的性状, 采取与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造型处理与塑造加工方式。

多种色釉综合装饰是对坯胎的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色釉, 以达到作品釉色丰富, 且与被装饰物体所需要的色彩相吻合, 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谈到釉色与坯体造型的结合, 周国桢教授和已故的瓷塑艺术家康家钟是这方面的前辈。他们开拓性的使气象万千的高温色釉与瓷塑造型珠联璧合, 那绚丽斑斓的色彩与动物意象的毛皮浑然一体, 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至今仍难以有人超越。周国桢的《雪豹》和《天亮了》等陶瓷雕塑, 在运用色釉烘托、表现物象特征和内在精神方面做的非常出色, 产生一种似真亦幻、魅力多姿的感觉。色釉的节奏韵律既是物象的生命律动的表现, 也是艺术家生命心象的表现, 两者合奏出魁伟、雄浑的美的旋律。

综上所述, 不同性质的釉层对形体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雕塑形象构想及其造型的设计与塑造上就需要区别对待, 度其所长而用之。

上一篇:生态雕塑的类型 下一篇:试论花鸟画“意象”创造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