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正,去英国开一家裁缝店

时间:2022-10-30 09:55:45

王永正,去英国开一家裁缝店

呼吁搭建中小型企业融资平台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去年的两会,你提交了‘关于扶持天津滨海新区服装业的提案’、‘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难的提案’、‘关于消除享受社保待遇地域障碍的提案’等四个提案。其中‘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难的提案’引起人们和媒体高度关注。今年的两会期间,你回答媒体时说,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他没正面回答:“我们的企业,是从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发展起来的,我深知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难处。俗话说‘―分钱难倒英雄汉’,有时看着大好的发展时机,就是因为资金问题,失去了好多机会。”接着,他话锋一转,说:“近几年,国家已经想方设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我作为天津商会的副会长,在商会的会议上经常被中小企业主问及,政策落到实处最终令中小企业受益的却微乎其微。特别是金融危机对于中小企业的严重冲击,所以我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作为去年的第一份提案。”

“在银行连续上调八次准备金率后,最近国家又出台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

“关键在执行。”

“你觉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在何处?”我问道。

“现行金融体制已运行多年,要改变现行的金融体制,同时又要推动一个与现行体制存在众多矛盾的新规则,这个需要靠国家的智慧加以解决。具体说,国家应该在金融政策上,扶持中小银行。特别是在税收方面,给予中小银行特殊的税收优惠。另外,尽快放开民间资本进入信贷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搭建起―个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平台。”王永正说。

在王永正看来,国家出台的众多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最终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和平台。

“你的企业资本运做怎样?”

“今年,我感受到来自成本方面的压力,比如,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外贸企业影响很大。而我们公司是采用全手工的现代裁缝,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用工成本比重确实较大。而国家又提出工资倍增计划,在我看来,中小企业一下子还承担不起倍增的人力成本。”王永正坦言道。

“民间投资目前很多都是通过地下钱庄和走非正规渠道运作,这证明市场上有非常大的规模和需求……”

不待我说完,王永正说道:“如果不能将它规范起来,一方面阻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而另一方面将存在无限的风险,成为一个极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我在提案中也建议国家应尽快将民间信贷阳光化,出台相关政策,这样既解决了民间资本的通路,也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屏障。”

王永正从创办企业到现在已经搬了六七次家,每次搬家浪费精力的同时,也浪费大量人力财力。这与融资难不无关系吧。

现在的永正制衣天津有限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1.9亿元建成了全球一流的花园式工厂,吸取以往的教训,此次新厂房的面积达到3万多平方米,二期还预留4万平方米的土地,“当时若是有足够的资金,有了这片厂区,企业发展会更好。”说着,他看了看窗外。

手中有把“金剪子”

“我是从街边小裁缝店起家的。”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他的语速明显加快。

上世纪80年代初,王永正是天津铁路分局的一名工人,有着让人羡慕的“铁饭碗”。

“是什么原因让你走上了这条路?”

“我在铁路分局,从事货运工作,干12小时休24小时,平时空闲时间比较多。我从小就喜好美术。当时单位发的工装肥肥大大不好看,我尝试着重新剪裁修改,经过多次失败和反复,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裁缝技术。”经他修改过的工装穿在身上果然与众不同,引起同事的羡慕和称赞。随后,王永正就开始给自己、同事和朋友修改衣服,设计裁剪当时认为时尚的新款衣服,尤其是在没有样板参照的情况下,他竟然按自己的理解设计制作成西服。当时,国内流行西服热,但当时的西服也是样式简单,做工粗糙,而他制作出的西服不仅合身挺括,且样式新颖,以至于他的同学、朋友结婚都请他制作西服。

“请我做西服的人越来越多了。几年下来,我对自己在西服领域的自信也越来越强。于是,我想到了:辞掉工作,自己开店当裁缝。那是在1986年吧。”

“丢掉铁饭碗,去做个体户,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

“是的。我的决定遭到家人的反对,但我去意已决,家人无法说服我,父亲气得把留给我结婚用的500元钱甩给我,表示从此与我在经济上不相往来,而女朋友也因此离开了我。”王永正动情地说道。

他用父亲给的钱,又从朋友那里借来几百元钱,买了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经过简单粉刷装修,凭着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永正高级西装店”便开张了。

“你这把‘金剪子’有用武之地了。”

“‘金剪子’是由铁剪子炼就的,正是一把平常的剪子,剪出我的事业。我是个爱美的人,凭着自己对美的把握,对自己的技艺充满自信。我认为凭手艺吃饭绰绰有余。”他一脸的自信。

小店一开张,就顾客盈门。王永正裁剪的西服样式新潮,价格便宜。当年时兴顾客自带布料,裁一条裤子,包缝,也就几角钱;做一套西服,连裁带做,也就十几块钱。慕名而来的新老顾客很快他就让他忙不过来了。“那时,我就雇帮工.教徒弟。自己也可以轻松地做其他事情。做了一年多,老店转不开了,于是,又在繁华的街面租了个店面,老店改为生产车间,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说到此,他颇为得意。

到了90年代初,他已有几家店面,100多工人了。而生产车间还只有一处,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但真正促成企业大发展,当是在1994年,兼并国营服装十三厂。“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一个民营企业要兼并国企那可是件不得了的事。我找到主管部门咨询,得到的回答是国家尚无可操作性的规范,这怎么办?好在主管领导比较开明,默许了我的兼并计划。后来的事实证明,永正兼并服装十三厂是成功的。我们既充分利用了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又将500名原厂职工妥善安置,没有将他们推向社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王永正一脸的幸福。

不盲目地扩大

企业规模扩大了,“永正西装厂”发展为“永正制衣有限公司”。“永正西服”也成了天津响当当的名牌。

“不久,我又迎来新的机遇:天津国际商场转换经营机制,自主经营部分柜台。商场瞄上了‘永正西服’,于是我又开始成批制作西服,挂在商场卖,仍然供不应求,最后发展到卖纸条,顾客先交钱订货,货到了再来取。与此同时,我的几家量身定做的店面也招呼不过来了。由于做西服工艺复杂,出活慢,店面每天只发一定数量的号,但仍满足不了纷至沓来的顾客,甚至一度发生顾客为抢号引起骚乱。”回忆过去,王永正有些兴奋。

“怎么摆平的?”

“那时,商场的成衣销量大,利润高,制作快捷,而另一方面,裁缝店虽然制作复杂,利润低,但许多老客户就认这个牌子。在自身产量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商场的

货架上已无衣可卖,一方面老店又停不掉。最终,我做出决定:既然不能两全,在权衡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人情因素,老顾客是不能放弃的,于是旺销了一年的‘永正’在很多人不解的目光中果断退出了国际商场。”他一脸的绝决。

“这不丢掉了企业扩大发展的机会?”

“是啊。当年我完全可以继续扩大产能,办个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大厂。那时南方的服装企业才刚起步,我还没面临到激烈竞争的问题。然而令我至今仍感到庆幸的是,幸亏当年做出了这个看似错误的决定,反而让我因祸得福。因为,做成衣,只要有实力、有设备,谁都可以做到。北方大城市的工业基础好,政府招商引资的目标全都是国际大型企业,服装企业基本上都要直面市场竞争,而面对此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南方服装企业,政府的政策、银行贷款等都不会对你特别关照。而我们从兼并国营厂开始,就一直给工人上着各种社会保险,因此劳动力成本也没优势。如果当年我办了几万人的大厂,现在早已经倒闭了。”

不盲目地扩大,不盲目地行事,造就了王永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走置体裁衣的路子

永正退出了成衣市场,发展速度慢了,但却走得更稳健了。那时消费者的概念是商场里的衣服贵,裁缝店做就便宜,而且可以量体裁衣,质量也不比别人流水线上下来的差,因此上永正店堂做西服的顾客有增无减。

不久,他又有机会回到国际商场。“这次我不上柜台,而是要了块临街的铺面自己开店。当时,我请了家香港公司装修,把国外的商业装修理念带进来,这在天津已很超前了。可直到快开业了,还没有―个响亮的店名。我不想学别人叫制衣公司,于是起了个永正裁缝店,别人都说这名字土,可我认为我就是干裁缝的,要让人一看就是做衣裳的,而不是卖成衣的。”于是‘永正裁缝店’的名字就这样叫出来了。

后来,他有机会到国外考察,才知道在国际上裁缝店完全是一种身份和资历的象征:只有那些专门为顾客进行个性化量身定做、行业泰斗级的制衣企业,才称得起裁缝店,其拥有的技术都是无可争义的顶尖级,所使用的精美绝伦的原辅材料也都是专用的。在国外,只有王室贵族、演艺巨星才穿得起这种定做的高档服装。

“令我没想到的是当初的一个决定,却暗合了国际服装发展的趋势。”如今,永正裁缝店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开办了分店。王永正表示,裁缝店应该是最个性化、最品位化的消费场合。随着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大家对自己的穿着越来越有想法,不是说商家想卖给消费者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而是消费者想要什么,商家给做什么。“我们的服装按客人的要求选料、制作,按客人的要求做款式,每件衣服都绣着客人的名字。”王永正透露。

到英国去开裁缝店

王永正的裁缝店有五六百名技师。永正制衣的路子,是自有品牌和OEM并举。他给我讲了一段趣事:一个英国裁缝店,曾希望在中国找到合作者,在遍寻江浙纺织服装企业不得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中国只有流水线服装,没有高级订制。后来,意大利人告诉英国人,中国有个永正。英国人不太相信中国会有真正的高级订制,于是试探性地发来了样品和订单。“给谁做不是做?”就是如此简单的想法,永正裁缝店按照对方要求做出了样品。“看得出这是非常高超的手工技巧,但我们很怀疑,这是中国人做的,还是英国人、意大利人做的?”对方的来函直接表明了怀疑。后来,那个客户的中国行让他打消了疑虑,永正在世界高级裁缝店的位置,逐渐清晰。

“好事说了不少,目前,摆在你面前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技术和服务人才的短缺,是公司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其他行业不同,我们是极为传统的行业,大批量学校统一标准培养的人才与我们的实际需求尚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这个行业,由于对从业人员丰富的专业经验的要求,就使得人才培养必须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现在不会改变,将来也永远不会改变,显然这种方式培养人才周期长、投人大,加之中国同类企业很少,人员的流动和互补能力较弱,因此与公司迅猛的发展相比。技术和服务人才的缺口就会相对较大。”他话锋一转“但与欧洲国家相比,虽然高档成衣订制业收入相对较高,但那里新生代的年青人大多对传统行业不感兴趣,因此,后继无人的现象十分严重,发展后劲不足。而我们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则为这一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如果能抓住机遇,发展前景很乐观。”

“基于怎样的判断?”

“裁缝这个行业很有意思,这个行业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说我有信心,永正裁缝店能够发扬光大,一定能够把它推广开来,更相信会有百年的未来。”王永正坦言。

王永正透露,公司的业务有50%至60%来自欧美高端市场。

“在五到十年内,去英国著名的裁缝店街开一家自有品牌的永正裁缝店。”王永正说道。

上一篇:2011国际森林年 下一篇:为了不让那些神奇的森林变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