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10-30 09:32:07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但这个脆弱、好奇、缺乏社会经验的特殊群体,越来越频繁地与“网瘾”、“网络犯罪”、“网恋”等联系在一起。这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效果。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带领学生遨游信息世界的领航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德育渗透 甄别信息 法制观念

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相继开设。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普遍的提高,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中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网恋、网络犯罪等,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威胁着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带领学生进入信息世界的领航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怎样为学生正确导航。笔者结合课堂实践,谈谈见解。

一、结合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时常碰到恶搞的学生,而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日益增强,恶搞的花样逐渐增多。从简单的修改删除别人的文件、修改桌面、设置屏幕保护密码、删除广播程序,到修改注册表,修改还原精灵密码,或者任意修改CMOS里的参数。甚至有学生趁老师不注意,拿走鼠标球或键盘上的按键等。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中学阶段正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因此我试着通过规范约束学生;通过环境文化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计算机房学生行为管理规范的制定,可以让学生明确机房作为专用教室,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简单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尝试了师生共同制定机房规范。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主体或受体身份参与,通过参与讨论,感受到机房秩序的维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置身于一个有序的环境,会让我们的行为也变得有序。在进入机房时,我要求学生排队进入,离开机房时,做好整理工作,让机房永远保持有序的状态。同时,我将学生的电脑桌面设置为“五要五不”、机房规范等,时刻提醒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习惯。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教师规范的计算机语言,娴熟、规范的操作,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对于文件的整理、命名。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注意将用户文件分目录有序存放,文件名命名的时候,注意到便于识别,学生就会慢慢养成信息整理的好习惯。

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恶搞”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学生道德意识的薄弱,另一方面说明了信息技术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教师要钻研新课程,营造让学生乐学、善学、好学的学习氛围。

二、结合教材,增强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

绚丽多彩的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的特点。开放,使得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考验着学生的甄别能力;隐蔽,给网络交流增添了神秘色彩,但同时也模糊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得网络诈骗、网络诱骗等现象频频发生在学生群体中。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帮助辨别能力还不强的学生在网络中准确甄别信息,学会自我保护。

1.去粗取精,增强信息甄别能力。

例如,在介绍网络信息检索相关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粗取精、辨别信息。笔者在讲授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这一小节时,安排学生分组探索完在线图书馆、在线法律数据库、网上商城、数字城市等数据库后,设计了评价数据库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搜索过的数据库进行评价,并出示依据,因为是自己体验过的,所以学生罗列了许多:有的网站搜索不到信息,说明网站范围的广深适度不够;网站检索不方便,说明检索的友好性不够;网上商城信息不真实,说明网站信息内容可靠性不够;网站网页打不开、网速慢,说明网站的稳定性不够;网站内容过时,说明网站更新及时不够。这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了怎样将无用的信息拒之门外。

2.去伪存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在讲到网络安全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网络的黑暗面,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防范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在虚拟的网络中,怎样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何安全上网。例如,针对网络上流行的聊天工具QQ,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讨论,教师给出具体的聊天情景:“扮演陌生人套取家庭信息”、“相约面对面”、“中奖诈骗”等,引导学生思考碰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怎样辨别信息的真伪,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成长。同时,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介绍计算机病毒这一节内容时,结合身边流行的病毒(熊猫烧香等),与学生一起归纳病毒的表现、预防及清除方法。让学生辨别常见的病毒,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

三、结合实例,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利用计算机犯罪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并且犯罪趋势呈现出低龄化,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比率日益升高,犯罪种类也日益增多,从传播病毒到制造病毒到窃取信息,方法层出不穷。而犯罪动机往往仅仅是好奇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显示自己的聪明,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曾播报过一则关于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录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的新闻。而面对警察的询问,他竟然轻松地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

中学生计算机犯罪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社会实例,将一个个中学生犯罪的血的教训,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被真实的情景所感染。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社会所不容许的,都是要受到谴责的,甚至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此外,青少年的求异心理使得他们对黑客、病毒充满好奇与崇拜。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否则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笔者曾经听过一节网络安全的公开课,执教教师可谓是一个网络高手,从盗取密码到攻击电脑,无所不能。部分还作了精彩的演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可以说,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讲,在场的老师都受益匪浅,但是从教学角度说,面对这么一群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告诉他们的是网络黑客的危害和防范措施,而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成为黑客。

四、“堵疏”结合,引导学生摆脱“网瘾”

近年来,中学生“网瘾”队伍日益扩大,现状令人担忧。专家呼吁:戒除“网瘾”,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摆脱“网瘾”,需要“堵疏”结合。

“堵”不是“缚”,教师或家长有时会通过拔掉网线,不准学生去网吧等极端的手段限制学生上网。然而这种强硬的手段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会使学生感觉自己不受尊重,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外,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堵”是“疏”的辅助。“堵”表明了教师与家长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有利于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堵”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第一,要堵住恶流的源头,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课堂让学生明确文明上网的要则。第二,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利用防火墙、服务器等技术手段将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学生远离毒害,为学生营造“绿色上网环境”。

只“堵”不“疏”,仍然只是权宜之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兴趣班,将网络“梳理”成色彩缤纷的个性舞台。例如在课余时间举办网上英语沙龙、学科辅导班、网页设计兴趣班和网络阅读等,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更广阔的用途,从而吸引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从游戏中走出来。同时,学校也可通过定期举行FLASH设计大赛、班级网页设计比赛、网络作文大赛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地获得成就感。

渗透德育教育,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做有心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为学生搭建舞台,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教会学生正确挥舞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1(02).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钱月琴.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1(34).

上一篇:心怀大爱,进德修身 下一篇:整体观及启发式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化学分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