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30 08:11:38

武汉市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培训效应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90-2007年武汉市FDI流量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FDI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FDI流量对专利授权量的贡献在短期内不明显,而滞后两年的FDI流量与专利授权量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Granger因果关系。

【关键词】FDI;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协整

引言

技术创新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加入WTO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及对东道主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普遍的观点认为:对资金流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言,FDI不仅能够提供资本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可以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产生升级效应、贸易效应、环境效应和就业效应等。大多数经济学家强调,外商直接投资是解释30余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奇迹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整体而言,关于FDI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是近十年才开始探讨的,之前的文献虽有涉及,但主要是基于全国范围的,缺少针对地区性的研究。

武汉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截至2007年,武汉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225005万美元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15.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投资总资产贡献率高达29.78%。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省会城市,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优势,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经济上取得长足的发展。随着中部崛起战略、“两型社会”和武汉“1+8”城市经济圈的提出,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因此,以武汉市为例研究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

一般看来,跨国公司是FDI影响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FDI通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营对其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深远影响。跨国公司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形式在东道国投资设厂,可以为东道国子公司提供技术,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东道国通过学习跨国企业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促进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1.1 示范-模仿效应

由于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简写为“MNE”)与东道国企业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东道国企业可能通过学习、模仿其行为来提高自身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这也叫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外资企业不仅将新设备和新产品或者新的加工方法引入到国内市场,还带来了产品选择、销售策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国内公司仅仅通过观察和学习邻近的外资公司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1.2 竞争效应

这一效应多发生于产业内各厂商之间。竞争效应一方面指跨国企业子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加大了市场的竞争,刺激当地厂商有效地使用现有的资源,推动本土技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指在本来具有强大行业壁垒的产业,由于跨国企业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垄断,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1.3 培训效应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证实,国外资本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和技术上的。因此,跨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转,往往和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如当地技术及管理人员和跨国公司总部派遣的专家一起工作;对当地人员进行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参与对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工作甚至研发活动;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运作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学者主要针对FDI在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某一渠道展开研究,没有考虑各渠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缺少系统性的考虑。另外,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理论研究还很少。

2.武汉市1990-2007年数据的协整分析

2.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测度技术创新能力时,首先涉及到一个对技术创新能力衡量指标的问题。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科技产出效率的指标有:专利、科技论文、高科技产品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贸易等。我国专利法第22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本文结合研究实际,在诸多的评价科技产出指标中,选取专利授权数量作为地区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

在FDI指标选取时,本文选取武汉市统计局公布的实际利用的FDI作为FDI变量的指标。由于实际利用FDI都是以万美元标价,为方便起见,本文把每年的FDI原始数据转换为以人民币标价的外国直接投资额(RFDI),再对RFDI值取对数(LNRFDI)。最终本文以FDI流量和专利授权数作为替代指标,以此来研究FDI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可以看出,LNRFDI与LNPTN随着时间变化,因而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伪回归”现象,因而本文采用Granger,Johansen的协整检验。

2.2 模型设定

本文用LNPTN做被解释变量,PNRFDI作为解释变量,设置FDI与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如下:

LNPTN=α+βLNRFDI+ξ (1)

2.3 模型检验与分析

2.3.1 ADF检验

分别对LNPTN、LNRFDI和一阶差分后的DLNPTN、DLNFDI进行ADF检验,并绘制其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图,结果如表1。

虽然LNPTN和LNRFDI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是其一阶差分却是平稳的,即时间序列LNPTN和LNTFDI都是一阶单整的(即为I(1)序列)。因而该两个时间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LNPTN和LNRFDI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2.3.2 协整分析

本文运用E-G两步法,对LNPTN和LNRFDI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注:检验类型(I,T,L)分别表示ADF检验中是否会有常数项(Intercept)、时间趋势项(Trend)以及最大滞后期数为(Maximum lags)。-2.717511***表示该值是1%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1.96627**表示该值是5%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666593*表示该值是10%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第一步:模型估计――最小二乘法

运用EVIEWS6.0对模型(1)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LNPTN=-0.316421+0.522958***LNRFDI(2)

t=(-0.169743)(3.761860)

R2=0.469348F=14.15159

根据以上分析,LNPTN对LNRFDI进行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弹性系数显著,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和较好,表明FDI每增加1个单位,专业授权量增加52.3%。

第二步: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根据估计的方程(2)可得残差估计

U=LNPTN-0.522958LNRFDI+0.316421(3)

运用EVIEWS6.0软件,可得残差图及残差序列ADF检验。

表2显示,ADF值为-3.335266,小于1%显著水平临界值-2.717511,因而残差序列ξ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ξ是零阶单整。根据以上结果可知,LNPTN和LNRFDI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0.522958,0.316421)。该检验反映在FDI流量与技术进步上可以看出,从长期看来,RFDI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弹性为0.522958,即RFDI每增加1%,专利授权数增加0.522958%。这表明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2.3.3 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上文分析,描述技术创新能力随着FDI流入的变化的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ΔLNPTNt=α+β*ΔLNRFDIt+aecmt-1+ut (4)

本文首先选定4阶的滞后变量,再逐步排除一些不显著的变量,最终得到估计后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LNPTN=0.457621***-0.480393**DLNPTN(-2)-0.544131***DLNPTN(-3)-0.315339*DLNRFDI(-3)-0.235761*ecmt-1 (5)

R2=0.885520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与专利授权数之间存在着长期动态的均衡关系。(2)在一定时期内,专利授权数受到本身和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变动的影响。从方程(5)可知,滞后2年和3年武汉专利授权数增长变动和滞后3年的FDI流量的变动对专利授权数变动的影响分别在5%、1%、10%的水平下显著。(3)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为负数,这符合经济意义,若上期大于本期,则本期经济系统会产生一个负向的作用,这个作用使得PTN和GDP两个变量能够在长期中达到均衡;相反,若小于则进行正向修正,修正力度均为0.235761,该修正系数也说明专利授权数和FDI流量短期变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不大,即FDI流量和专利授权数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当期的非均衡误差调整自身修正能力不强。

2.3.4 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协整分析,可知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与武汉的专利授权数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进一步进行Engle-Grange因果检验,由于Engle-Grange因果检验只适应于平稳序列,因而本文采用一阶差分后的数据,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上表可知,滞后期为2年和3年时,在1%的显著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是构成专利授权数的Grange原因。同样在5%显著水平下,滞后2期专利授权数是构成FDI流量变动的Grange原因;在10%显著水平下,滞后3期专利授权数是构成FDI流量变动的Grange原因。

3.基本结论及建议

3.1 基本结论

通过利用1990-2007年武汉的专利授权数和FDI流入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的协整分析,可以看到: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与专利授权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虽然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它们之间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在5%显著水平下,滞后2年的专利授权数与FDI流量之间互为Grange原因;在1%水平下,滞后3年的FDI流量是专利授权数变动的Grange原因;在10%水平下,滞后3年的专利授权数变动是FDI流量变动的Grange原因。其他情形下,专利授权数与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这表明在短期内,FDI流量对专利授权数的贡献不明显。

3.2 对策建议

武汉经济的发展主要走的是一条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的内生型发展道路,引进外资能力较低,抑制了本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最终占据技术竞争的领先地位,就要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要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发活动获得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即进行自主创新。

3.2.1 注重利用外资质量

应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扩大吸收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与质量。随着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和武汉“1+8”城市圈的提出,武汉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从内生型转向内生成长与外向发展协调发展。借鉴沿海各省的经验,积极引进外资,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科技资源,把握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吸纳国外先进制造业和研发中心的转移。因此,武汉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继续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基础上,着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建立统一、规范和公开的外资准入制度,简化外商投资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工作的效率,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环境,以此提高外资进入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以促进跨国公司对武汉转移技术,加大对武汉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将利用外资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建立合理的招商引资质量考评体系,注重引进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投资项目,促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引进。

3.2.2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武汉本地企业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创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技术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有自生的技术来源,能够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自主创新,获得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竞争优势。通过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方式,提高企业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使企业能够积极地成为创新主体。然而,自主创新毕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具有投入高、周期长、风险高的性质,很难短期见效。任何企业对既有发展模式都有很强的依赖,没有强大的外力或内部变革,不会轻易地改变传统路径。由技术引进走向自主创新,是企业技术路线的转轨。促使企业下决心转轨,必须有强烈的外因和内因。一般来说,外因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压力和吸引力。例如政府的政策激励、企业生存环境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会鞭策企业走创新之路。内因则主要来自内生的追求和激情,表现在公司长远战略和企业家精神。因此,为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政府需要并正在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例如对实行自主创新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这充分表明国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决心。但这些只是外因,如果不能调动起企业和企业家内在动力,政府的号召、干部考核的压力也可能只使企业“奉命创新”。这种为完成“交办任务”而进行的创新,很难想象有好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公司能够制定长期战略,加强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有较强的企业家精神,内生出进行自主创新的欲望和激情,从而从本质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3.2.3 鼓励外商研发本地化

要促进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加强外资企业的在东道国的根植性,鼓励外商研发本地化。跨国公司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跟内资企业相互作用,促进其技术创新的提高。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是在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当今有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都是看重一些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纷纷在内地设厂,而当享受优惠之后,又会到另外地方重复同样的投资,很少对当地企业有技术溢出,更不用说对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FDI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需要让外商企业在东道国根植,外企只有在具有较强的根植性之后,才会把先进的技术投入其生产当中,并将其转移到当地。因此,武汉应进一步完善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设立研发中心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适合于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发展的外商投资的政策、市场空间,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本地化,促使跨国公司在当地建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积极开发专利。并加强外企与本地工业企业的融合,使本地企业能在更大程度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最终达到模仿创新,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注释:

①包括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下同)。

参考文献

[1]小规模技术理论[EB/OL].training.mofcom.省略/jsp/sites/site?action=show& id=1305.

[2]Caves,R.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 Country Market[J].Economica,1974,41:176-193.

[3]Wang J.Y.and Blomstrm M..Foreign Investment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36:137-155.

[4]肖德云,王恕立,朱金生.武汉市FDI的技术溢出绩效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3):173-179.

[5]陈国宏.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7-40.

[6]王艳丽,刘传哲.FDI对东道国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193-196.

[7]李杏,M.W.Luke Chan.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基于面板因果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70-76.

[8]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32-35.

[9]李晓钟,张小蒂.江浙基于FDI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7,(12):102-109.

[10]叶仁荪,王光栋,王雷.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基于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3):137-147.

[11]郭国峰,温军伟,孙保营.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134-143.

[12]张宇.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吸收能力的门限特征――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限回归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28-39.

作者简介:黄劲松,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上一篇:我国股票市场的淡旺季效应 下一篇: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监管的法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