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草莓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30 07:03:08

武汉市草莓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导读:湖北是我国草莓生产大省,据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10年,湖北省的草莓种植面积达10 350 hm2,总产量达24.5万t,位居全国第4。2015年,武汉市草莓种植面积1 300 hm2,总产量约3.8万t,总产值达11.5亿元左右。草莓产业已成为武汉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武汉市草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针对武汉市的草莓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武汉市的区位、气候、交通、科技及政策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对策。

草莓为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宿根草本作物,其果实鲜红美艳,柔软,芳香浓郁,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素有“水果皇后”、“冬春第一果”之称。草莓营养丰富,据研究,每100 g鲜果含VC 45~120 mg,比苹果、葡萄高出20倍左右。草莓果实除鲜食外,还可以速冻保存,并可深加工成草莓酱、蜜饯、饮料、糕点等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武汉市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和交通枢纽城市。该市地处江汉平原,小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发展草莓生产的极好区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草莓产业将成武汉现代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1 武汉市草莓生产现状

武汉市的草莓种植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由浙江人引进并进行小规模露地试种,9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广使用大棚设施栽培,进入21世纪后,随着休闲观光型农业的兴起,武汉市的草莓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武汉地区的草莓品种主要有法兰地、红颜、晶瑶、晶玉、章姬、丰香、全明星等,主要分布在黄陂、东西湖、蔡甸及江夏等地,如汉施公路黄陂武湖沿线、江夏纸贺公路沿线、107国道东西湖沿线及蔡甸区新农沿线等。其中,66.67 hm2以上规模的区域有黄陂武湖沙口分场、新洲阳逻山河村、东西湖走马岭苗湖村等。以休闲采摘观光特色为主的生产园区有东西湖柏泉兆丰草莓园、江夏沛美达农业科技公司、黄陂罗汉木兰金秋专业合作社、黄陂六指禾盛吉农业园、蔡甸新农姚家山草莓基地及湖北省农科院南湖科研基地等,园区面积均在

6.67 hm2以上。“小草莓,大产业”,目前,草莓生产已成为武汉都市农业的一大亮点。

草莓有连续开花结果的习性,武汉市一般在4月中旬之前开始育苗,8月定植,10月中旬左右盖膜,11月下旬至翌年5月进入采收期,一般667 m2产量1 500~2 000 kg,产值3万~5万元,纯利润

1.5万~3.0万元。消费形式以本地鲜食为主,部分外销到北京、岳阳、西安等地。栽培形式主要是竹架塑料大棚保护地栽培,栽培方式一般是一年一栽制,最多连作3年左右必须换田种植。大田生产用苗一般利用结果后植株抽生的匍匐茎繁殖。

2 武汉市草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优质品种少,退化严重

一是品种单一,武汉地区的草莓以采摘鲜食为主,目前,主栽品种为红颜、法兰地等,红颜香味浓,口感好,但果实柔软,不耐贮运和保存;法兰地休眠浅,果实硬度大,耐贮运,但口感与香味相对欠佳。市场亟需果形美、颜色艳、果实大、香味浓、口感好且耐贮运的优质品种。二是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品种退化严重,繁苗率、产量、品质、抗性逐年降低。

2.2 种苗繁殖系数低,带病多,成本高

目前,武汉市的草莓种苗大多采取“自留、自

选、自繁”的模式,以农民自己繁育为主。由于农民对草莓育苗的认识不足,育苗技术不高,再加上育苗期间武汉地区正值高温、高湿的天气,炭疽病、疫病、根腐病时有发生,不仅苗床成苗率低,而且种苗带病多,特别是主栽品种红颜在苗床繁育期炭疽病发生严重,种苗繁殖系数极低。

2.3 重茬种植多,土传病害发生严重

草莓和西瓜一样,存在轮作换地与设施固定的矛盾,连作障碍较为突出。一般连续种植3年后,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大田土传病害加重,特别是在开花坐果期,遇上恶劣的高湿天气,灰霉病、白粉病发生严重,草莓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因连作造成的减产幅度一般在30%左右,严重时甚至绝收。同时,由于草莓的种苗生产属于无性繁殖,扩繁代数超过3年以上,其体内的病毒逐渐积累,所以病毒病不断扩展蔓延,对草莓的产量、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2.4 大田生产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草莓生产的硬件设施是大棚,目前武汉市过半的草莓种植采用的是竹架大棚,一则其空间小,通透性差,易发病虫害;再则其抵御暴风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如2015年冬季武汉市的一场暴风雪,使大部分草莓种植户的竹架大棚受损,受灾农户减收20%左右。

2.5 商品化处理及贮运保存与加工技术落后

一是草莓鲜食产品分级处理工序不到位,市场销售以统装混销为主,商品化意识不够;二是贮运与保鲜技术不够,产品不宜储放及远距离运输;三是本地加工企业少,加工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配套发展后劲不足。

2.6 标准化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滞后

草莓育苗技术、土壤消毒技术、配方施肥与滴灌技术等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苗床必须与产地隔离,而将苗床育苗与大田生产安排在一起,导致病害传染严重。利用太阳能、氯化苦进行土壤消毒效果非常好,但是在生产中未能得到普及应用。在草莓生产中结合滴灌技术配方施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农户认识还不足。为了片面追求产量,少数农民甚至滥施、滥用化肥、农药、激素,使得果品质量下降,既影响了产区的口碑,又限制了产品的外销渠道。

2.7 品牌意识、市场意识不强

目前,武汉市的草莓品种叫得最响的是红颜(牛奶草莓),但是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没有一家专业化的销售市场,没有一批专业的经纪人,市场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各方面的认识有待统一和提高。

3 武汉市发展草莓产业的优势

3.1 气候优势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211~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 810~2 100 h,比较适合草莓的生长。

3.2 地理优势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交通便利,流通快捷,市场网络健全。

3.3 科技优势

武汉地区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众多,如中科院植物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等,其中湖北省农科院培育的晶瑶、晶玉等品种在武汉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黄陂区蔬菜技术推广站近年来在名优品种引进及蜜蜂授粉技术推广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3.4 种苗优势

武尔福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专业化工厂化育苗企业,现有

4 000 m2育苗车间和40 000 m2智能化温室,1次可育5 000万株各类种苗,年可生产种苗2亿株,可谓是“武汉市的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公司还建有1栋2 000余m2的组培大楼,专门用来生产培育各类作物的脱毒种苗,可以满足整个武汉市场的脱毒种苗供应。

3.5 产业优势

草莓生产的比较效益较高,据测算,667 m2草莓的收入抵得上6 670 m2的黄瓜、13 340 m2的玉米,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较高。草莓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武汉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亮点产业。

3.6 政策优势

草莓是休闲观光农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武汉市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写入了“十三五”规划,并结合休闲观光旅游业积极倡导发展草莓产业,是促进市民休闲、帮助农民增收的一项利好政策。

4 武汉市发展草莓产业的对策与展望

4.1 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与种质创新

充分利用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的平台,根据武汉地区的生态条件、栽培方式和市场需求,大力引进国内外的草莓优质新品种,促进本地草莓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协调组织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及地方农业推广部门联合攻关,积极开展高抗病(抗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耐贮运、休眠浅、果型大、香味浓、产量高、成熟早的草莓新品种的选育。

4.2 建立完善的草莓种苗繁育体系,实行种苗规范化生产

一方面要组织农民开展草莓育苗技术培训,宣传推介异地育苗、遮荫防雨育苗、苗期喷施多效唑、空中采苗等育苗技术,有效地预防草莓苗期病害。同时,通过科研部门与专业的育苗企业,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脱毒种苗,建立严格的三级种苗(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繁育体系,推广普及优质草莓脱毒苗,确保大田生产用苗2~3年更新1次。通过健全完善的脱毒苗繁育体系,推动武汉市的草莓种苗繁育向专业化、生产化的方向发展。

4.3 采取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克服连作障碍

一是加快引进与示范推广耐连茬的抗性品种。二是倡导推广草莓轮作换茬与间作套种技术,将草莓与水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与葱蒜进行间、套种,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减轻土传病害。三是推广示范土壤消毒技术,如应用氯化苦、太阳能及生物菌消毒等方式进行土壤处理。四是示范无土栽培技术,克服草莓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减少农药用量,发展无公害生产,提高产量、品质和商品率。 .

4.4 加快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草莓生产不能仅仅停留在采摘鲜食的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草莓产品的保鲜速冻技术与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联系相关的加工企业和出口贸易公司,充分延伸草莓产业链,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5 加强体系建设,实行品牌战略

积极发挥草莓种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草莓专业经纪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新路子,建立专业化的销售市场,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草莓种植户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生产及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利用电商平台,积极开拓线上、线下及内销与出口的销售市场。整个草莓产业链要实现“七专”,即专业基地、专业标准、专业包装、专业市场、专业平台、专门品牌、专业经纪人,注册特色商标,打造特色品牌,体现地域优势和产品优势,推进武汉市的草莓产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4.6 多方联动,齐抓共管,促进草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农业科研与推广部门要加大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示范和推广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自育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研究,如空中采苗技术、小高畦双行栽植技术、破休眠促分化技术、蜜蜂授粉技术、疏花疏果技术、轮作换茬与间作套种技术、配方施肥与滴灌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土壤消毒技术等;同时,对草莓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及连作障碍综合防治开展联合攻关,构建草莓主要病害综合防御体系;起草制定草莓种苗繁育及大田生产的规范化技术规程,建立绿色、无公害、有机草莓繁育与生产基地。

二是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草莓钢架大棚、滴灌等设施的投入,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将草莓列入武汉市的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推进草莓产业化进程;同时,乘休闲观光农业之东风,结合草莓的田园采摘与农事体验,积极拓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草莓种植户的收入。

三是金融保险部门应将草莓产业纳入政策性保险,降低农户的生产和市场风险。

四是质检技术部门要加强对农药、激素的检测工作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督,牵头制定行业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确保农产品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信誉度。

五是新闻与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大媒体、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推介武汉市的草莓品牌和产品,通过组织开办草莓文化节、草莓品鉴会、观光园、国内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宣传草莓文化及产业品牌,进一步开拓市场。

参考文献

[1] 童英富,廖益民.建德草莓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柑橘,2008(1):5-8.

[2] 马金芳.温室大棚草莓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9(5):74-75.

[3] 向发云,韩永超,曾祥国,等.湖北省草莓育苗期炭疽病病害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2(24):5 650-5 653.

[4] 王彩芬,张广华,弓瑞娟,等.河北省草莓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上海蔬菜,2013(3):5-7.

[5] 邵永春,董军晓,王正欣,等.青岛地区草莓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M]//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莓研究进展(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6] 向发云,韩永超,曾祥国,等.鄂西山区草莓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15(23):5 930-5 932.

上一篇: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机关后勤管理改革探究 下一篇:制丝线混丝掺配段关键参数预警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