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为什么没死?

时间:2022-10-30 08:08:51

电台为什么没死?

数据是个很枯燥的家伙,但它会让你明白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你认为已经确定无疑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广播电台这种古老的媒体形式早就死掉了,但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Nielsen)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广播电台不仅没死,反而吸引到了更大规模的用户。

尼尔森称,2015年第二季度全美收听广播电台的人数创下新高。而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有多达2.45亿人每周至少收听一次电台,这个群体在年龄在12岁及以上的美国人口当中竟然占到了91%。

不仅美国,中国的数据也证明了电台没死的现实。喜马拉雅和蜻蜓FM这样的网络电台都宣称自己的用户规模超过了一亿。虽然这样的数字会有水分,但至少说明电台处在一个成长的态势中,而不是快要死掉。

作为一种古老的媒体形式,广播早在1906年就由美国科学家弗莱斯特发明出来。如今电台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等新平台的出现,媒体形态已经愈加丰富,电台这种单一的媒体形态看起来已经很难具备吸引力,它为什么还会吸引这么多的用户呢?

需求 电台虽然是种单一的媒体形态,但这也是优势。从用户体验上来说,电台只需要听,这种简单的方式可以让用户保持专注,更容易接受信息。这样还能够解放用户的手和眼睛等其他感官,让用户同时做更多的事情。另外,主持人美好的音色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这对用户来说也是一种有吸引力的体验。平台 作为一种媒体形态,电台拥有更广泛的平台和更低的传播成本。首先,电台拥有汽车和收音机这种传统平台,而且规模庞大。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超过10亿,这是电台天然的渠道优势。这种渠道的传播也不需要太高的成本,不像视频需要庞大的服务器和流量成本,也不像纸质媒体需要高昂的印刷成本。另外,用户获取电台内容几乎不需要额外成本,不用为内容付费,也不用为流量付费。即使是网络电台,声音所需要的存储和流量成本也远远少于视频。

精选 我们处在一个媒体形态和信息量都极其充分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好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实际情况是,我们在这样过量的信息中疲于奔命,越来越难高效地获取信息。而电台是一个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提供精选体验的信息产品,这可以帮助那些没有足够选择能力的用户有效获取信息。实际上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他们都缺少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来辨别和获取信息,太多的信息选择权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任何一个行业里,技术通常都是最具破坏力的因素。比如数码相机摧毁了柯达这种传统相机公司的生存空间,而iPhone引发的智能手机热潮又摧毁了数码相机刚刚建立起来的行业优势。但是技术无法摧毁需求。无论技术怎么进步,消费者永远都有拍照的需求―在拍照这个需求中,技术改变的只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提供了更高效而且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需求本身。

电台也是类似的情况。听觉作为一种基础性的信息获取方式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只是这种方式的有效性会受到技术的影响。但无论网络还是智能手机,目前都只是对电台现有平台的补充,而不是那种替代性的冲击。无论平台的获取成本,还是传播的效率,传统的电台实际上都不落下风。

传统电台遇到的更大问题不是需求的减弱,而是如何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在传统的广播电台中,唯一的商业模式就是广告,但对于广告主来说,广播电台的广告和电视、纸媒的广告一样都缺少精准性。这一点也许才是网络和智能手机能够更好解决的。当电台的载体变成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之后,商业模式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仅是广告精准性提升,而且还可以尝试更多增值服务。既然是一个拥有数十亿用户需求的产品,为什么不能够赚到与之相匹配的商业回报?需求和商业回报不会总是偏离太多,商业就是这样。

上一篇:创业公司Flipboard为啥有4间办公室? 下一篇:知乎“饲养”北极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