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南京!南京!》中人物形象的雕塑感

时间:2022-10-30 06:57:53

浅析电影《南京!南京!》中人物形象的雕塑感

摘要 电影《南京!南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记录了那场铭记于中国人心中的残酷史实。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雕塑感极强的人物形象,使观者对这些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视觉记忆与精神联想。人物形象所显现出的雕塑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对其他艺术门类创作方法的借鉴与融合。本文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雕塑感在本片中的体现与效用。

关键词 《南京!南京!》;雕塑感;人物形象

电影《南京!南京!》在大量详细周密的历史考证基础上,以精良的制作手段,以超出一般史诗大片的沉重质感,复原出70年前阴郁冰冷的冬天里的死城南京所发生的悲惨事件。它以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和一位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挣扎为主线,将一个在生与死之间苦苦挣扎的南京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深刻地探讨了“人性”这一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从电影的画面角度来看,剧中人物形象呈现出异常明显的雕塑感,无论是对单个角色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群像的刻画都宛如雕塑般真实而厚重,给观影者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与心灵震撼。

一、人物形象的雕塑感在影片中的具体体现

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是立体的空间和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可触摸的艺术品,具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而电影则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吸取了各门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精华,雕塑在形象上的直接感染力同样被电影所借鉴。电影《南京!南京!》中人物形象所显现出的雕塑感实际上就是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雕塑艺术的某些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京!南京!》采用黑白的影像处理方式,与雕塑常用的单色表达方式异曲同工

雕塑常常保留制作材料自身的颜色,如石雕、木雕、铜雕等,使雕塑作品在形体表达方面更具纯粹性,避免色彩给欣赏者带来过多的视觉牵引,使雕塑的形体美感更具完整性与视觉冲击力。特别是一些纪念性和主题性雕塑,比如伟人雕像和纪念碑雕像,单色的形象更具庄严感和永恒性,而本片所表达的历史与人性的主题恰恰和此类雕塑所表达的精神内涵相契合。在电影开篇南京残余中国军队与日军拼死抵抗的一系列画面中,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反映抗战题材的雕塑作品,如北京抗战雕塑纪念园群雕、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群雕等。本片和早期的黑白电影从画面质量的角度看是截然不同的,虽然是黑白片,但是画面清晰度极高,镜头中的人物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所以,基于现代影像技术之上的黑白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具雕塑感。

2、《南京!南京!》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全景式构图,或平视众生、或俯瞰人群,和人物群雕的构图方式相一致

人像雕塑按所截取的人体部位和人物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以及人物群像(人物群雕)。其中人物群雕具有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特征,是单个人物雕塑所不能达到的。群雕的构图主要指的是群雕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三维空间中的排列方式,群雕构图往往遵循紧密联系、互为衬托的处理原则。讲究各个组成部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正像片中刘烨饰演的下级军官和其他守城士兵手挽手组成人盾时所呈现出的画面,以平视的视角展现出一幅壮烈宏大的景观,紧密排列的人物和协调一致的动作宛如一组凝固的群雕,使人产生铜墙铁壁般的视觉联想,在画面气氛方面与人物群雕非常相似。

3、影片中还多次运用长镜头和特写来对单个人物进行描绘,且多以静态的画面呈现,使人物形象更具雕塑般的凝固感和丰富而生动的形体细节

雕塑是瞬间动作的定格,雕塑家往往会把人物最具表现力的动作和表情瞬间记录下来,并使其在时空中永久的存在。而电影中的“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银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电影中的特写,可以细致描写人的头部、眼睛、手部、身体上或服饰上的特殊标志、手持的特殊物件及细微的动作变化,以表现人物瞬间的表情、情绪,展现人物的生活背景和经历。影片中角川(中泉英雄饰)在看到其他日本士兵残杀和无辜中国群众时所表现出的惊诧和惶恐的面部表情以及僵硬的形体动作,被长镜头和面部特写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动作,而这一瞬间对于刻画角川的心理反应和人物性格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暴行。在这些镜头中,人物和雕塑一样是通过静态的形体来进行内心的诉说,无需借助台词,单靠视觉的力量已经足够。

4、《南京!南京!》中人物形象的雕塑感还体现在对各个角色不同的质感表现上

质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特质的感觉,而雕塑的质感则重视材料的自然特性,如硬度、色泽、构造,并通过凿、刻、塑、磨等手段处理加工,从而在纯粹材料的自然质感的美感和人工质感的审美美感之间建立一个媒介。例如,石雕表面的质感就是石材固有的坚硬感和经过凿刻而形成的人工痕迹的集成。在影片中,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物身上看到不同的质感,如在军官陆剑雄(刘烨饰)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石雕般坚毅顽强的质感。在人物造型方面,陆剑雄的整体形态高大结实,破烂的军服加上土色的面庞构成一个典型的战士形象,如同经历了一番斧凿刀刻,饱受磨砺而又坚强不屈。而童子军――小豆子是《南京!南京!》中的一个异类,他在经历了南京大屠杀那样惨烈的战争居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从小豆子身上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尊锈迹斑斑而又透漏出点点金属光芒的青铜小像。高圆圆在《南京!南京!》中饰演一个美丽的中国女性姜淑云,她充当的是安全区的领导者、教导者和保护者,她以柔弱的身躯和日本强大的侵略做着抗争,从她的身上,表现出一种高尚而纯粹的单纯质感,宛如一尊白色的石膏雕像,特别是姜淑云被杀的一幕使人不禁联想到石膏的坚硬与脆弱。

二、人物形象的雕塑感在影片中的作用

1、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本片力求真实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强调电影的另外一种功能,它不仅仅是一种供观众娱乐的工具,而且是可以成为对现实世界进行意义阐释的重要途径。《南京!南京!》或许可以成为对历史的一次重新记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电影的叙事线索、场景道具都围绕着力求真实的原则进行安排和设计,而片中人物形象的雕塑化倾向也从侧面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首先,雕塑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依托客观存在的物质材料来体现其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它与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在载体上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且与存在于二维平面空间上的绘画和影像艺术相比,雕塑在三维空间中更具实在性和可触摸性,这就注定了其在艺术接受中具有极高的真实性。视觉经验往往会本能地影响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判断,雕塑的实体性和真实感作为一种视觉经验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剧中人物的雕塑化倾向给观者带来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首先是真实的。

其次,电影和雕塑都属于艺术作品,既然是艺术,就涉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认识和感悟。从这个方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涵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涵――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可以说艺术的真实加入了创作者主观的真实感受。从这一点上看,片中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雕塑感,看似与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存在差距,实则是更加接近艺术的真实,接近人们内心的真实。

2、增强了影片所表达主题的永恒性

雕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记录历史,在雕塑艺术范畴内存在大量主题为纪念性的雕塑作品,纪念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发展中所曾经历的主观刻画和描述。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反映这方面主题的雕塑作品比比皆是,而对战争和人性两大主题的描绘与记录往往是相生相伴且具有永恒的存在价值。《南京!南京!》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包括两国军队和平民百姓,他们都是同一个事件的经历者,他们的种种行为共同组成了影片所描述的这一历史事件。从他们一个个黑白且具体的形象中,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由他们所演出的一幕幕人间悲剧,也记住了这些形象本身。就像那些被奉为经典的著名雕塑,它们是记录某段历史的载体,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些形象始终存在。比如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加莱义民》,它表现的是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六位加莱市市民悲壮就义的场景,雕塑以这六位典型的人物形象来纪念那段历史。我们在《南京!南京!》中看到的那些富于雕塑感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成为南京那段历史的见证。正如我们看到雕塑会联想到坚固与永恒一样,《南京!南京!》中的人物形象给我们带来了同样的感受。

3、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形象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普列汉诺夫曾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情感,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

一部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是通过声音(音乐与台词)和画面共同来体现的,而剧中的人物形象是电影画面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形象的视觉力量直接影响影片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南京!南京!》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所表现出的雕塑感对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形象上赋予的雕塑美感间接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这里的雕塑美感属于广义上的艺术美学范畴,是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雕塑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刻画对象的善恶褒贬,专注于形象的形体韵律。正像罗丹的雕塑《老》,表现的是一名老迈的形象,她既不是被人们讴歌和赞扬的伟大人士,也不具有美丽优雅的外貌。葛赛尔在看到这座雕塑时,不禁惊叹道:“丑得如此精美!”丑出深刻剧烈的印象,丑出摄人魂魄的震撼,那么这件艺术品也就成功了。《南京!南京!》中的角色从主观情感角度可以分为善良的和丑恶的,而从客观的艺术审美角度来看它们都是成功的艺术形象,都为这部影片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正像片中某些镜头对日本军官形象的描绘同样具有很强的雕塑感,这与道德评判无关,都是对形象的艺术化处理。

总之,在这幅由众多具有雕塑感的人物形象所组成的宏大历史画面前,我们所得到的视觉体验是别具特色和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整部《南京!南京!》就像是一座活动的大型雕塑,使我们感到巨大的历史沉重感和人性力量,与此同时,回头再看那些竖立在大地之上的座座雕塑,仿佛也是一部部定格在空间中的无声电影。

上一篇:跨文化语境下的英文电影欣赏 下一篇:解读《大鱼》中父子情深的魔幻与现实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