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金融化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2022-10-30 06:40:13

对经济金融化的观察与思考

一、对当前经济金融化的观察与分析

(一)经济金融化的本质是虚拟经济不断扩张

从现象看,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国证券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工业国家债券与股票交易占其GDP的比重均低于50%。近年来,证券交易规模迅猛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水平。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证券交易额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00%。据IMF统计资料,2006年全球总产出为48.2万亿美元,全球股市总市值为50.8万亿美元,金融资产为190.4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市值高达485.7万亿美元,分别相当于世界经济总值的105%、395%和10倍以上。有关国家股票市值占GDP比重的具体情况见表一。

二是国际短期资本交易量猛增。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不到4%,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但国际短期资本交易年均增长率却高达25%。最近10年来,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增长超过12倍,远远超出世界贸易和投资增长速度。这说明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活动已经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专家估计,目前每天外汇交易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全年超过900万亿美元。每年国际金融市场短期资本流动至少7.2万亿美元,约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在短期资本流动中,仅有3%左右是出于实体经济需要,其余部分都属于可谓“游资”,交易的目的是为了牟取利润,一有风吹草动这部分资本就会迅速抽逃,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埋下隐患。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由于金融交易日益信息化和网络化,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相互贯通,世界主要股市和主要国家利率水平基本上同步变化。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使得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日益融合。

四是金融交易规模、实际利率、金融业利润及持有金融资产的收益急剧上升。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从本质看,经济金融化是虚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早在140年前,马克思就对虚拟经济作了系统论述。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实物资本的所有权证明,是“实物资本的纸制复本”。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但同时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运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1)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只是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巨额虚拟资本交易瞬间即可完成。(2)高风险性。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并不遵循实体经济的价值规律,而主要取决于公众主观预期、宏观经济环境、政治和政策变化等许多非经济因素。(3)高投机性。虚拟资本价格不稳定和不可预测,部分人可以通过“低买高卖”获得受益,使虚拟经济处于持续波动之中。如果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迅速攀升,就可能产生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就会产生价格暴跌,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乃至整个经济衰退。

经济金融化不断发展,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迁。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95年指出:到20世纪80年代末,传统经济结构“已经让位于新的经济结构,在新的经济结构中,急剧膨胀的金融部门获取了高度独立性,并高高凌驾于实体生产体系之上”。可以预计,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发展,虚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经济金融化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包括WTO主导的多边贸易谈判、各国降低关税总水平、撤除关税壁垒等;二是双方或单方授予的投资便利化,包括政府减弱投资干预、改善投资环境、签署国际投资协定等;三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际运输与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成为可能;四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上述四大动力依然存在并将继续发挥作用,但其作用已经趋于减弱。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存在诸多制约,多哈谈判迟迟不能取得进展,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依然强大;各国吸收外国投资的积极性高涨,投资便利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短期内无法取得进一步的重大突破;对全球化具有革命性的信息技术新发明、新发现尚待时日等等。

金融化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动力,这一趋势已经初现端倪。这一判断主要基于对如下几点事实的观察:

首先:全球金融机构、金融网络、金融市场深入发展,为全球统一市场提供了机构和制度保障。目前,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金融业务的跨国界进行,国际融资、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特别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流动性的全天候市场。

其次,金融自由化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实行自由化导向的金融改革,主要内容是放松金融管制;放松利率和外汇控制;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允许银行在离岸市场开展外币业务等。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金融自由化行列,东南亚各国几乎都放松了金融管制,尤其是放松了资本项目管制。这些政策措施使得资本能够自由地在世界各地流动,资源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配置,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三,垄断金融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动力发生重大变迁的重要标志。金融资本经过竞争和积聚,最终必然形成垄断金融资本。过去十年,资本在全球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全球实体经济增长缓慢,部分地区甚至陷入经济停滞状态。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垄断金融资本的积聚日益加快,利润迅速增长,地位日益突出。垄断金融资本所反映的新型经济关系,深深地根植于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美国有关经济学家认为,在过去30年资本主义变化的三个主要特征――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金融化中,金融化是三者中的主导力量,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本质是垄断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三)金融化依赖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丰富

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为经济金融化提供了重要载体。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的价格合约,其主要特征有三:(1)其价值随着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指数、信用等级或类似变量的变化而变化;(2)在未来日期结算;(3)可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获取利润。

近年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速度迅猛。截至2006年底,全球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本金余额达到70.5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长了21%;场外衍生产品本金余额为415.2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长了39%。全球主要金融机构中间业务中衍生品工具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目前西方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0%,花旗银行高达70%。世界500强企业有92%都做衍生品交易,高盛公司2006年第一季度利润为26亿美元,其中30%以上来自衍生产品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金融化。这是因为,货币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协议等金融衍生工具联结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使全球金融市场趋于一体化;金融衍生工具使原先的金融管制措施失效,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不得不改变或取消原先的管制措施,为资本全球流动创造便利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多德(Dodd)提出:金融衍生工具可使冒险行为更方便、代价更小,可用来规避法律约束和金融管制;可扭曲了价格发现过程;可用来操纵会计规则,从而使金融自由化成为可能。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商品市场的金融化。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粮食、能源、基础原材料的大宗商品交易,都由金融衍生工具来发现价格、对冲风险。因此,哪一个经济实体对衍生工具运用得好,它就可以享受拥有定价权而带来的巨大收益。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风险管理功能,运用得当能规避微观和宏观经济风险。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曾经说,“作为广义资本市场的核心,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促进价格有效发现和分散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在过去的15年间,金融衍生品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对冲风险的成本显著降低,机会也大大增加,金融系统也因此发展得比20多年前更灵活、有效和富有弹性,世界经济也因此变得更有弹性。格林斯潘指出,“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之所以成功挺过来,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对冲功不可没。

(四)金融化过度是导致“次级贷款”危机的根源

“次级贷款”是美国金融机构给收入低、信誉差的人提供的住房消费信贷。如果发放“次级贷款”的美国金融机构采取审慎态度,做好风险控制,危机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美国金融机构为了吸引低收入群体采用“次级贷款”买房,获得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例如允许九成按揭“零首付”,而且前三年可以不还本,甚至利息也可以少付。在这一政策刺激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3年末,美国“次级贷款”总额仅3000亿美元,2006年则高达2万亿美元。在2006年的新购房者中,用“次级贷款”买房的人已经占新增购房人数的40%。

对低收入的买房者而言,尽管“次级贷款”利率水平比正常抵押贷款利率要高出30%,严重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但这些人寄希望于房价进一步上涨,因此敢于继续借钱买房。对金融机构而言,他们通过“资产证券化”等衍生金融工具,将“次级贷款”打包制作成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即各种收益和风险类型的次级债,再凭借其较强的机构信用出售这些次级债,从中牟利。在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在两年中从1%上升至5.25%,以及房地产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甚至出现下跌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交易骤降,房地产泡沫破灭和“次级贷款”危机发生就不可避免。

由此可见,金融化过度是导致“次级贷款”危机的根源。“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柄双刃剑,它的好处是如果运用得当,就可能促进市场发育,满足消费者需要,促进经济和金融平稳运行;它的代价就是金融债务链条越来越长、风险越来越高、监管越来越难。在“次级贷款”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解决房地产市场扩张所需要的流动性,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方面极力扩大“次级贷款”规模,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过度利用市场细分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和价值发生背离,使标的资产(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扩散到衍生品市场(次级债市场和相关的住房抵押债券市场),进一步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甚至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形成十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五)金融化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

目前,起源美国、蔓延全球的“次级贷款”危机还在发展之中,它将给全球经济和金融造成何种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从短期来看,金融化过度导致的“次级贷款”危机重创美国经济,使美元的强势地位开始动摇,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许多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比较一致地认为,美国房市及“次级贷款”危机还在发展之中,对实体经济的负面效应将逐步显现,经济受到的冲击可能大于预期。虽然“次级贷款”危机尚未对全球宏观经济构成重大威胁,但目前很难看清其最终结果,全球金融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不确定和潜在的困难期,但中期前景依然良好。最近,IMF将发达国家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调为2.3%,低于过去15年的2.5%;2007-2008年经济增长将由上年的2.9%减缓到2.5%和2.2%,2009-2012年回升到2.6%。

从长期看,金融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竞争的结果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和未来。从国际经济和金融发展进程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的主导地位,以及在经济金融化方面掌握的主导权,将自己的意志、理念和利益强加于在世界经济体系和规则之中,从而形成金融霸权,成为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

金融霸权是影响世界经济走势以及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重大因素。历史上,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利益,经常采用裸的武力威胁甚至战争来掠夺发展中国家。在近代,战争手段越来越无法实现其战略利益。在今天,金融化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新的有效工具。西方国家利用金融手段达到了战争手段无法达到的目的,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静悄悄的掠夺”。金融霸权能够通过“合法”的金融化手段,轻易地攫取其他国家的资源、资金、土地或企业。亨廷顿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包括“控制国际银行系统”、“控制全球硬通货”,“掌握国际资本市场”。 这就是说,谁掌握了金融化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未来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金融化将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在金融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金融市场、金融政策一体化成为全球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经济波动、经济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迅速传染便不可避免。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经济失衡都会反映成为外部经济失衡,就会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经济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许多国家,就是鲜明的例子。

金融化还将进一步扩大南北差距。在金融化以及新一轮全球化的过程中,富国和穷国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极不平衡的,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更为明显。发达国家的银团和财团通过多种形式的金融渗透,便利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果导致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急剧膨胀,另一边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日益加剧。因此,不迅速缩小南北差距,世界经济就无法实现均衡、健康发展。发展中国家继续在贫困、停滞的泥潭中挣扎,西方发达国家最终也将无法独善其身。

二、若干思考

(一)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大力加强对经济金融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根本和长远来说,对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金融实践不断做出新总结与新概括,为我们迎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回应,使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更加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更加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是最为重要的。当前,应重点研究经济金融化的发展趋势、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中国积极参与经济金融化的战略、政策和措施。经济金融化的不断发展,是当前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版图,深刻地影响各国甚至世界的未来。但我们对这一重大变革的总体反应是迟钝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滞后的。如对“次级贷款”危机,各国事先均毫无察觉与预测,暴露出经济学界在揭示现代经济金融发展规律方面的无能为力,也暴露出各国政府解救危机对策方面的滞后与乏力。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经济和金融学在理论视角上的偏差,以建立反映新时代特征的、能适应实际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政策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防止超前和滞后。在制定金融政策的过程中,应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如美国经济学家肖(E.S.Shaw)和麦金农(R.I.Mckinnon) 1973年提出金融深化理论,指出金融抑制的危害,论证金融深化与储蓄、投资、就业及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在他们看来,发展中国家应该解除各种金融管制,提高实际利率,提早放开金融市场,以此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沿着金融深化理论的基本思路,启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这一方面促使这些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成本趋于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和金融运行过程自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使这些原本已非常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更加动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危及其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就中国而言,此次“次级贷款”危机的一个有益启示,就是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防止过早开放。目前,“次级贷款”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太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金融市场相对封闭,有效隔离了危机的影响。这表明我国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的做法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作为发展中大国,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和金融稳健发展,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方面,应防止操之过急和无所作为。

(三)对西方国家利用金融霸权进行“静悄悄的掠夺”,应保持高度警惕。前文已述,西方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方式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是新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美国是金融化和金融衍生市场最发达的国家,是全球性金融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国,美元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又同黄金脱钩,成为纯信用货币而不必承担明确的责任。尽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家间彼此的依赖和制约大大增强,各国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但是,某些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地位,利用金融化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公开”、“合法”掠夺的事件仍然经常发生。防止这些事件发生,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发展中国家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继续做大量艰苦的工作,包括加快自身发展步伐、加强南南团结合作、增强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加快人才培养等。

(四)高度重视金融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两面性,力争做到扬长避短。一般而言,金融化具有双重效应:运用得当可以提供财富积累的新形式,促进资本的积累与集中,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运用失误就可能引发许多经济问题,甚至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损害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因素,对于次级债市场,如果过度地担心它的消极性,比如资金链断裂引起的流动性危机,金融业的竞争活力就有可能被过度监管所抹杀;另一方面,过于乐观地强调它的积极性,把金融创新的风险机制简单化,同样可能会导致危机发生。因此,对于金融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既要积极参与,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又要对金融化的利弊要给予辨证分析,要扬其所长,更要避其所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8。

2.孙立坚、彭述涛:《从“次级债风波”看现代金融风险的本质》,《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3.王建:《次级债冲击波:中国须防范全球性经济危机》,《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9月15日。

4.袁小文:《金融衍生品与国家战略》,《中国外汇》2006年第5期。

5.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上一篇:中日韩自贸区对三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对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