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30 06:27:22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灵活就业成为我国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也逐渐向非标准化趋势发展,如何促使非标准劳动关系双方和谐共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用社会交换理论深入分析非标准劳动关系双方的交换过程,构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维持机制,促使双方交换行为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灵活就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社会交换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8-0068-06

随着资本和技术在全球配置速度和频率的逐渐加快,弹性化和灵活化的就业方式应运而生,非标准劳动关系也在全球化中逐步形成。学者们也开始对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研究,Dimitrios M.Mihail(2003)通过对希腊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企业为了满足需求变化采取了灵活性合同,临时工作是合同灵活性的主要方式,而由于政府立法的缺位使得员工只能寻求集体谈判维护自己的利益。Heidi Gotffried(2008)汇总分析了日本政府的数据,发现非标准劳动关系影响了日本经济安全,应该重新规划社会政策,推进经济安全;Niko Matouschek,Paolo Ramezzana,Frederic RObert―Nicoud(2009)分析了劳动关系柔性化的产生过程。国内学者董保华(2006)从法律角度对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栗志坤、曹洪军、乔聚玲、郝朝军(2009)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研究了非典型雇佣关系。纵观国内外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而从企业微观角度研究的较少。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本质,进而采取措施维持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稳定,减少劳资冲突。

一、社会交换理论与非标准劳动关系

(一)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1958年霍曼斯(c.c.Homans)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交换理论。布劳(P.M.Blau)等人对社会交换理论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布劳(P.M.Blau)认为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他提出只有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才能使人类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交换是由于双方资源匮乏才会被创造和维持,并促使行动者彼此接触,以获得有价值结果。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的间接联系与亲密依恋关系等的基础。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非标准劳动关系是与标准劳动关系相区别而存在的。标准劳动关系,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一重劳动关系、八小时全日制劳动、遵守一个雇主的指挥等为特征,法律在调整时也建立了相应的最低工资和基本的社会保险等一系列制度。而非标准劳动关系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而产生,对我国而言,非标准劳动关系是在灵活就业与制度转轨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劳动关系。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至少是一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非标准劳动关系就是在灵活就业中形成的劳动关系,它包含了非全日制用工、临时雇佣、固定期限合同用工等用工方式,又被称为“非典型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相比,它有如下特征:

1 劳动关系主体复杂化。由于灵活就业的行业庞杂,劳动关系主体复杂多样,存在一个劳动者同时工作于多个企业,与多个企业主形成了多层次、复杂的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就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劳动者既是劳务派遣企业的员工,与派遣企业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劳动者又在用人单位工作,接受其管理,与用人单位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形成了双层的劳动关系。

2 工作场所灵活化。非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工作场所不确定,很多劳动者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如“远程就业”、“家庭就业”等用工形式。而且由于劳动者就业的灵活性,劳动者经常变换工作,也导致了工作场所的灵活多变。

3 工作时间柔性化。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般是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而非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工作时间常根据其期望工作时间长短或是用工企业的临时需要而定,工作时间灵活而且趋于短期化。

4 工作内容弹性化。在标准劳动关系中,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工作岗位安排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单一而稳定,而在非标准劳动关系中,组织的任务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地快速调整。员工的工作依据组织任务灵活划分,工作内容不再被明确界定。同时,灵活就业人员经常变换工作单位,每个工作单位的工作内容也不相同。

(三)社会交换理论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关系

在灵活就业形成的非标准劳动关系中,雇主与劳动者必须通过相互互动才能达到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且双方必须形成劳动关系,相互合作完成工作才有助于各自目标的实现。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满足布劳提出的两个条件,因此他们间的行为属于交换行为。雇主为了利益最大化,为了企业能满足多样化需求,雇用灵活就业人员,而灵活就业劳动者也为了能获得收益,为了能满足自己灵活就业的需要,与雇主形成了非标准的劳动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双方的交换意识比标准劳动关系更强,如果雇主对劳动者的工作不满,解雇劳动者比解雇正式员工更容易,而劳动者对雇主的报酬不满意,他们也会采取用脚投票,立即中断双方合作关系,选择离开。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是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冲突与合作的基础,要分析解决劳资冲突,就必然要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对劳动关系双方在交换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深入探讨,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劳资冲突、维持劳动关系的方法。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交换行为的理论分析

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交换行为,需要对影响非标准劳动关系交换的因素以及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交换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一)影响非标准劳动关系交换的因素分析

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在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交换过程中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稳定持续交换产生威胁。

1 双方关系的性质。交换双方关系会影响双方交换,双方的关系又随同双方交换不断继续而发

展。非标准劳动关系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如果一方施惠而得不到回报,或者回报不被接受,那么双方会互不信任,并会阻止进一步的交换。由此可见,愿意相信对方会与之在某种风险活动中互惠的信念即信任对于双方交换行为的持续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2 交换环境。交换环境包括双方的地位及权力、指导交换行为的准则、交换关系的相互关联性等方面。

(1)双方的地位与拥有的权力影响交换。一方的地位高或拥有权力,其获得交换的机会就大,而其赢得机会付出的代价就小,进而会影响双方交换。另外,一方的地位高或拥有权力就会占有大量宝贵资源,可以毫无顾忌地违反公平交换规范,除非另一方能同他进行互惠的交换,或能从其他途径获取这些资源,或能用强力来夺取这些资源,或根本不需要这些资源,否则就将被迫在不公平下与他进行交换。在我国目前的非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多数是进城就业的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其主要是迫于生计压力而工作,雇主明显地占有强势地位,雇主的地位高于劳动者,其拥有的权力也较大,常常会出现违反公平的行为,而这种不公平就会导致劳动者的不满,长期以往,劳资冲突必然会发生。

(2)指导交换行为的准则影响交换。指导交换行为的准则包括人类在长期交换中所自然形成的行为规范以及人类预先制定交换准则。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指导交换行为的准则会规定双方交换资源间的交换率,从而影响双方的交换。同时,布劳指出资源的供求情况对两项资源之间的“现行交换率”是有影响的。而且公平交换准则通常与一个人为社团作有益贡献时的投资有关,也就是说得到的回报应与其做出的贡献有关。在非标准劳动关系双方交换中,各行业的现有规则以及双方在合约中的各种相关规定,规范了双方的交换行为。而目前我国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市场格局,导致劳动力的价值在交换中经常被低估,劳资双方间顺利交换受到阻碍。此外,布劳还指出,公平交换的准则常常因为对违反准则者的制裁而得到强化。因此,对违反准则者进行制裁可以维护双方交换的公平进行。

(3)交换关系的相互关联性影响交换。也就是说双方的交换与双方和其他方的关系有关。如劳动派遣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与用人单位与派遣单位的关系有关。这也就说明在非标准劳动关系中,如果劳动者与所在工作单位有其他相关联的关系存在时,会影响双方之间的交换,并会使其他劳动者的交换不公平。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交换过程分析

理性人与经济人假设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石。理性的经济人在社会交换中会对双方的行为进行理性分析,选择能使自己以最少付出获取最大收益的行为。正如布劳(P.M.Blau)所言:“人类依据过去的经验或对未来的期望,在可能的关系或潜在的行为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一个最好的。”在非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用其所拥有的劳动力来换取供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物品,而雇主需要用资本来换取劳动者的劳动力,进而取得其资本的增值。交换前,双方首先都会针对所掌握的双方情况进行分析,如果一方认为对方需要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劳动力或资本),并且对方会为自己的付出提供报酬时,他就会向对方提供自己的资源。

如图1非标准劳动关系交换过程所示,在我国目前灵活就业中,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雇主处于优势地位,劳动者会首先向企业主提供劳动力信息,雇主考虑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对其有没有价值。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便不会对劳动者的交换意思表示回应,这样交换关系不会形成;如果他认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对企业有价值,为了使其获得的收益最大化,雇主就会与劳动者进行协商,尽量压低对劳动者的回报,设劳动者期望获得的收益为WL=fL(PL),雇主期望获得的收益为WQ=fQ(PQ),其中,PL为劳动者期望获得的单位劳动力价格,P0为雇主期望提供的单位劳动力价格。则可知劳动者期望的收益为期望的单位劳动力价格的增函数,而雇主期望获得的收益为单位劳动力价格的减函数,如图2所示,对于劳动者而言,他要保证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只有报酬大于其总成本(包括用于生活和发展的最低成本以及选择本次交换的机会成本等),他才会接受。图2中,若c1为劳动者的总成本,对方提供的报酬为A点对应的收益,他会接受交换,而如果其总成本为c2,A点的收益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不会接受交换,交换关系也就此结束。同样,雇主也有其成本的最高界限,他也会根据其成本来决定交换关系是否形成。如果双方在A点达成了一致,开始互相交换所需资源时,就标志着关系的开始。经过一次交换之后,双方可能会因得到回报而受鼓舞,就希望再一次交换,这样双方的关系就发展起来了。随着双方交换的进行,双方渐渐彼此信任,这又促使了进一步的交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要使非标准劳动关系双方交换行为得以进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1)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对雇主有价值,符合其需要,只有满足雇主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才会使企业主愿意用资本进行交换;(2)雇主给予劳动者的劳动力报酬不得低于劳动者的最低生活和发展需要,而劳动者提供给雇主的劳动力能带来超过雇主成本的收益;(3)交换要公平。交换的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交换的,如果交换中存在不公平,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双方的交换行为就可能会中止。

三、非标准劳动关系交换行为的维持机制

非标准劳动关系交换中的心理及行为关系着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稳定,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要使非标准劳动关系交换顺利持续,就需要对影响交换的因素和交换过程进行规范,构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维持机制。如图3所示,员工、企业、工会、政府通过采取提高劳动力价值、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维护双方的公平交换等措施共同作用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交换过程,最终促使非标准劳动关系达到和谐。

(一)提高劳动力价值

劳动者提供给雇主有价值、有吸引力的劳动力是非标准劳动关系双方交换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再加上强资本、劳工的格局,劳动者要保持其优势地位,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技能,增强劳动力价值。劳动者自身要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工会与政府也要为非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提供学习的机会,提升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话语权。

(二)建立信任关系

在交换过程中,只有良好信任的双方关系才能保证双方交换的顺利进行。而正如stephane Bignoux(2006)所指出的,在短期的合作联盟中仁慈的信任和信誉是很难维持的。由于非标准劳动关系比标准劳动关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短期化比较明显,要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双方的信任关系就需要双方付出更多的努力。双方间的信任更多的要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去构建,加强双方的情感交流与

合作。从企业角度看,由于灵活就业人员更关注于自己职业能力的发展,企业可以加强对员工职业能力的培训,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机会,这样会更好地获得员工忠诚,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此外,双方在选择对方交换前,双方既有的信用度是双方作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双方都要关注自身信用的培养,以提高各自的吸引力。

(三)维护公平交换

1 消除权力优势

根据布劳社会交换理论中关于权力的分析,要消除权力带来的不公平以及引起的冲突,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失去权力的一方要保持社会独立性,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战略资源、替代资源、强制力量、减少需要。对于目前我国的非标准劳动关系,由于雇主具有强势地位,在双方的交换中拥有权力,劳动者要摆脱雇主的压迫,最有效的手段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拥有独特的优势,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第二,权力合法化也可以减少双方的冲突。布劳认为有以下六种渠道可以使权力合法化:(1)依靠下级集体所承认与实行的共同规范;(2)依靠下级的社会赞同;(3)依靠社会化;(4)消除获得权力过程和获得社会赞同过程间的矛盾;(5)领导与追随者的期望;(6)提供补偿。他还指出温和地使用并对追随者的服从给予丰富的利益进行报答的权力,可以诱导出使权力合法化的社会赞同。因此,要使员工服从雇主的领导,雇主需要善待员工,并对员工进行补偿,使双方共同分享企业的收益,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冲突的发生。

2 制定交换准则

由于交换准则包括社会的行为规范与双方的交换准则,所以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制定完善合理的制度。一方面,对于社会的行为规范,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目前我国对于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由于灵活就业人员在交换中的弱势地位,法律法规应适当予以倾斜,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政府还要注重对道德文化的宣传倡导,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进行。另一方面,非标准劳动关系双方在进行交换时,要制定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对违反合同者进行处罚,保证劳动关系双方交换能顺利进行。而目前我国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劳动合同上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存在大量无效劳动合同;三是劳动合同形同虚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双方交换的进行,这也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3 避免关联影响

非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关联性影响显然会引起不公平,影响双方的正常交换。企业要意识到关联性的负面影响,凭双方自身现有资源进行交换,促使交换过程公正公平,同时工会与政府也要极力维护双方交换的公平性。

综上所述,非标准劳动关系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我国的非标准劳动关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从非标准劳动关系交换本质入手,在劳动关系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维护机制,保障灵活就业者劳动权利的实现,保证交换行为的顺利进行,以减少劳资冲突的发生,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上一篇:问道:金融危机的中国表征 下一篇: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品牌定价权模型与品牌战略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