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和馆员的职业精神内涵

时间:2022-10-30 06:24:48

浅论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和馆员的职业精神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共识,人们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程度日趋强烈,而图书馆事业本身的发展却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要求。如何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矛盾?笔者认为,一是必须建立并实行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以提高图书馆员的社会职业声望和经济地位,从而提高他们从事图书馆事业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建设。

建立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必要性

1.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图书馆从业人员也要从图书保管员的角色转变为知识组织者、信息导航员,要为用户提供高层次、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但一直以来,图书馆界都没有严格规范的从业标准和任职资格制度,导致了进入图书馆的从业标准过低,人员总体素质、社会形象、职业声誉都较差。要想改善目前状况,必须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一是可给业内人士制定一个明确目标,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阻挡一些想凭关系进入的外行人。

2. 提高用户满意度,规范行业发展需要职业资格制度

在中国的图书馆界,用户的满意度普通较低,经常可以听到用户对图书馆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专业素养低的抱怨声。敬业是一种个人修养,更重要的还要有一个制度的约束。王世伟先生曾说过,“上岗无行业资格……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界限不清”是症结的所在。在这个提倡“用户是上帝”的时代,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将严重阻碍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说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势在必行。职业资格制度的施行,会使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只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优质的专业服务水平,才会造就一流的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同。

3. 与国际接轨,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势在必行

我国加入WTO后,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重点单位,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与世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才能进入世界图书馆相应组织机构,实现与世界各国进行职业资格互认,最终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我国的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也势在必行。

4. 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可完善竞聘上岗机制,深化图书馆制度改革

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有一个明确、可执行的标准,可向全世界开放,实施此制度,竞聘上岗,获得资格就有机会进入,这样就可吸收不同学历背景和各学科领域的人才来充实图书馆,同时,对于图书馆内部人员也是一种竞争与挑战,迫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化图书馆制度改革。

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内涵

1.用切实服务充实图书馆员的精神世界

图书馆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职业,心无旁骛地做好工作,是一个合格图书馆员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永远牢记阮冈纳赞的一句话:“你的责任是提供图书馆服务,服务是你的天职。”今天我们重提“服务”的必要性就在于:重视服务,着眼于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衡量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基准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社会越是进步,技术越是发达,人们越是需要图书馆服务。要提供优质服务,馆员就要提高自己的信息加工和检索能力,拿出图书馆实在的东西为客户服务,这才是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根本。

2.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何谓“职业”?职业不仅仅是一个赖以谋生的“饭碗”,同时也是一种“志业”,即“志向与事业”之意。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孔子也提倡“修己以敬”,然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因此进入图书馆这个事业,就要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一种献身于图书馆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基本出发点。尤其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化,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却出现了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图书馆员社会地位不高,收入相对菲薄;图书馆员的价值时常被淹没于“借借还还”的日常工作中,人们往往难于发现其学问……,等等。

王子舟就指出:如果社会是个大舞台,那么图书馆工作不属于“前台”,而属于“后台”,既无名也无利。而这就更需要我们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数字化的发展可能在信息的整合、储存、传递的容量效率上超越人们所能解决的能力,但支撑和激励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最根本内在动力则是馆员的精神源泉和价值观念。馆员的崇高职业精神才是解决高科技所无力解决的人们复杂而深邃的思想、心理等综合问题的金钥匙。要想做好这一行,除了要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外,更重要的还是努力提高职业技能,有持之以恒追求知识真谛的勤业意识。

3.勇于探索的创新观念,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

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所要立的根本大业。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那么今天,在图书馆服务方面,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口享受到了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成果呢?中国公共图书馆藏书4亿册,人均仅仅0.3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与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图书馆,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比,我们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从图书馆来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很大比例的人,又因为图书馆人员素质问题而不能得到图书馆的良好服务,中国的很多人与图书馆绝缘,这样的状态如果长期保持下去,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没有保障,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大业的实现。随着社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新的信息职业迅速出现,信息市场日益扩大,信息商品化范围不断推广,这就导致了许多用户有可能绕过图书馆,通过国际互联网和其他非正式信息交流方式,在更大范围内直接获取所需信息,而今天图书馆如不能迅速向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并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将来其信息中介作用,将进一步下降并有可能完全被用户忽略。这就需要我们图书馆员不断探索创新,来重塑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员目前虽未能成为信息时代的精英,但这并不说明未来的信息领域已没有图书馆的“份额”。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信息服务业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和缺陷:大量充斥于互联网上的分散、无序的信息需要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加以整序、归类和检索,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以形成增值的信息产品,需要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也需要更多的信息检索技术教育专家。只要图书馆员紧跟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承担起诸如“信息资源管理者”、“网络导航员”等时代赋予的新角色,就会在未来的信息服务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上一篇: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英语作文错误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克服人格障碍 培养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