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到底“要”什么

时间:2022-10-30 06:19:36

当你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当你检视和反省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并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来做生活选择时,生活才会给予你丰厚的馈赠。

我的一个朋友结婚多年没有小孩,她与先生四处求医,做尽了各种检查都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因为没有孩子,又不愿意去做试管婴儿,她的生活渐渐陷入了困境,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

在这个生活最困难的时刻,她做了个决定,放弃不喜欢的工作,和先生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换一种活法,试试看还能不能过下去。半年中,他们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并利用闲暇聊天、旅游、制作美食,将过去过度分配在工作和杂务上的时间投入到夫妻感情的调整和经营生活上面。在他乡的生活遇到很多困难,他们都一起克服了,感情也更和谐,但遗憾的是依然没有怀孕。半年过去了,他们决定回到原来的城市做试管婴儿,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在这个故事里,蕴含着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面对生活中遇到困难,当你检视和反省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并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来做生活选择时,生活才会给予你丰厚的馈赠。

认识自己,“需要”很关键

在2000年前的希腊古城德尔斐,人们把“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成为德尔斐箴言中最有名的一句。尼采也曾说过:“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无论是古希腊的神谕还是哲人的名言,都告诉我们一件事,认识自己很重要,但认识自己很难。

“认识自己”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包括了解自己的性格、志趣、特长、需要等一系列问题,但在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了解自己的需求。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烦恼、焦虑、忧郁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需求在现实中暂时没有得到满足或无法得到满足,例如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岗位,或者即将结婚的情侣买不起一套新婚住房;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例如终日无所事事痴迷游戏的网瘾少年,和工作多年既不喜欢自己工作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的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先要对人类的需要到底有哪些进行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很好理解,比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还有对于睡眠、空气、性等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状况、财产安全、工作稳定以及家庭稳定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是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需求;尊重的需要意味着人既希望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实力、胜任力和信心,也意味着通过这种实力获得外部的认可、获得社会地位和威信,获得他人的信赖和认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个人的理想、抱负,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和发挥,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理与安全需求是基本需求,需要最先满足,其他需求则是在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产生进而需要满足的。

了解自己,“需要”很复杂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的,例如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满足之前,人们可能不会去要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和中国的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看到反例,例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体现了自尊的需要排在了生理需要的前面。此外,许多人都既有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要的基本需求,又有想要情感、尊重、自我实现得以满足的高级需求。例如我们需要稳定的工作保证衣食足,需要稳定的社会和安全的环境、食品,需要亲情友情爱情、也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需要实现。因此,马斯洛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人类需要的多样性,而将这一需要层次论结合现实生活则更能让我们体会人类需求的复杂性。

更加令人困惑和为难的是,人们的需要通常不是单一出现,而是交织在一起,还让我们常常面临抉择。例如,面对一份一月5000元能维持基本生存的工作和一份一月2000元但是是你理想的行业工作,你会选哪一个?我的一个小妹妹虽然出国读了金融管理的硕士学位,但她的理想是做一个时尚服饰买手,可这个行业准入门槛低、收入也低,她不愿混迹于一群高中生中,因此还是选择了大公司的专业岗位,却常常心有不甘,感觉找不到职业的方向。面对是去国外当全职太太陪伴在大学里做博士后研究的老公享受一家人的温馨,还是在国内继续从事热爱的工作、享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你又会如何选?我的一位朋友纠结了三年,最终亲情、爱情战胜自我实现,出国和老公在一起,现在很幸福。

可见,虽然安稳富足的生活、和谐相爱的伴侣、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好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等都是人类的正常需要和值得实现的人生目标,但是这些需求常常无法同时满足,有时甚至必须有所取舍,正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一样,需要我们来判断和抉择。

接受自己,倾听你的“需要”

在面临自己多重需要的取舍时,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倾听自己的真实“需要”。这是因为,不仅我们自己内在的真实需求之间常常打架,父母的期望、与他人的比较、社会价值的倾向都会使我们认不清自己内在的真实需要,做出错误的选择。

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她从研究生毕业后就在一家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整整六年。她告诉我,这份工作一开始她就不喜欢,几乎每一年她都有辞职不干的念头,可这份工作很稳定,她的能力很得单位领导赏识,家里人也都告诉她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千万不能放弃。她一直忍耐和纠结着,自己越过越不幸福,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怀孕,家庭关系也很紧张。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父母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我们从小很少能自己做决定,从衣食住行到大学专业的选择,再到找工作、结婚。许许多多原本应该自己去探索的事情都被包办代替了,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将父母、老师、社会的价值观和需求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混淆了。

要认识自己的真实需求其实并不困难。亚里士多德说,每样东西就是它本身。因此,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一种情绪就是一种情绪,一种需要就是一种需要。我们内在的需要就停留在内心深处,等待着我们的倾听。你只要静下心来多问一问自己的内心:这个工作(生活、伴侣……)是我想要的吗?我能从中获得成长和满足吗?这样选择了我是否心有不甘?选择了想要的生活会面临哪些困难,有毅力去克服吗?前文的朋友后来告诉我,在她面临人生困境的时候,她才真的问了自己以上的问题,想好了对策,勇敢放弃了虽然大家都说好但她不喜欢的工作,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有了满意的结果。如果她不问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一直坚持过去不愉快的生活和工作,恐怕即使做了试管婴儿也很难成功。

把握自己,让“需要”有序

认识了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要多少,已经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内在需要与他人、社会的期待区分开来,去追求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但我们还得在自己众多的需要中权衡利弊、明确自己需求的重点,让“需要”有序,这也是我们认识自己需求的根本。

成年以后,我们常常发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够用。我们想在事业中获得成功、想有好的夫妻关系、有富裕的物质生活、有可爱的孩子。这所有的需求都在争夺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我们不提前为这些需求排序,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重点,我们就会陷入疲于应付各种事物的深渊,反而哪件事都做不好。正如哈佛大学教授Christensen所说,企业战略是由管理者投资的项目类型决定的,如果不能非常娴熟地管理一个企业的资源分配,那么由此引发的一切将会与管理预期大相径庭。对于我们的需求而言,优先满足哪个需求事实上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走向。当我们不清楚自己需求时,我们的人生是混乱而没有方向的;当我们认为事业最重要时,我们会将额外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事业;当我们认为家庭最重要时,我们就会增加在配偶和孩子身上的时间。总之,无论如何,我们得认真思考自己的这些需要。有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明天就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并非所有的需求我们都能实现。因此,我们还要使自己有足够的人生智慧去分析哪些可以实现、哪些很困难、哪些根本不能实现,要有勇气去立即行动实现可以实现的,要平静地接受无法实现的,而最为重要的是要给自己的诸多需求排个序,明确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亲爱的读者,对于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困难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面对、接受或者解决,而决定如何去做的前提是我们得真正认识自己,在了解自己的需求的基础上排出优先顺序、分析可行性,并且全身心投入立即实施,相信你最终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上一篇:浅析低年级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下一篇:生成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