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的“源头活水”

时间:2022-10-30 06:13:24

浅谈作文的“源头活水”

【摘要】写作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魅力;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生活,汇聚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感悟生活,让作文闪动睿智之光。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处处是作文”的意境,以达到轻松作文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 源泉 积累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能力考察的重点体现在分值不断的加大。工作多年,让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也就是学生写作文。每次上作文课,我总是先从作文书上或者是其它资料上找一两篇范文给学生津津有味的读,接着是“演说”一堆写作的理论,然后郑重其事的提出 写 作 的要求,最后信心十足的告诉学生:开始创作吧。结果又是令我大失所望,一部分学生头脑还算聪明,总算是模仿了一篇“基本合格的文章,大部学生份仍然是无话可说,东拼西凑,写的也干瘪无味、空洞无物。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分析,大部分学生皆由材料匮乏或不善于表达所致。作文如同盖房子,首先需要可供建筑的砖瓦砂石等即材料,有了材料还要善于驾驭材料,才能组建成完整的房屋。有一天,终于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他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他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学生的写作素材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感悟出来的。可见,作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想要把生活提炼成优秀的作文,就得让学生走进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融入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有话可写,写出好文章,老师应注意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挖掘和积累写作的素材: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魅力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魅力。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留心、认真地观察生活。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其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着故事,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发现,有没有走进生活的大门,抓住所见所闻,洞幽烛微,深入思考!因此,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只要我们的学生,走进生活,就会发现,生活原本是那样迷人而独具魅力。

二、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空泛的表象,所以作文无从下笔。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留心关注,让关注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第一,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感兴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题材,例如:一棵草,一种动物、一处景、一件事等;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结合起来。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某次作文的要求,有目的地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或把要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观察,使学生获取直接的作文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摄取生活中的特写镜头,组织学生观察、议论,让学生从中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反映生活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作文也不会无话可写。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三、体验生活,汇聚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学生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田园风光意境美的文章。我就考虑到部分学生从小就一直生活在城里,他们都难于理解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田园风景和诗歌所营造的田园风光意境美。因此,我在布置这道题后,先让城里的学生利用周末去农村走走,农村的学生留心一下,用手机或是相机拍摄田园风光图(草屋、屋前有桃树李树的农家、屋后有榆树柳树的农家、整个村庄的远景图、傍晚依依墟里烟的近景和远景图、狗吠深巷图、鸡鸣桑树图等富有农村特征的图片)。这时再让学生回到教室再读文本,此时文本的叙述文字就在学生脑海中转化成可感可触的田园风光图,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田园风光意境美;这样使得学生在自己拍摄、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田园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文本的文字活起来,学生的想象飞起来,赏析文章的写作就会容易起来。之后要求学生及时将心中的所看所思所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脑中装满了故事,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四、感悟生活,让作文闪动睿智之光

生活不仅为作文提供事实材料,也让学生对生活有了认识,有了情感体验。感悟深刻,写出来的作文才更充实,更有灵性。那从哪几个方面培养,让学生的作文闪耀睿智之光呢?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如最近神舟十号发射成功,我们立即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尽情抒发自己的激动之情,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现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我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比例吗?德育和智育哪一个更重要?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只有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写作范围自然开阔,作文与生活也就更贴近,更加为生活服务了。

再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会发现人生原来如此多姿多彩。除此之外,大量的阅读也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教学生写作的最好的老师,通过阅读,不仅可以积累很多很好的素材,还可以丰富书面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生活处处皆作文,它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让学生深入到这片沃土中去观察、体验、感受,作文之树才能长青,作文之花才会更艳,作文之果才会更甜!

【参考文献】

[1]《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出版

[2]《语文教学通讯》 史映雪 2004年第5期

[3]《教育研究与实践》 江玉玲 2010年第3期

上一篇:历史教学中多元化评价的有效开展 下一篇:中职音乐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