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更快乐还是更有意义?

时间:2022-10-30 05:38:37

人们用于衡量和激励自己的标准大都可以被归结到两个终极目标之下,即“让人生更快乐”和“让人生更有意义”。大多数人并不会有意识地对这两个目标进行区分,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它们被视为是重复和同质的。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剥开相似的表象,“快乐”和“有意义”其实在衡量标准上存在差异,有时甚至背道而驰。这意味着,要快乐还是要意义,有时会成为一道只能二选一的难题。

为验证这一论断,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系列调查:397位从18岁到78岁不等的普通人,就“生活艰辛”“身体健康”等描述性短语对自己的快乐感和人生意义的影响程度打分。实验结果显示,快乐感依赖于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得到满足,而“人生意义”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与一个人的语言、所处的环境、价值观和人生终极目标息息相关。

提升人们快乐感的因素通常涉及维系生命和繁衍后代。事实上,拥有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物种无一不是在追寻这些因素的驱使下,获得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满足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快乐”。而对“意义”的追求,有时则需要主动放弃这一本能。举例来说,在实验中,参与者们认为“生活艰辛”会强烈削减“快乐”,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则影响不大。因此,有些人过着又穷又苦的日子,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意义需要苦难和折磨作为陪衬。

实验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快乐的人生追求活在当下,只要愉悦感占了上风就会快乐,与过去和未来关系不大;而有意义的人生注重通过不断地反省过去,为现在累积经验,从而谋求更好的未来。

研究者发现,在消费方式和理财方式上,赞同“消费方式体现了真实自我”的人比否定这个命题的人更快乐。与此同时,对“收支平衡反映了我的人生态度”的认可与否,并不会对一个人的快乐感造成什么影响,但参与者却认为这与一生的意义有着莫大关系。这是因为,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从而得到短暂的快乐,有时人们不得不入不敷出。但能否做到收支平衡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取决于一个人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产负债情况的高瞻远瞩,以及他对财富的规划和运筹能力。显然,自我能力认同度越高,人们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

另一个例子是,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对“过去”“现在”“将来”“过去和将来”“畅想未来”这几个短语与快乐感和人生意义的关系分别评分。分析结果表明,代表长期的词语更能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联想,而快乐是一种主观感觉,其特性就是多变。所以,“与子偕老”与其说提升了恋人们的快乐指数,不如说在持续变化的人生中,让相伴双方体会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所在。

实验者获得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追求快乐的人生往往更不容易被焦虑和愤怒所侵扰。如果人们能够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满足自己的欲望,很少为不相干的事情忧思伤怀,他们就更易获得快乐。反之,如果你选择了一条天将降大任的漫漫长路,就仿佛选择了跟自己“好好活”的天性对着干,注定会“苦大仇深”,还时常需要在两难的境地里做出选择。但后者显然更接近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编译/宋金金)

上一篇:弗雷德·巴斯 下一篇:摆脱“消极娱乐”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