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短期波动

时间:2022-10-30 05:30:12

历史常有相似之处。从2010年开始,关于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硬着陆的担忧,都会在每年的4月-5月如期出现。前年,导火索是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欧债危机的升级。去年,导火索是重型机械和汽车销售的突然下滑。而今年,则是经济数据的全面下行。

5月11日公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下滑大幅超过市场预期。与GDP关系最紧密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3月的11.9%大幅下降至9.3%。如果工业增加值数据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没有反弹,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只有7.5%甚至更低。

另外,4月出口同比增速由3月的8.9%下降至4.9%,而新增贷款也由3月的1.01万亿元下降至6818亿元。所有这些数据都显示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因此,在数据公布的当日,美银美林就把二季度GDP同比增速的预测,由原来的8.5%下调至7.6%,并将全年GDP增速从原来的8.6%下调至8%。

预计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心,将逐步向“稳增长”倾斜。4月的通货膨胀率由3月的3.6%下降至3.4%,在接下来的数月中,有可能继续下滑,这使得政策微调获得更大的空间。到今年底前,我们预期将有三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信贷供给将较今年早些时候更为宽松,投资项目的审批和上马也将加快,保障房的开工建设会提速,而今年的财政赤字则可能较占GDP1.5%的既定目标超出。

然而,过分悲观是不必要的。目前情况和雷曼兄弟破产时相比,仍然好不少。沿海地区并未出现大规模失业,出口增速虽然放缓,但也并未出现类似2008年底的“跳水”场面。因此,出台新一轮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可能性很小。

上一轮的经济刺激措施,虽然成功地在短时间内令中国经济从低谷反弹,但也留下一些后遗症,特别是房价大幅飚升,以及银行潜在的不良债务。相信政策制定者也会吸取前一轮的经验教训,在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且保证对房地产的调控不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动摇。

中国经济将顺利度过本轮周期,实现经济软着陆。但中国经济今年仍然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其中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出口和房地产部门。欧债问题的进程,以及美国在年底可能出现的财政紧缩,都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稳健的财政状况,以及高达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给了中国政府巨大的政策空间,以保证中国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波动和失业。

在关注经济短期波动的同时,让我们试图超越经济周期,从一个更长期的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正在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过去的高速发展导致中国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下降,使得赶超的空间在变小;其次,人口逐步老龄化,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枯竭,未来十年,壮年劳动力的数量每年将下降1.2%左右;第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系列改革红利所剩无几,新一轮改革又因涉及利益调整等难题,将会是一场更艰难的攻坚战;第四,中国经济体量迅速扩大,对全球能源价格和环境变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将受到全球能源供给的制约。

即使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真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下降到8%,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速10.6%,中国经济也远远谈不上硬着陆。这样的增速下降,一方面是经济周期所导致,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放缓。而且,中国经济的放缓,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经济增速将在2020年前后逐步下降至6%左右,而不太可能出现日本式的经济增长大幅减速。

支持中国经济缓慢放缓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尽管中国壮年劳动力的人数将持续下降,但中国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却在不断上升。这为中国向价值链更高端转移,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支持。研发和创新因此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庞大的市场,足以支持高额的研发支出,并促使海外公司“以技术换市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和高储蓄率,也使得中国有足够财力购买新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在研发创新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如果要保持经济高速平稳增长,就不得不进入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而中国提高国防科技力量的需求,同发达国家对中国无所不在的出口限制相冲突,也将迫使中国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

作者为美银美林大中华区经济分析师

上一篇:绸缪日本债务危机 下一篇:毒地潜伏 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