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策探析

时间:2022-10-30 03:55:33

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策探析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点着手,指出了当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了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 优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77-02

2001年国务院通过了财政部提出的《财政预算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国库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随后,根据财政部提出的改革方案,各地陆续开展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同时,也是强化预算管理、防止腐败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配套制度尚未建立,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所以在具体实施别是在基层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优点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资金的安全、强化预算执行、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撤销了各部门、各单位的银行账户,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集中到了国库单一账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支出所需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由层层转拨变为按预算及用款计划拨付,减少了中间环节,使预算资金到位及时,大量财政资金不再沉淀在各预算单位的账户中,而是统一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沉淀的财政资金统筹安排,集中财力办大事。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2.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预算单位存在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的可能,同时也存在用财政资金对外投资或融资的可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性资金不再拨入单位银行账户,直接支付至最终用款人或用款单位,有效的防止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

3.强化了预算执行与监督,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建立起了统一、高效、规范的预算资金申请与拨付体系,对预算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约束。强化了“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实现了“计划有预算,申请有依据,支付有标准”。

4.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国库集中支付使预算单位的指标管理、用款计划和申请、财务处理等方面必须符合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需要,客观上促进预算单位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得以进一步规范,提高管理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思想认识尚不够统一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长期以来沿用的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方式已十分习惯,现在要对此进行根本性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还需要有个过程。二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可能会由于原先既得利益受损而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一些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认为是削弱了单位的财权,不利于本单位业务开展,因此主动性不强。

2.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基础的部门预算,其编制和管理还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情况、业务开展情况等来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的正常运转。

3.现行信息化系统建设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

目前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配套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后,没有建立起快捷的银行资金清算系统,财、税、库、行之间尚未实现横向计算机联网或联网程度不高,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数据还无法和其他相关部门共享共通。另外,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配套的财务核算系统不统一,致使有些地方财务核算处理速度慢,故障频繁,影响了会计核算效率。

4.现金管理存在风险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规定,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可以提取现金。虽然对现金支取的范围做了规定,但是对现金提取的数额和频率没有规定,可能导致大量的现金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中提出。另外,对于预算单位提取的现金,如何存储、如何使用,财政部门难以监督。

5.财政直接支付存在潜在风险

财政直接支付,可能存在以下潜在风险:一是行政事业单位或有关人员伪造、变造或提供虚假用款申请。二是伪造、变造或提供虚假合同。三是伪造虚假收款人、提供虚假收款人账户。一旦违规行为得逞,财政资金就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转移到非法“收款人”账下。

6.国库支付的相关手续比较复杂

国库直接支付需要预算单位提供发票和合同等相关文件,要财政部门相关领导及相关科室审批,时间比较长。国库授权支付需要单位先提交用款计划,批复后才能按需使用,造成预算单位必须设置专人跑财政局,间接增加事业单位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7.财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取消了会计,单位的财会业务主要由报账员到核算中心办理,导致国库集中支付后,一些单位的财务人员不懂财会业务,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会计核算都不懂,所以难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三、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做好宣传和协调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应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预算单位和相关人员特别是单位领导认识到此项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必须明确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变各预算单位分散支付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只是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变革,资金的审批权、使用权、开支渠道、预算定额均不发生变化,也没有弱化各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责权限。另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也不是财政部门为了揽权,而是代表政府对财政性资金实行相对集中的管理,是在制度上建立一种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2.继续推进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程,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一是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应从单位当年实际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来核定具体支出额度,并明确各项支出的用途,专项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只有在细化了的单位预算情况下,单位用款计划编制准确,集中支付才能确保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

3.尽快推进配套信息化系统建设,为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目前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配套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以“金财工程”建设为契机,建立一套安全可靠、功能强大的国库集中支付操作系统。二是建立与预算单位的联网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信息传递的电子化。三是尽快实现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库、银行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网,实现数据共享、多方对帐和多渠道监控的目的,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

4.建立健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防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风险

财政部门应紧紧围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管理制度。预算单位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特点,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部门要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等方面定期进行考核验收及检查监督。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制度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保证预算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防止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支出。

5.明确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范围,扩大直接支付的比例

应积极研究直接和授权支付的结构,对扣除工资统发以外的授权支付与直接支付的比例提出定量要求,防止化整为零、变相将直接支付转为授权支付的情形出现。尽量控制授权支付,扩大直接支付。对于财政授权支付的部分,应加大审核力度,对不符合授权支付范围的经济事项不予核准;对授权支付计划存续时间过长而单位无用款申请的,可建议科室予以调减计划额度。要加强对单位授权支出的跟踪审查,积极构建单位授权支付的监督审查制度。对于财政直接支付,财政部门应以批复的单位预算作为用款计划和资金支付控制的重要依据,并建立相关审批制度,保证预算单位与财政审批的严密性、安全性。

6.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国库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办法和措施以及相应内控制度。此外,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层面,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建立相关信息系统,实现网上申报审批等手续,改善目前繁杂的国库支付手续,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

7.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训

各单位财务人员要及时掌握国库集中支付后出现的新制度、新业务、新方法,强化财会人员的操作技能。此外,应加强单位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计算机业务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

四、结语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政府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国库管理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不应当仅仅因为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认这项制度的科学性,而应当从这些问题中找出原因并逐步加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聂雅慧.关于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探讨[J].西部财会,2010,(5).

[2] 刘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审计与理财,2009,(10).

[3] 苏萍.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浅谈[J].财会通讯,2009,(9).

上一篇:民用航空企业管理体系浅议 下一篇:论现代化集团企业资金运筹模式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