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西夏文化中的绘画与雕塑艺术

时间:2022-10-30 03:11:52

略谈西夏文化中的绘画与雕塑艺术

摘要:西夏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其绘画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壁画、卷轴画、木刻版画和木板画及岩画,绘画风格比较独特,显示其技艺水平的高超。雕塑包括泥塑、石雕及木雕和竹雕,泥塑造型逼真,活灵活现,具有生活气息;雕刻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展现出西夏文化艺术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绘画;壁画;木刻版画;雕塑;石雕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而每个少数民族历史上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艺术。建立大夏国的党项民族虽说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勇武剽悍,但他们在定居尤其是建立国家后也开始重视文化教育,特别是在仁宗仁孝时期更是达到了极致。在政府的推崇下,西夏的文艺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他们不仅大量吸收其他诸如汉族、吐蕃、回鹘等民族的艺术,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由于各民族艺术的大量汇聚、糅合,使得西夏的艺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其艺术创作角度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其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对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做一些探讨:

一、绘画

绘画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夏绘画历史悠久。史载当年李继迁因不满其兄李继捧向宋朝献地而率领族人逃奔地斤泽时,就曾拿出祖先拓跋思忠的画像,叫戎人观看,结果“戎人感泣”,①追随者越来越多。李继迁出示祖先画像,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绘画技艺。

随着西夏国家的建立,其艺术成就更是突飞猛进,绘画作品达到很高的水平,留下了诸多艺术精品。

1.壁画

西夏的壁画主要指的是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张掖的马蹄寺石窟,银川的须弥山圆光寺石窟等。在这些石窟中尤以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的石窟壁画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且最具特点,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西夏绘画水平和特色。

莫高窟的西夏壁画以西夏早中期居多。其画法继承五代、宋初的壁画传统,人物较少创新,但纹饰图案都相当精美。如莫高窟301窟顶部的团龙藻井(窟顶装饰图案)中央为团曲龙形,四角配以朵云,构图立意新颖。此外,如保相花图案、交枝卷草图案都堪称精美。至于有一种波状卷云纹边饰,以一条波浪式的藤蔓为主干,两侧派生出像忍冬草形的卷云纹,因其构图简单朴素,成为西夏广为流行的装饰图案。

榆林窟的壁画则以人物画精品较多。如第二窟的《水月观音》构思巧妙,造型杰出,画技精湛,达到纯熟的水平,画师继承了中原山水画的传统,在观音像上将人和神融为一体,又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结合,运用勾描、皴擦、点染等技法,使画面达到了很高的意境。在宋元时期的同类壁画中堪称佳品,是西夏绘画艺术的代表作。

西夏壁画由于融合贯通了中原绘画传统、高昌回鹘画法及吐蕃密宗绘画的技巧,从而形成了本民族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2.卷轴画

西夏时期留存下来的卷轴画,特点十分鲜明,存在着多种艺术风格,反映出中原地区和藏族地区宗教和绘画的巨大影响,也反映出西夏在吸收各民族绘画艺术成就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特点。

其绘画内容基本以佛教及经变为主。《大势至菩萨图》高124.5厘米,宽62厘米,图中菩萨慈眉善目,珠光宝气,稳坐在祥云托浮的莲花座上,红色飘带随风浮动,藕荷色的衣裙舒卷自如,上覆鲜花,下流碧水,整个画面色泽艳丽,线条流畅,面部用铁线描,衣纹用丁头鼠尾描和折芦描。这幅画可以说是宋朝时期我国绘画的精品之一,它有唐代遗风,其画技又可能和元代有渊源关系,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人物画。[1]216此外诸如《胜乐金刚图》、《上师图》等唐卡也是西夏绘画作品及风格的一类代表。

3.木刻版画

木刻版画是木雕版印刷的绘画,是绘画与雕版技术相结合的艺术,不仅需要绘画才能,还需要雕版印刷的技巧。因其是印刷品,流通量大,木刻版画社会影响也很大。西夏时期有不少木刻版画,但多为佛教版画,其特色是中原佛画风格与吐蕃佛画风格并存。

西夏文经折装《妙法莲华经》卷首有刻版变相经图,右部双线刻西夏文“妙法莲华经契变相”八个字,上覆荷叶,下托莲花,莲花下有一童子顶承,画面十分生动。图中人物众多,上部有地藏菩萨、妙音菩萨、文殊菩萨,下部有八龙王等,人物神态、形象、衣着各有特点,线条流畅,构图谨严,是西夏经图的上品。

汉文刻本《三十五佛名经》卷首三十五佛名下以莲花和莲蓬托载,佛名上各绘该佛,佛皆跏趺坐于祥云缭绕的莲花座上,佛像虽小,绘画、刀法细腻,形态、手势各异,无一雷同。

4.木板画及岩画

木板画是直接用颜料画在木板上的绘画,在绘画艺术品中是很少见的。西夏有多种珍贵的木板画。甘肃武威西郊西夏墓中一次发现了29块木板画,每幅画一般长10~28厘米,宽5~10厘米。其中既有佛教的内容,也有超出宗教的题材。板画内容丰富,有武士、侍从及禽畜等。这些木板画构图简练,线条流畅,人物神态很有特点,刻画形象都很逼真,生活气息很浓,表现了画家的深厚功力。[2]

岩画分布于当时西夏的东部,即今鄂尔多斯草原以北的那仁乌拉山中。该地有许多岩画,其中有些属于西夏时期。岩画内容有羊、牛、马及太阳、磨盘等。岩画画风朴实、粗犷、构图简单。可能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西夏牧民所作。此外,在银川西面的贺兰山中也发现了岩画数处,有的画面与带有佛教内容的西夏文字相毗邻。西夏岩画虽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绘画,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比较落后的处于社会低层的西夏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种活的原始民族文化遗存,是西夏绘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雕塑

西夏的雕塑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不但有大量的泥塑和石雕,还有木雕和竹雕。其中不乏精品。

1.石雕

西夏陵园出土了大量石雕。其中出土的两段雕凿精细的雕龙栏柱堪为其代表作。该浮雕以传统的二龙戏珠为题材,凸雕出两条龙在云雾中翻腾戏珠的生动形象。该浮雕图案,祥云缭绕,造型生动,布局匀称,结构严谨,是造型美观、刻工精良的珍贵艺术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雕刻技巧。陵园中出土的大石马,长130厘米,重350公斤。通体圆雕,其比例适宜,刀法细腻,是石雕中的代表作。园陵中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脸形方长,高鼻深目,颧骨较大,留八字须,面带微笑,栩栩如生,是西夏雕刻艺术的精品。此外,西夏陵园碑亭遗址陆续出土的七座人像石碑座,其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西夏底层劳动人民遭受压迫的艰难处境。这种浑厚朴实的石雕,典型地反映了西夏雕塑的民族特点。[3]

2.泥塑

由于佛教的发展,寺庙的兴盛,佛教泥塑作品在西夏比较普遍,在许多石窟、寺庙中,都有泥塑造像,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如内蒙古自治区黑水城遗址附近的一所古庙里出土的25尊彩塑像,包括佛像、菩萨像、男女供养人像、力士像、化生童子像等。其运用了写实与艺术夸张相结合的手法,着力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所塑各种人物姿态各异,真实自然,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批彩塑因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西夏彩塑艺术中的奇葩。有人曾把它们和同时代太原晋祠中的宫女塑像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各有千秋,都是使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②

3.木雕和竹雕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庙遗址出土的木雕菩萨像,端庄安详,神态怡然,菩萨头戴冠,身缠飘带,腰系罗裙,左手撑于身后,右手自然地抚于微翘的右膝上,左膝平放,两足掌相对。菩萨左有宝瓶,右有顽童,嬉戏自乐,富有生气。贺兰山拜寺口双塔西塔出土木雕供桌,高32.5厘米,长58.3厘米,宽40厘米,以传统木工卯榫工艺制成,上有镂空雕花挡板和花牙板装饰。是一件难得的佛教寺庙用品,很有价值。此外,在西塔发现的一对描金木制花瓶,高19厘米,口径4厘米,腹径7.5厘米,底径8厘米,上部是瓶,下部是座,瓶、座连体。瓶敞口圆唇,颈细长,圆肩鼓腹;座上部为一圆盘,下部为一覆钵。通体以红漆衬底,腹部用金色描牡丹花纹,座体描金线莲瓣,色泽艳丽。出土时两瓶中各插一枝绢花,花瓶经数百年依然光彩夺目,保存如新。[4]254此外,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中出土的木椽塔很为精致,共四个,其中一件通高76厘米,由座、身、顶、刹四部分组成,呈八角形,各部分都由小木板雕凿卯榫相接合。塔座和塔刹涂红色,塔身蓝色,制作精巧,组合细密,造型稳重。

西夏陵区出土的一件长方形竹雕,在长7厘米、宽不足3厘米的竹板上,雕刻有人物、庭院、假山、树木、花卉等图案,雕刻精细,形象生动。这件竹雕中所描绘的应是当时中原人民生活的场面,故可视作夏宋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5]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西夏的绘画雕塑艺术。由于西夏建国前曾长期为唐的藩属,故其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受唐文化的影响。但随着唐帝国的没落尤其是元昊自己建国以来,西夏文化艺术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再加上其领地长期以来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便于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兼收并蓄,因而也使得她的文化艺术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意义。

注释: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太宗雍熙元年(984年)九月初条。

②盖山林:《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记额济纳旗西夏彩塑》,《内蒙古文物考古》

1981年创刊号。

参考文献:

[1](俄)米开罗・皮欧特洛夫斯基编.丝路上消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艺术

[M].许洋主译.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

[2]宁笃学,钟长发.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0(3).

[3]史金波,白滨,吴峰云.西夏文物[M].文物出版社,1988.

[4]雷润泽,于存海,何继英编著.中国古代建筑:西夏佛塔[M].文物出版社,1995.

[5]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八号陵发掘简报[J].文物,1978(8).

作者简介:尹江伟(1987-),男,山西大同人,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宋史、西夏史。

上一篇:基于生活,让信息技术教学更有效 下一篇:数学教学应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