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胆管阻塞患者中应用体会

时间:2022-10-30 02:55:35

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胆管阻塞患者中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胆管阻塞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进行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的疑似胆管阻塞的80例患者的诊断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经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评估,对胆管梗阻部位的判断准确率为100 %,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率达93.02%(40/43),对胆管阻塞诊断的准确率为86.96%(20/23),胆管变窄仍需要借用病理组织切片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来确诊。结论 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能够提供胆管解剖及异常的详细信息并具有快速、无创、无禁忌等优势,其诊断也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值得在广泛推广。

关键词 16层螺旋 CT重建 胆管阻塞

中图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43-02

胆管阻塞包括胆管及胆管周围结石、肿瘤、寄生虫、结核或炎症等阻塞,是胆管多种疾病的总称,因此对胆管进行影像检查,以便确定阻塞的部位、范围及原因,是下步治疗的关键[1]。本院近年来采用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进行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的疑似胆管阻塞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18~80岁,平均51岁,病程6天至5个月,均有黄痘表现。其中腹部出现包块6例,发热27例,急性腹痛47例。

1.2 方法

采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前病人禁食不少于6小时,并在扫描前半小时饮纯水1000毫升左右,以扩充胃肠道。扫描范围包括整个十二指肠壶腹部及胆道系统,从肾静脉平面到隔顶。病人仰卧,进行360°扫描,先平扫再对比扫描,拍摄胆道或胆囊结石及肝胆状况。对病人血管注入90毫升左右(上下幅度不超过10毫升)的非离子性对比剂后,分别进行动脉期扫描(27s)、静脉期(66s)及延迟期(175s),扫描层厚度为10毫米,重建薄层厚度0.63毫米,将重建图像运用重建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尤其是斜面、矢状和冠状。48例患者做了病理组织切片或手术检查,28例病人接受了磁共振检查,18接受了胰胆管造影检查。

2 结果

2.1 定位

本组病例经16层螺旋CT扫描(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曲面重建,对胆管梗阻部位的判断准确率为100 %。

2.2 判断准确率

43例被证实为胆管结石的患者中,40例经16层螺旋CT扫描结合重建技术清楚的显示出肝内外胆管结石,2例后经确诊为伴恶性狭窄,1例小枚单粒胆总管结石未被16层螺旋CT扫描重建技术检验出。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率达93.02%(40/43)。23例被证实为胆管阻塞的病人中,20例在16层螺旋CT扫描重建的图像中显示胆管狭窄,18例在16层螺旋CT扫描重建的图像中显示存在恶性胆管壁增厚或阻塞症状;2例良性胆管狭窄,其中1例16层螺旋CT扫描重建的图像中显示胆管末端变窄,诊断为十二指肠旁憩室致良性狭窄,经确认磁共振造影未发现。16层螺旋CT扫描重建在胆管阻塞诊断的准确率为86.96%(20/23)。

3 讨论

确认胆管阻塞的具体原因是进行下一步治疗或诊断的关键,对医患相当重要。现今有很多图像技术都能够用于胆管结构的评估,但B超和计算机断层摄影无法提供胆管解剖及异常的详细信息[2];经皮肝穿刺胆道或逆行胰胆管造影虽然灵敏性较高[3],可以为医生提供及时的治疗机会,却耗时较多、创伤性更高;而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对比度图像并可对实质脏器评估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无创技术,却不适于幽闭恐惧症及体内安有脑动脉瘤夹或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依靠后台工作站的高级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病情时可以对病人快速扫描并建立数据库存储薄层图像,通过分析人员对任意平面的图像处理对胆管阻塞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平面重组对胆管及胆管周围结构进行同步评估。据相关报道称16层螺旋CT扫描重建技术为一种可以对胆管阻塞图像有效拍摄的技术手段[4]。

本组研究表明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胆管梗阻部位的判断准确,可达100 %,在胆管结石诊断方面也有较高的准确率93.02%,胆管阻塞诊断的准确率较低,为86.96%,有3例恶性胆管阻塞未能显示出来,针对胆管变窄的状况,仍需要借用病理组织切片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来确诊。

但总体来讲,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相对于其它现有的图像技术,能够提供胆管解剖及异常的详细信息并具有快速、无创、无禁忌等优势,对胆管阻塞的诊断也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Baron RL,Tublin ME,Peterson MS.Imaging of the spectrum of biliary tract disease[J].Radiol.Clin.North.Am,2002,40:1325-1354.

[2] Schulte SJ, Baron RL, Teefey SA et al. CT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s: wall thickness and contrast enhancement in normal and abnormal ducts. Am.[J]. Roentgenol, 1990, 154: 79-85.

[3] Sherman S, Hawes RH, Lehman GA. Management of bile duct stones.Semin[J]. Liver Dis, 1990, 10: 205-221.

[4] Kim HC, Park SJ, Park SI, et al. Multislice CT cholangiography using thin-slab 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an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biliary obstruction:Preliminary experience [J]. Clin. Imaging, 2005, 29: 46-54.

上一篇:关于几种小儿消化道异常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的... 下一篇:胸部CT对于胸部疾病诊断的优势和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