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深化产权改革应处理的若干关系

时间:2022-10-30 01:01:17

【前言】农信社深化产权改革应处理的若干关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只有在这个总体框架下,实行顶层构架和各自推进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改革达到预期效果。 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 从前段的改革实践来看,农信社经过前一轮改革,产权制度框架基本构建之后,改革的路径和重点已全面转向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而法人治理...

农信社深化产权改革应处理的若干关系

认识和处理好顶层构架与各自推进的关系、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行业管理与职能监管的关系等关系,将为农信社实现战略转型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自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有余的历程。通过改革,农信社的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区域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增强。

但是,一次改革并不能解决好所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会不断产生和出现新的问题。而改革本身也是没有止境的,改革的历程始终是漫长的。正因为如此,在全面完成前一轮改革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各省联社又相继启动了新一轮改革。实事求是地说,正在进行的改革所面临的环境已与过去大不相同,要解决的都是深层次问题,目标和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需要处理的关系更复杂,需要有更长远、更前瞻、更宏观的战略思考。

顶层构架与各自推进的关系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此轮改革顶层设计必须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要强化农信社地方金融企业的主体定位;二是要坚持以建立现代化的区域性农村金融企业为目标取向;三是要坚持商业化、市场化的路径不动摇;四是要坚持以产权制度即股份制改革为核心,完善农信社的治理结构;五是要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中小微企业方向不改变,增强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话语权”。

只有在这个总体框架下,实行顶层构架和各自推进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改革达到预期效果。

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

从前段的改革实践来看,农信社经过前一轮改革,产权制度框架基本构建之后,改革的路径和重点已全面转向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而法人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股权设置,其与治理结构的建立紧密相关。

一方面,股权结构是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和制约治理结构的设置,是构建治理结构的基础,对于企业的业务经营、内控管理、业绩考核、利润分配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相同。股权结构要解决的是股本、股东的规模,股份的合理配置,对股东的限制,以及明确股东的合法权益等。而法人治理结构要解决的核心是权限及其制衡的问题,是决策层、经营层、监督层如何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力边界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农商行的股权相对分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也很难达成一致。同时,法人治理结构“形似神不似”的问题比较突出,股东片面追求高分红、高配股、高回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是竭泽而渔,而且也说明目前的股权结构并没有促进形成合理的、科学的治理结构,不利于促进农商行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保持内部治理的稳定。

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如何处理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仍是农商行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把握如下几点:

一是必须构成为有机整体。注重在外部与内部控制上寻求平衡,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改革,促成农商行加快机制转换,真正与市场机制、现代商业银行接轨,实现内外部控制的有机结合、有效互补。

二是必须“同向”发力。要在经营管理目标、价值取向、近期与长远、内外部利益等四个方面保持一致,否则就无法促成内外部控制的有效协调。

三是必须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外部股东的利益需要通过内部人员的经营管理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两者的着眼点应放到有效防止和消除利益冲突上。

四是必须明确各自的侧重点。科学合理界定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的方式、重点和具体内容。一般而言,外部控制应重在完善法规制度和有效加强监管上,内部控制则应放在完善治理结构、确保稳健经营上。

行业管理与职能监管的关系

行业管理和职能监管都是推动农商行改革的重要力量,但二者的职能职责不同,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同,各自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农信社及农商行的监管职责由银监部门负责实施;行业管理职责在省级政府,具体授权省联社实施。不管两者之间的职责、职能等有何不同,其终极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行业管理与职能监管部门相互配合,在有效推动农信社的业务发展和产权改革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合力。

毫无疑义,推进农信社商业化改革必须充分发挥行管和监管的作用。一是必须明确行管和监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职能监管、强化行业指导,都是推进农信社产权改革的基本要求,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一方面,轻视或忽视另一方面,都不利于改革。二是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在推进农信社产权改革中的权责界线。凡有关改革的具体事务,则由法人机构全权负责。监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改革提出目标要求和规划。三是必须明确两者的侧重点。行管部门更多的应是具体组织、指导和推动法人行社改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让“成熟了”的行社加快改革转制;监管部门更多的应是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把住准入“关口”,严格准入条件,从程序、环节、标准、质量方面把好关,设定改革的目标和条件,制定改制的流程和环节,明确审核的质量和标准,确保改革名副其实。

资产处置与资产质量的关系

一是必须明确两者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手段、途径与目的的关系。通过多种措施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是全面消化资产包袱、改善和提升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而提升资产质量才是资产处置的真正目的。二是必须明确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资产置换与资产变现的关系。要提高农信社的资产质量,仅有资产处置还不够,还必须提高资产变现的能力,使沉淀资产变成活资产,处置资产变成生息资本。三是必须明确两者的关系客观上也是资产评估与资产真实的关系。在农信社改制过程中,需要通过清产核资等方式,对资产的真实性进行价值评估和确认。

股权投资与股权回报的关系

一是要明确有投资就必须要有回报,投资的目的就在于得到回报,这是由资本的本质决定的,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都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二是股东应依法享有股权投资权益,依法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所有的投资及其获利行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三是要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持续稳健发展,投资的回报应合理适度,尽可能保持稳定均衡,既要“一分投资、一分收益”,也绝不能“涸泽而渔”。四是要处理好股东与员工、与社会的关系,股东是农商行的投资者,员工是农商行的主人,社会是体现和实现农商行价值的载体,相互之间的利益密切相关。

农信社的商业化改革应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员工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润。

法人治理与行业管理的关系

一是必须合理设置法人治理与行业管理的边界,明确哪些职责属法人治理范围,哪些职责属于行业管理范围。法人治理应重点放在业务发展、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行社内部事务上,核心是规范管理、合规经营。行业管理则要重点抓好行业规范,加强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

二是要明确界定投资人与决策经营层的权利。投资人应依法行使其出资人的权利,但决不能以此为由谋取不当利益,不应干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根据章程享有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不应越过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直接干预具体的经营管理。

三是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省联社的行管职能。实践证明,对农信社和农商行实施行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是由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决定的,也是由其区域性定位、小法人企业、完全独立经营以及抗风险能力差等内在属性决定的。

改革条件与改革进程的关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推进农信社的商业化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信社自身发展的必然结局。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遵循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立足于现实状况,既积极作为,又不急于求成。要防止以“指标”“进度”等计划经济的办法来抓农商行改革,关键是要实实在在地消除风险隐患,夯实改革基础,一旦条件成熟,改革自然水到渠成。要坚持以商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为路径,进一步明确目标取向,处理好“换牌子”与“转机制”的关系,真正做到通过改革为农商行实现战略转型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要充分认识到在目前的经营状况和现实发展环境下,使农信社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商业化银行,改革的目标取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以对现实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抓改革,既要努力实现改革的目标,更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要努力谋求现实状况与目标取向的协调统一,理性对待改制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上一篇:中间业务:点燃农信发展新引擎 下一篇: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