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复兴对莫迪利亚尼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2-10-29 10:30:02

论文艺复兴对莫迪利亚尼创作的影响

摘要:莫迪利亚尼出生适逢文艺复兴时,谷物喜盈,政治空气自由,众种族安详的一个时代,是一次对文艺复兴巨匠们的膜拜巡礼。他止于埃菲尔铁塔光影底下,在缤纷流派间,与意大利那伟大的古典艺术源头相依为命。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精美复制品里弥漫出古老幽远的祖国,委身于蒙巴纳斯法尔吉埃街民宅里主事石雕创造。

关键词:文艺复兴;创作;影响

一、莫迪利亚尼出生的时代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弥漫透香料、丝绸与艺术,1577年筑造师布翁塔伦蒂倚助亚平宁半岛一角始建了里窝那。这座意大利托斯卡纳西部的澄净海港,适逢文艺复兴时,谷物喜盈,政治空气自由,众种族安详,那些自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始就惨遭驱逐流离的犹太人遂将其视为天堂。十八世纪末,梅迪契家族的利奥波德二世又将其扩建。待到一八八四年季夏中旬的一天,城里一个经营薪碳与皮革的犹太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并替其取名为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

二、天才的莫迪利亚尼开始对文艺复兴巨匠们的膜拜巡礼

这个“谢法德”自幼就因袭了双重高贵:天才的肺病与哲贤斯宾诺莎的血统。一九零一年,莫迪不幸肺病复发遂中止了当地米歇里画室短暂的求学生涯。病后恢复期,母亲陪同莫迪前往明净的南方易地疗养,那次镜子般的游历包括了卡普里、那不勒斯省首府、罗马以及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佛罗伦萨。“当我站在罗马美丽的遗迹之前,感受到艺术与人生的真理,我发现了其中的关系,激起很多联想,在罗马圣彼得教堂,莫迪注视从一块石头里默涌出一位贞静的母亲,神伤垂首底下,她善良细致的衣纹随同怀抱里儿子的生命一并阒寂流逝……这块宗教的石头被米开朗基罗命名为《哀悼基督》;而在佛罗伦萨――这颗文艺复兴的心脏,基尔贝蒂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洗礼堂、圣马可修道院与梅迪契家族精深的美术别墅交相辉映;尤其波提切利,在《春》与《维纳斯的诞生》里,他那些如泉水般梦幻的线条轻盈包裹着一座座丰腴女神的身体花园,时隔四百多年后,那些幽静典雅的线条又重新从莫迪的绘作里流溢而出。

那是莫迪十七岁时一次决定性的旅行,是一次对文艺复兴巨匠们的膜拜巡礼。若干年后,这个谢法德栖止于埃菲尔铁塔光影底下,在缤纷流派间,他终与意大利那伟大的古典艺术源头相依为命直至消陨。

莫迪的美永远是意大利式的。

三、莫迪利亚尼创作的的黄金时代

一九零六年初,这个名士派的末裔首涉巴黎。在蒙马特租屋内,他时常会为母亲的来信低声落泪,而其身后壁纸墙上,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精美复制品里弥漫出古老幽远的祖国……其时,上个世纪初的艺术神龛――巴黎麇集着大量的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外国大学生、激愤的革命者以及落魄的王公贵族,诸多知识分子与艺术家譬如毕加索、康定斯基、波裘尼、夏迦尔与蒙特里安等亦纷至沓来。

一九零六年―一九零九年,莫迪踟蹰摸索诸多先锋画风,但其首要天赋是雕塑,冥冥于十七岁养病游历那年便早已被命运所钦定。一九零九年――一九一四年,莫迪委身于蒙巴纳斯法尔吉埃街民宅里主事石雕创造。之前,经首位资助人、医生保尔•亚历山大介绍结识了布朗库西,这个罗马尼亚奥尔特尼察地区的年轻人的雕塑作品单纯、刚劲而抽象地融合进了绝伦的时空、体积及运动,且醉心于黑人雕刻,这些都给予莫迪以深远的影响与镜鉴。一九一一年莫迪精雕出的一具《头像》:其鼻子修直,优雅拉长的圆柱形脖子与椭圆的脸甘美相接,犹是黑人雕刻的细腻变奏。

期间,莫迪亦主雕了一系列“女像柱”,藉以听从内心对往昔文艺复兴荣光的感召。文艺复兴源于中古黑暗时代,是由新兴的资产阶级菁英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掀起的反对封建文化,缔造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运动,而“女像柱”原为黄金时代古希腊神殿建筑的支柱,藉着衣女人石像代替圆柱,隶属于菲地亚斯风格。莫迪的“女像柱”则以双臂撑梁,佝偻屈脊,腰部似果实因承受重压而弯弧成美,整个造型曲线与律动的力量无与伦比。及至日后莫迪绘作的诸多丰腴裸妇人体画里,还能觅寻见最初“女像柱”造型的意蕴。

但终因经济困顿及碎石粉屑对气管的粗砺侵蚀,一战前不久,莫迪便被迫舍弃了这一天赋。无奈之余,莫迪携那些雕刻造型逐渐融合进了往下的油画创作之中,并在四年之后达至巅峰。一九一八年春,兹博罗夫斯基夫妇将莫迪与让妮送至法国南部的尼斯疗养。地中海明媚光影里,莫迪为爱人让妮画了其一生中最好的一副肖像《身穿黄色毛衣的让妮》。那些雕刻沿袭下来的元素:纺锤形的脸、纤长颈以及没有瞳仁的杏眼在画面里沉静蔓延,室内的家具朴素呵护着让妮孕育的果实。在一九一九年所绘制的《卢妮亚•捷克芙斯卡》中,古典美的坚实构成则散发出迷人的芳醇:卢妮亚脖子极端修长,而鼻子与额头相反的曲线所构筑极富韧性的造型又在感觉上压抑住脖子的夸张,五官适宜地单纯,无闲暇线,叹为优美。

莫迪那得益于雕刻的“灵魂的线”,瘦削、高雅而柔弱,充满了波提切利式的哀愁,主宰了其日后画之生命。

“每当我和莫迪利亚尼谈天的时候,他几乎总要向我朗读《神曲》中的几行三韵诗”,而莱奥帕尔迪则是莫迪深爱的另位意大利诗人,这位继承了文艺复兴抒情诗传统的伯爵之后身世乖舛,“唉,青年时代该多么欢畅/那时我满怀憧憬和希望/而回忆的历程却不长/往事的回忆固然令人悲伤/而痛苦却天久地长!”这份亘古幽怨亦同样浸淫进了莫迪一生的命运与绘作中。

这个善用旖旎意大利语吟咏的人的画里,全然体现出一种内在的温婉与纯洁,皆源于文艺复兴时代高尚的人文精神在其内心厚醇地累积:一九一六年所绘的《兹博罗夫斯基》中,忧郁的波兰诗人犹如一头怀抱月亮的善良小野兽,毛发蓬松肆意地荒芜;那个《拉大提琴的人》画面里,演奏者哀戚的神情与大提琴本身就像是两个孤独倾诉的少年互相依偎在锁禁的光阴里;还有茫然若失的明斯克人《苏丁》、《印刷业者耶佩特洛》、《尼斯的公证人》等等,所有这些人都像被欺凌的孩子,虽然有些孩子蓄着满脸胡髭或生一头明雪白发。“莫迪利亚尼所想象的生活可能是由十分凶恶的成年人所布置的一座巨大的儿童花园。”

莫迪羁旅巴黎十四年,一生颠沛流离、放浪形骸。这个纯洁的骑士曾因病三次往返于巴黎与故土里窝那之间。“我要过一种短暂而热烈的人生”,一九二零年,黑啤酒、印度大麻与肺结核连同他的纯真一起挥霍尽了莫迪的生命。一月二十四日深夜,莫迪逝于巴黎慈善医院,好友基斯林“为其举行葬礼,亲自为死者画了一幅在床上的素描”。

莫迪临终前最后一句话:“那亲爱的意大利呀!”

仿佛那一刻,他看见来自遥远祖国文艺复兴时代的诸神巨匠为其阖上眼帘,将其接送回到天庭……

参考文献:

【1】(《人•岁月•生活》,海南出版社 {俄}爱伦堡)

【2】《莫迪利亚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3】《致月亮》(《意大利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钱鸿嘉译)

【4】《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 {中}鲍诗度

上一篇:浅议音乐动作技能的培养――科学的练习与反馈 下一篇:试谈对税收会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