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有效渗透

时间:2022-10-29 10:10:29

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有效渗透

摘 要: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高中生物课程与环境教育的相关联性,然后根据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在大、中、小学各门学科中,生物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依据自己在生物学科教学方面的工作经验,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有效渗透做了初步探索。

一、高中生物课程与环境教育的相关联性

高中生物课标中课程、教育目标与环境教育的课程、目标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甚至有些目标或内容还明确规定了“环境”字眼,这为环境教育渗透高中生物课程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物课标的课程总目标提到: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在探索生物的生命、生活规律以及生物所处的环境特征。因此,其本身是与环境最为相关的一门学科。在传授高中生生物知识时,应重点讲授环境问题的危害,让学生从情感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为学生讲授必修三的“稳态与环境”以及选修二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时,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危机,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高中生物课标中也对三维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中也照样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在现行高中生物(实验)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提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图版)模块中的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以及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将生物与环境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些都说明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实际上,高中生物课标始终围绕着环境教育展开,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渗透在高中生物教材的每一个一级主题之中。因此,环境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脱离环境教育,生物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脱离生物教学,环境教育将因缺少载体而黯淡无光。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校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展开的。因此,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就必须抓住生物教学课堂这一关键阵地。高中教师在讲授生物知识时,应注重将环境内容有意识、有限度地穿去,让环境保护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高中生的头脑之中,具体做法分为两步:第一步为“找”,即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内容相关的地方,并认真揣摩两者的结合点;第二步为“教”,即顺着两者的结合点,同时传授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环境知识,将环境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中。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时,既要将课本知识融入进去,又要将适量的环境内容穿去。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调查活动,展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组织学生探讨这种处理方式对坏境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处理环保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宣传活动,号召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3.结合本地环境现状渗透环境教育。只是在生物教学课堂中向学生描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或者如何保护环境等似乎有点纸上谈兵。只有结合本地环境现状进行环境教育,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环保中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人口迅猛增长,与此同时,工业规模也日益扩大,由工业及人口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一些企业只管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忽略与环境统筹兼顾。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的观念使得如今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遍布全国各地。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这些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活、身体带来的伤害,几乎对环境污染已经深恶痛绝。因此,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周边的污染事件或实例,能够大大地提升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查,如社区生活垃圾现状调查等。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环保工作的热情,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与将环境教育息息相关,将环境教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采取三条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3)结合本地环境现状渗透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可以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项德文,张萍.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2007(5).

[2]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韩梅.初中地理新课程与环境教育的相关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8(2).

上一篇: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课堂辅助研究 下一篇:浅谈C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