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中医药 防治慢性肝病

时间:2022-10-29 08:48:39

合理应用中医药 防治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的防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优势领域之一,慢性肝病使用中医药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肝脏是大多数药物(包括中药)的代谢器官,部分中药也可引起肝损害。因此,治疗慢性肝病需要合理应用中医药。

治肝病,既辨病又辨证

中医虽然强调“辨证论治”,但并非不重视“病”。中医将慢性肝病表述为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不同病名,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存在其发生、发展的特定规律,并且这种认识随着借鉴融合不同时代的科学理论技术而逐渐发展完善。中医治疗慢性肝病既要“辨证”(重视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也要“辨病”(重视疾病的共性特点),治疗上也就需要“共性治疗”与“个性治疗”相结合。

中西医联用,优势互补

中西医各有特点与所长,将二者优化组合,可达到优势互补、提高疗效的作用。事实上,中西药物或中西医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目前已十分普遍。例如,对于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虽然核苷(酸)类似物与α干扰素有良好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但存在HBeAg(乙肝病毒e抗原)血清转化率低、乙肝病毒容易变异耐药等局限。近年有观察发现,健脾补肾中药可以提高HBeAg血清转化率、降低耐药风险。中医药虽然缺乏直接的抗乙肝病毒作用,但是其抗肝纤维化、抗炎保肝与机体免疫调节优势明显。因此,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常常在抗乙肝病毒的基础上,用中成药或辨证汤剂,从单纯抗病毒转为“抗病毒与抗肝纤维化”双抗联合,可以促进肝组织病理学改善,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展。此外,在肝硬化失代偿期,采用益气活血等的中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腹水等症状,改善肝功能。

合理使用中药,防止滥用

据不完全资料分析,中药所致的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4.8%~32%,说明中药可导致明显的肝毒性。因此,盲目认为中草药是天然药物、无副作用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引起肝毒性的中药较多,如黄药子、千里光、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艾叶、四季青、地榆、丁香、天花粉、海藻、斑蝥、川楝子、贯众、五倍子、白芨、防己、青黛、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苍术、合欢皮等。其中,川楝子、苍术等为肝病的常用药物。中药之所以发生肝毒性,除了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如毒蛋白等)外,更多的是与药物使用有关。

首先是加工炮制 比如,生川乌所含的乌头碱,毒性很大,经炮制后变为乌头次碱,毒性小,进一步炮制生成乌头原碱,毒性很小或无毒,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其次是药物配伍 中药组方理论中,很早即有“十八反”“十九畏”,说明中药配伍使用既可增效,也可增毒。如贝母与制半夏、人参与玉灵脂等,单用均无毒,若两相配伍,可能产生毒性。川楝子单用有毒,但是与生地、麦冬等养阴药物配伍(如组成“一贯煎”)后,毒性很小,而疏肝理气、滋养肝阴的作用明显。

第三是药物用量与疗程 长期、大剂量应用,可能会从量变到质变,使药效变为毒性。如人参用量过大,会造成阳亢,亦可“中毒”。大黄本无毒,若使用过久,则会导致阴盛阳虚。

第四是个体体质 相同中药,对大多数人是良药,对少数人则可能是毒药,多与个体易感基因或代谢特异质有关。

中药治疗肝病需要遵循中医药理论,采用合理炮制的药材或规范生产的中成药,针对证型,合理组方或选择成药。合理使用中医药,可以达到规避与减轻肝毒性,治疗与减轻慢性肝脏疾病的综合效应。

专家简介

范建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实用肝脏病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疑难肝胆内科疾病和炎症性肠病的诊治,在肝炎原因待查和脂肪肝的诊断方面造诣颇深。

专家简介

汪余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擅长各种慢性肝病、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疑难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以及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术、胰胆管支架植入术等。

专家简介

茅益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副主任,仁济医院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筹)副主任委员,中华肝病学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兼秘书、脂肪肝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刘成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主任,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器官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对多种慢性肝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经验。

上一篇:浅析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课件的发展 下一篇:张捷组诗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