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河北”的科技对策

时间:2022-10-29 08:01:52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科技对策

[摘 要]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京津冀都市圈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强,为建设创新型河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实力的增强夯实了河北自主创新的经济基础。但是河北省科技实力有待提高,研发经费和发明专利申请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才匮乏,这些又制约了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因此,探求建设“创新型河北”的科技对策对于河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创新型省份 基础情况分析 科技对策

一、创新型省份的涵义

创新型省份指按照行政区划形成的省级或者与省同级的直辖市、自治区,属于创新型区域的范畴。这是因为创新型区域的空间界定可以是一个市,也可以是一个省或者地缘上相近的几个省市,如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

徐子青对创新型省份定义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形成有效竞争优势的省份。陈毓寰认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念和体制机制必须创新。二是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张桃林认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省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本文认为:创新型省份是把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和发展动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必须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体系为支撑,以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模式为路径,最终形成有效竞争优势的省份。

二、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基础情况分析

1.科技资源分析

科技资源的规模和配置效率是决定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当前,学术界对科技资源的分类包括: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四方面。

(1)科技财力资源。近年来,河北省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由200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2亿元,增长了55.6%;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R&D经费)由2000年的26.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9.3亿元,增长了125.5%;R&D经费占GDP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由2000年0.52的增长到2005年0.58%。但同全国相比,2005年财政科技投入位于15位,R&D经费支出位于12位,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同先进省市相比,河北财力投入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R&D活动一般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三阶段经费的分配结构是发挥R&D系统内在能量,提高R&D绩效的前提,能使科技创新活动保持持续发展。美国R&D经费分配结构近三十年来基本上稳定在1∶1.6-1.7∶4.8-5的范围内。其余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法国R&D经费的分配结构也与美国大致相同。本文以全国、北京、河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3个研究对象不同年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比值分析,得出我国研发投入分配结构比较稳定,一般维持在1∶2.5-3∶4-6的范围,其中基础研究的比重较低,表明我国基础研究的薄弱;北京的研发结构同样比较稳定,在1∶1.8-2.5∶3.4-4.2的范围之内,此结构比例较全国平均值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北京是我国科技文化中心有密切关系;而河北,该数值2004年为1∶2.7∶0.8,2003年为1∶63∶134,2002年为1∶64∶335,2001年为1∶8.6∶3,2000年为1∶2∶9,数据波动很大,说明河北省R&D经费投入结构不稳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研究不是一种协调发展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自主创新能力。

(2)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人员指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其供给表现在质和量2个方面,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主要表现为量的一面,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表现为质的方面。2005年河北省科技活动人员突破了l2.5万人,比2000 年的10.7万人增加了16.8%,是江苏和北京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全国排名大约12位;2005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8.5万,在全国位于13,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所占比例为83.3%,比全国平均水平82.0%稍高。河北虽然具有一定的科技人力基础,但远不能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

(3)科技物力资源。河北省各类科研院所和科技开发机构1165个,总量在全国处于中游,目前,河北开始借助环京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科技物力资源。如,在京津腹地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已初具规模,已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入住;河北省政府联手清华大学,在廊坊建设占地1万亩的“清华科技园”;同时,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科集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建立了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关系。

本文选择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来体现河北省科技服务机构的状况。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2005年总投资额达到4.4亿,在孵企业1118家,在孵企业实现产值21亿元;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已经达到55家,服务企业1223家,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3.8亿元,但技术市场成交额处于全国中下游。综观科技服务机构,在其快速发展中存在着经营行为单一,整合资源能力有限、技术交流水平较低等问题。

(4)科技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就是经以知识信息形态表现的各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河北省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文献种类包括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标准、成果等品种,学科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所有类别。其资源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公共图书馆、科技信息(情报)机构、重点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等部门。2005年,河北省从事科技信息和文献的机构10家,从业人员数270余名,拥有图书资料馆藏数为88048册,引进、自建数据库记录量7703万条。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科技文献数据库和网络服务系统在河北的投入使用,河北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得到了快速丰富与增长。数字资源的比例大大提高,文献载体从过去的印刷型为主发展到数字化电子型载体与印刷型纸制载体并存的格局。另外,网络资源由于其使用方便快捷,节省空间,已成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2.创新能力分析

《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提到:“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河北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从中看出,河北省已经把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因素。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河北省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2001年,在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司的策划和资助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开始了连续5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在该系列报告中,对河北省创新的能力做了比较权威的评价;2004年,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河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一批有关科技、经济、教育和人才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完成了《河北省创新能力分析报告》,这是河北本土研究者对河北省创新能力的研究,从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知识的或区域技术吸纳能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贡献能力8个方面对河北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涉猎面更广、内容更丰富并凸现河北特点。在这2套研究报告中,关于河北省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即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而且并不居于中等前列,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有比较大的差距。

3.创新体系分析

创新型区域与区域创新体系相关性很大,是因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由职能机构、组织和政策及其相互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它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区域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河北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近几年来,河北省的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但是全省的创新体系建设仍存在着不足和亟需加强的地方,如高新技术与高加工度产业及其技术能力不足;R&D能力较弱,基础研究尤为薄弱;科技环境比较差,不利于创新与创业。

三、建设创新型河北的科技对策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投入结构

(1)投入规模。目前河北科技投入力度较小,缺乏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使河北R&D在GDP的比例实现大幅度、跨越式提高。一是制定政策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财政投入中的地位,确保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河北GDP 增长速度。二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协调机制。三是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投入结构。河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支出比例不稳定,并呈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比例较低,因此,从建设创新型河北的长远目标出发,在接受北京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扩散的同时,完善投入结构,逐步地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

(3)投入方式。加强对社会力量投入的引导,一是要抓重点投入,要科学分配和使用资金,突出重点。二是要抓集约投入,彻底改变资金条块分割、分散使用的状况,特别是政府的科技投入,要统一支配、集中使用,加强鼓励和引导,真正形成全省科技事业一盘棋。三是要抓经费使用的管理,认真研究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办法,完善科技教育经费的法律监督、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更好地发挥科技教育投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投入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北财政科技投入应当尽快从传统型、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向支持市场风险较大、企业不愿投资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项目,以及卫生与健康、资源与环境、农业等公共领域,为公众创造最大价值。

2.促进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任何创新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才是创新型河北的第一资源、核心需求,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开放性地规划河北人才战略,弥补当前阶段的人才短缺问题。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2)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一是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二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性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三是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到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任职。

(4)用好现有人才、防止人才流失。首先,利用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项目资助,鼓励高层次、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科技人才承担一些风险性大的项目;其次,针对顶尖人才,由当地政府出面联合企业与科技人才建立协会,通过这样的平台为各方提供一个交流途径;再次,可以建立民间俱乐部,激发起 “百家争鸣”的科技创新氛围

3.强化创新主体,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

河北应建立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为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为中枢,具有地方特色、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1)支持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采取需求牵引模式,即市场――企业组织研发――科研机构。在这个链条中。企业是创新主体,不仅是享受创新效益的主体,而且还是风险承担的主体。强化企业在创新中主体地位,一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研究开发任务;二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三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四要积极扶持和推动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2)强化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责任,改进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方式。为实现我省创新战略,首先,要强化政府在创新建设的作用,特别是政府的“增进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应下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战略研究、规划和政策制定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再次,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利用政府采购作为“需求拉动”,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及主要仪器设备,推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

(3)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科技知识与信息、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等的主要提供者。应当按照自己的社会分工,搞好本职工作,提高科研水平,探索调动科研骨干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的体制机制,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为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创造条件,为企业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4)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完善支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社会融资、股份经营、市场运作的方法,以技术交易、技术咨询评估、人才与信息服务为重点,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实现科技中介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5)寻求各创新主体的协调互动。创新活动需要政府与经济界之间,大学、科研院所同经济界之间有效地互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各创新主体互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使各创新要素的结合,达到“1+1>2”的效果。

4.整合科技资源,探索资源型区域的创新之路

(1)以区位优势为依托,缩小与京津地区的技术梯度差。技术梯度是技术扩散源地区与技术接受地区的人才知识水平、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差距,而技术扩散常常会超越空间距离向距离较远但梯度差较小的地区扩散。因此,比邻京津的河北,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和亲缘优势,积极主动寻求科技优势地区的技术扩散,使京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为其创新型建设服务。

(2)实现科技空间布局的优化。作为科技中等发展程度的河北已经进入科技发展的启动期,围绕少数科技中心城市进行科技带动,实现科技空间布局的优化应是着手开展的一项工作。目前,河北科技能力和科技条件较好地区除了省会石家庄外,还有保定、唐山2个城市,因此在继续利用科技中心城市石家庄发挥骨干作用的同时,可围绕保定、唐山这2个科技中心向外扩展,适度地把产业技术向更低级别的城市和地区扩散,支持这些城市形成新的增长极,加强科技的扩散效应。

(3)突破资源型区域的路径依赖,依靠模仿创新寻求转变。河北属于资源性区域,支柱产业为煤及煤化工、钢铁、医药、纺织和食品等,这种长期对资源依赖的产业发展不仅阻碍了全省进一步发展,而且还造成环保负担,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的现状,河北应借助开放的市场环境,采取模仿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5.建设创新文化,形成良好创新环境

建设创新型省份既是一个丰富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精神文明的过程。精神文明是所有制度和物质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深层支持。只有形成浓郁创新文化的地区,才能在创新型建设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真正实现区域的最大利益。

(1)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研究所与大学之间、研究室与研究室之间、研究室内部科技人员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学术交流,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在科学研究国际化的趋势下,这种开放是创新的灵魂和源泉。

(2)倡导追求真理的科学思想。不断开放的环境,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必须永远保持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一个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文化环境,对于创新发展来说极为重要。

(3)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鼓励科技人员要有成就感,但要避免单纯追求名利;鼓励和支持有管理才能的科学家担任领导干部,但要避免“学而优则仕”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摘自科技部网

[2]莫 燕 刘朝马:科技投入结构分析及比较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

[3]陈毓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若干问题研究.发展研究,2006.10

[4]张桃林:对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初步思考.群众,2006.05

[5]徐子青: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发展研究,2007.05

[6]河北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报告(课题号:044572125D),2005

上一篇:江西旅游商品开发的比较优势及市场拓展 下一篇:循环经济与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