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广场 5期

时间:2022-10-29 08:01:49

声音广场 5期

关键词:“不戴口罩”

出门戴不戴口罩?雾霾公害下,这个问题不仅仅成为个体的纠结,更是成为官员们的困扰。近日,医学硕士出身的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表示:“我不戴口罩,家里也没有空气净化器。”在今年“两会”期间,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也回答过:“我平时是不带口罩的”。这些回答,最终引来的却一片骂声。

《中国青年报》:

环保局长戴不戴口罩都会挨骂

回答说“不戴口罩”,会被骂――你以为自己不戴口罩,就可以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地回避污染问题了吗?可如果回答说“会戴口罩”,同样会被骂,甚至会被骂得更狠――骂声会变成:你也知道污染严重?你也知道要戴口罩啊?把城市空气弄成这样还有脸坐在这个位置上!如果既不说戴也不说不戴,而是不回答这个问题,一样会挨骂。媒体的标题就可能被做成:面对戴不戴口罩的追问,环保局长黑脸一言不发。下面的骂声可能会更多。说实在,设置了一个无论怎么回答都会挨骂的问题,对官员是很不公平的。

媒体和公众一直鼓励官员站出来对话,要敢于说实话,但当一个官员说了真话的时候,就应该得到善待和尊重,得到积极和坦诚的舆论回应,而不是挖个坑儿恶意引申恶语相加。面对雾霾和污染,一句脏话很解恨,网民合力“围殴”环保官员的场景也貌似正义凛然,但这却污染了官民沟通的公共空间,让社会合力解决问题的氛围蒙上阴霾。(曹林)

《东南商报》:

环保局长不戴口罩证明不了什么

北京市环保局长表示“我不戴口罩”,传递出的信号既不与北京市区的环境质量好得很相关,也不是局长的身体素质好到能够抗击雾霾危害,而是出于一种权力自信―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戴口罩影响更多人注重环保,并以此换来蓝天碧水。

当戴口罩成了市民的一种心理安慰,不戴口罩却成了官员的一种“感召力量”时,我们诚然为其牺牲精神而感动,但又不免为他们的过度自信而感到悲哀。既然环境污染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那根据现行的问题,如何让市民相对安全地出行,就不是简单的戴不戴口罩的问题。(周稀银)

《华商晨报》:

“环保局长戴不戴口罩”隐藏的民意期待

雾霾天气下该不该戴口罩?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背后,隐藏着郑重的民意期待:何时能重新拥有一个不用纠结戴不戴口罩的蓝天;当前环境下,政府对于保障民众健康,有何具体的措施以及靠谱的防护建议。(时言平)

《华西都市报》:

“环保局长不戴口罩”安抚不了人心

大气污染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对于大气污染,公众既不需要精神催眠,也不需要官员带头充当“小白鼠”,而是希望政府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性应对之策。事实上,市民关心环保局长出门是否佩戴口罩,真正的用心不是关心局长的隐私,而是委婉地督促局长要从公众的视角去反思大气污染问题。客观而言,政府治理大气污染并非无所作为。以北京为例,去年出台了相关的治理条例,加大了问责力度,大力整顿污染企业,可谓重拳出击。只是,这些举措有没有落到实处,收效如何,空气质量何时才能好转?我倒是觉得,如果环保局长能像普通市民一样抢购口罩,像普通市民一样畏惧大气污染,这些问题反而更容易得到答案。(吴龙贵)

@阳光生活012:

戴不戴口罩,是你的自由,戴了口罩不代表空气质量差,不戴口罩也不代表空气质量就好,一句话:空气质量的好坏不是由你嘴上有没有口罩来决定的!

@公治冠楠louv :

【卫生部原副部长:雾霾天我不戴口罩,戴也没用】3月6日,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被问及如何看待口罩对雾霾的作用时,他表示,“我不戴。因为戴一般的口罩是无效的。PM2.5很微小,普通口罩只能阻断PM10这样的大颗粒,只能让心理上舒服一些。关键是把要环境治理好,特别是净化室内的空气。”

上一篇:星巴:公益无国界 下一篇:30只股基半年收益超10%汇添富基金独揽三元的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