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华北方言中后置原因标记“的事儿”

时间:2022-10-29 06:33:40

摘 要:探索东北、华北方言中的后置原因助词“的事儿”,分析了它的语法、语义特点。“的事儿”的词汇化属于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词汇化现象。

关键词:的事儿 原因标记 后置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76-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东北方言词类研究》(12512088)

作者简介:梁晓玲(1971―),黑龙江肇东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方言、现代汉语语法。

东北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表原因的词语“的事儿”,它经常用在句子或分句的末尾,表示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如:

(1) 甲:妈妈,我脸怎么这么红?

乙:灯光的事儿。

(2) 大夫,你说牙疼是不是上火的事儿?

(3) 你看你弄成这样都是你当初不听话的事儿。

经调查,原因助词“的事”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方言中也有使用,但在其他方言区不用,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东北、华北方言中的方言现象。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事”是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事”的解释为:①事情,②事故,③职业、工作,④关系或责任,⑤侍奉,⑥从事。表示“关系或责任”义的“事”主要用于“没NP的事(没NP什么事)”、“没事儿”、“不关NP的事(关NP什么事)”、“不是NP的事(是NP的事)”等格式中,“NP”为表人的名词性词语。普通话中的“事”也有“原因”义,如“你怎么生气了,怎么回事?”普通话中表示“关系或责任”以及“原因”义的“事”主要用于上述格式中,如果前面有修饰成分的话,修饰语多为表人的NP。而东北、华北方言中原因助词“的事”主要用于句子的末尾,“的事”前面的成分可以是谓词性词语、小句以及非表人的名词性词语。

我们把没有词汇化的跨层结构“的事”记为“的事儿1”,把词汇化的原因助词记为“的事儿2”。“的事儿2”一般用于由果溯因的释因句中,总是附着在其他成分的后面,我们用“S”表示结果部分,用“X”表示它前面被附着的成分。

一、句法特点

(一)“的事儿2”一般附着在句子或分句的末尾,以及“是X1的事儿还是X2的事儿”结构中,有时后面还可以使用语气词“吧、呗”等。除用在“是X1的事儿还是X2的事儿”结构以外,“的事儿2”不用在句子中间,用在句子中间的“的事儿”多为“的事儿1”。如:

(1)甲:我家今年不咋暖和,不知是供暖的事儿还是我家房子的事儿。

乙:可能是房子的事儿,你现在住的房子是东西向的。我家挺暖和,咱们都是一家公司供暖。

(2)他俩支哄房子的事儿干了一仗。

(1)中的“的事儿”为“的事儿2”,(2)中的“的事儿”为“的事儿1”。

(二)“的事儿2”经常用在“是……的事儿”结构中。实际运用的时候,“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是”不出现时也可以添上“是”。“是”的前面还可以使用表推测的副词“可能、大概”等。

(3) 甲:我今天怎么这么难受呢?

乙:可能是你感冒还没好利索的事儿。

(三)“X的事儿2”不能用在原因介词的后面,当用在原因介词后面的时候,其中的“的事”为“的事儿1”。试比较:

(4) 就庸乎买房子的事儿,他俩都要结婚了还闹黄了。

(5) 甲:听说他俩都要结婚了,咋又黄了呢?

乙:没房儿的事儿呗。

(4)中的“买房子的事儿”用在原因介词“庸乎”的后面,“买房子”和“的事儿”先组成偏正结构,然后偏正结构做介词的宾语,因此,(4)中的“的事“为“的事儿1”,(5)中的“的事儿”才是“的事儿2”。

(四)“X的事儿2”中的“X”可以是非表人的名词性词语(NP)、谓词性词语及小句(VP)。

(6)甲:你怎么瘦了?

乙:哪有啊,衣服的事儿,这件衣服显瘦。

(7)甲:妈妈,我腿疼。

乙:缺钙的事儿。

(8)甲:我老头晕是不是血糖低的事儿?

乙:头晕不一定都是血糖的事儿,也可能是血压的事儿,还可能是血稠儿的事儿。

(9)甲:我儿子啥活都不会干。

乙:太小的事儿,长大就好了。

当“的事儿”用于表人NP后面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试比较:

(10)养家糊口是我的事儿,教育孩子是你的事儿。

(11)孩子不听话都是你的事儿。

(10)中“事儿”为名词,即“任务、责任”,“的”为助词。(11)中的“事儿”不同于(10)中的“事儿”,虽然(11)也可以说成“孩子不听话都是你的责任”,但这样的表述不够确切,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孩子不听话责任都在你”或“孩子不听话原因都在你”。(10)和(11)意义不同的原因在于,(11)的“S”表示已然的事实,而(10)不是。(11)这样的用法是“的事儿”由“的事儿1”发展为“的事儿2”的过渡阶段。

(五)“的事儿2”经常用于对话中,多用于说话人说出一件事、一种现象或提出一个疑问,而答话人针对说话人的话语内容进行解释,如(6)(7)(8)(9)等。

(六)有的“的事儿2”有成句作用,有的没有。因此,句子末尾的“的事儿2”有的可以删掉,有的不能删掉。

二、语义特点

宗守云(2011)探讨了晋冀方言后置原因标记“的过”,指出“的过”句的语义特点在于原因的追溯性和事实的已然性,并认为“的过”句多用于表示消极结果的句子中,但也可用于表示积极结果的句子中。同样是后置原因标记,“的事儿2”与“的过”在语义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用于由果溯因的释因句,都用于已然发生的事实。“的事儿2”句在语义上一般表示对一个已然的事件、结果、现象进行解释。既可以用于表示消极义的结果、事件、现象,也可以表示积极义的结果、事件、现象。

三、“的事儿2”的来源

由于缺少文献资料,汉语方言的词汇化研究比普通话的词汇化研究要困难得多,我们只能根据北大CCL语料库的一部分资料,结合方言的语言事实,大致推测“的事儿2”的词汇化过程。

“事”是个名词,最基本的意义是事情,如果某些事情是某人分内应做的,则叫做“责任”,由此发展出“责任”义。

(1)这些文武百官奉了旨意,议举所知五府都都督,说道:“考核将材,本兵官的事。”打一个恭:“请兵部尚书定夺。”(明\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2)一路上逢山开路,过水叠桥,甚至守店看车,都是你二位的事。到了地界不可露盘儿,赶紧的回山要紧。”那二人诺诺连声。(清\小说\侠女奇缘)

“事”用于“责任”义时,常用于“是NP的事”结构中,NP为表人的名词性词语,“的”与“事”句位相邻,并处于句末。

如果某人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则会导致某个消极结果,从追究责任的角度来看,某人则为消极事件的责任者,从追查事件原因的角度讲,这个人则是引起这一结果的因素①。由此发展出“原因”义。

(3)刘芳说:“三更天换班,谁该值的时候出事,就是谁的事。各位要小心,不准推诿。”(清\小说\彭公案)

(4)那人怒道:“我是奉了上海道的公事,到南京见制台的,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件,你敢乱动么!”广东人回过头来对买办道:“得罪了客人,是我的事,与你无干。”又走上一步对那人道:“你让我搜么?”(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这种意义的“事”常用于“S是NP的事”格式中,修饰语“NP”为表人的名词性词语,“S”为已然事实,多表示消极事件或结果,整个句子强调事件由谁负责,责任在谁。

从在CCL语料库中检索到的资料来看,“事”的以上两种用法在明清时期已经普遍存在了,并一直沿用到现代。

(5)韩景和一横眼:“啊!老哥哥,咱们弟兄有交情,虽然跟童侠客爷初次相逢,也是慕名的朋友。童侠客奉圣命保钦差,奔四川路过太原府,丢了金牌,那是童侠客的事呀!老哥哥,您这话好象跟我说不着!”(民国\小说\雍正剑侠图)

(6)我还跟你说,你这“婚”就是“破”了,也全是你的事,赖不着别人。(当代\电视电影\中国式离婚)

一个消极的事件,应包含“结果、责任者、责任者的表现”等要素,在“S是NP的事”格式中,只出现了前两者。我们把(5)中的主要部分抽取出来:

(7)丢了金牌,那是童侠客的事呀!

结果是“丢了金牌”,责任者为“童侠客”。如果责任者的表现也同时出现在句子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8)丢了金牌,那是童侠客没保管好的事呀!

把(7)、(8)相比较,(7)的焦点在修饰语“童侠客”,凸显事件的责任者,句子的语义重点在于追究责任。而(8)的焦点在“没保管好”,凸显责任者的表现,整个句子的语义重点在于追查事件的原因。

江蓝生(2004)探讨了“的话”词汇化的诱因,“的事”的词汇化机制与“的话”基本相同。我们再看(8):

丢了金牌,那是童侠客的没保管好的事呀!

修饰语“童侠客没保管好”与中心语“事”具有同一性,“是童侠客没保管好的事”语义上等于“是童侠客没保管好”,“的事”成了羡余成分;“是”的语义指向发生了变化,由指向中心语“事”变为侧重指向修饰语“童侠客没保管好”,“事”成为一个悬空成分;语义重心前移,引发结构关系的变动,“的”由后附于修饰语变为前附于中心语“事”,于是,“的事”完成了跨层词汇化的过程,演变为一个原因助词。

从(7)到(8),“的事”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7)中的“的事”还处于由“的事1”到“的事2”的过渡阶段,而(8)中的“的事”已演变为原因助词。从(7)到(8),“的事”句的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修饰语由表人的名词性短语“NP”发展为主谓结构“VP”,由强调“事件的责任在谁”发展为“追查、解释事件的原因”。事件的责任者只能是人,而事件的原因却可以是人、物、事件等多种因素,因此,“S是NP的事”发展为“S是X的事”,“X”可以是名词性词语、谓词性词语及小句。“是”根据句法要求可隐可现。“S”由表示一个消极结果或事件,发展为既可以表示消极的结果、事件,也可以表示积极的或中性的结果、事件、现象等,但要求一定是已然的。

去掉(8)中的“的事”,句子就会变成:

(9)丢了金牌,是童侠客没保管好。

在北大CCL语料库中,(9)这样的因果句非常多,从明清到现在一直广泛应用。而像(8)这样的句式却一例也没有检索到。这说明普通话和方言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普通话把“的事”作为羡余成分淘汰掉了,而部分方言却把它保留下来,并不断类推扩展。

注释:

①此处参考了宗守云《晋冀方言后置原因标记“的过”及其词汇化》中的说法。

参考文献:

[1]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5).

[2]江蓝生.“VP的好”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5,(5).

[3]李宗江.“为好”与“的好”[J].语言研究,2010,(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宗守云.晋冀方言后置原因标记“的过”及其词汇化[J].中国语文,2011,(6).

上一篇:有效,让阅读教学绽放异彩 下一篇:学生作文评分方法中的误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