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大集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时间:2022-10-29 05:45:52

实践大集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摘 要: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探索在现有人力资源条件下,如何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公司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人员配置; 大集控; 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58-02

2010年,宣城供电公司是省公司实行变电运行大集控管理模式的试点单位。自6月份以来,220千伏琴溪输变电工程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将陆续投入运行。变电工区顺应公司发展要求,针对工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运行管理模式和变电站值班方式新方法,实时出台实行“大集控”前过渡方案,实施变电运行工作模式转变,实现少数人管理多数变电站,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减少劳动消耗和用工需求,大幅度提高用人水平,缓解结构性缺员压力。

一、运行模式转变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目前,变电工区共有220千伏变电站9座,110千伏变电站21座。按区域建设有宣州、宁川、广德、绩溪和郎川等5座集控站,采用集控站、监控加维操队以及少人值班模式,由85名运行人员管理9座220千伏变电站、21座110千伏变电站。

(一)从岗位设置方面分析

近年来,在集控站运行模式下,由于变电站数量越来越多,受控站点多,地域分布广,值班员少,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下降。监控和操作人员平均分配,效能不能最大化。班组人员按监控和操作人员平均分配,三班三运转,由于工作职责范围不同,不可能全员保持在工作状态,人员的工作效率不能最优化。再加上部分操作需要几个受控站配合操作,操作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难以保障,特别是夜班期间,如果遇到事故处理等特殊情况,操作人员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为保证变电倒闸操作安全、及时、准确地进行,多采用运行人员加班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隐患有:一是值班员长期加班,容易疲劳,不利于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同时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下降;二是值班员整天忙于巡视、操作,变电站基础管理相对落后,班组“精细化管理”难以落实;三是由于宣城电网存在同一条线路上运行着多个变电站,事故处理情况下值班员人数明显不足。

(二)从人员配置方面分析

由于变电站的数量成倍增长,变电运行管理、人员选配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变现有管理模式。变电运行值班员岗位相对专业性较强、安全责任较大,培训一名合格的变电运行值班员,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但现阶段对存在结构性缺员较严重的变电运行岗位来说,且不说人员数量不可能满足要求,即便是有这么多的人,由于部份人员接近退休年龄,新人员岗位技能水平较低,运行值班员总体岗位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呈下降趋势。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变电运行管理唯一的出路就是实行集中控制管理,并不断探索改善。

(三)从科技进步方面分析

变电工区所辖30座变电站均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通过光纤环网,实现了远方集中监视、控制等综合自动化,近几年大量技改工程的实施,一、二次设备稳定性、可靠性的大幅提高,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模式的逐步采用,使得单一变电站日常操作减少,少量运行人员便可以满足多站操作、巡视等工作的需求。设备性能的提高和设备管理模式的转变,为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机构与人员配置

根据宣城电网实际,在现有运行模式下实施大集控管理试点,实行监控与操作分设化,即采用“监控中心+操作队”模式(大集控管理模式),分步实施:目前采取过渡方案,实现14座变电站大集控运行模式,计划到2010年底实现32座变电站大集控运行模式。

设立监控中心,实行四班三运转,主要负责全网实时监控、事故处理、调度指令的接收与下达以及无功电压调整。监控中心所辖受控站均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具有五遥功能,AVC系统运行正常。

操作队分区域配置,负责区域内变电站的操作、工作许可、验收、事故处理、巡视及其它运行管理。对偏远区域的操作队,采用每日接送的方式,分二个组,每组6人,其中白班4人、夜班2人;就近区域的操作队,值班人员实行白班制。工区综合维操队作为各个区域操作队的后备与补充,以加强工作繁忙时期的值班力量,设夜班人员2名。具体安排如下:

(一)在市区设置监控中心,负责现宣州、宁川、绩溪、广德、郎川、琴溪区域集控站所辖受控站监控任务。配置20人,设班长1名、副班长1名、专业工程师1名、监控人员17名,采用“四班三运转”,实施白班8小时、中晚班连上的值班方式。

(二)在宣州、宁川、绩溪、广德、郎川、琴溪6个区域集控站各设置一个维操队,负责区域内变电站的操作及维护工作,配置9-14人,设班长1名,副班长1名,操作人员7-12名,每班分二个组,每组4-6人,满足两个受控变电站同时有操作的需要。

(三)变电工区设置一个综合维操队,配置10人,负责代维或租赁变电站技术指导、工区备值和协助工区完成相关事务性工作。设班长1名,副班长1名,操作人员8名,正常白班,作为区域维操队备用与补充,以及应急和事故处理时灵活调动,同时设夜班2名,作为夜间应急值班。

(四)监控中心与操作队值班人员进行定期轮换,并且应用全网仿真系统开展仿真培训,全面提高监控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三、运行业务管理

(一)变电工作票管理

维操队受理工作票――审核合格后维操队携带到变电站――在布置安全措施前汇报监控中心――操作队在受控变电站接受调度许可令――现场许可、记录――许可结束后操作队联系监控中心,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工作结束后现场验收、记录,联系监控中心无异常后汇报调度。

变电站的第二种工作票可以电话申请远方许可方式办理。

(二)正常操作管理

调度预发令下发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审核正确后转发相应操作队,双方核对无误――操作队填写、审核操作票――操作队按调令要求时间提前到达变电站,具备操作条件后汇报调度――调度正式令下发到操作变电站――操作前,操作队通知监控中心――现场操作――操作队操作结束后汇报监控中心,无异常后操作队汇报调度。

(三)事故处理管理

1.操作队处理:监控发现事故、异常后汇报调度监控画面反映的信息并电话通知操作队,具体情况由操作队现场汇报调度,事故、异常处理结束后操作队通知监控中心具体处理情况。

2.监控中心处理:监控发现事故、异常后汇报调度,调度发令遥控处理,监控处理完毕后,通知操作队异常情况及具体处理情况。

(四)五防闭锁管理

在监控中心新安装一套微机“五防”闭锁主机系统和五防服务器,五防服务器通过调度数据网和各区域集控站的“五防”闭锁系统互联。各维操队的一次设备操作在“大集控”的五防主机上进行预演、开票。监控中心进行监控操作,应通过“大集控”五防系统模拟验证。

四、运行管理模式转变后风险预测

大集控管理模式促进了变电运行专业内部职能的划分,职责更加分明。由于设立统一的集中监控中心,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变电站的同时不需要增加监控人员数量,所以这种运行模式在变电站达到一定规模时,优化人员配置的特点显著。

大集控管理模式改变了运行人员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变电工区内部“小而全”,优化了组织结构,减缓了结构性缺员压力,但是根据运行管理特点和宣城电网实际,我们认为大集控管理模式运行后仍存在以下风险:

(一)监控中心信号的正确率和监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是大集控管理模式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监控主站系统是一个监控中心的核心,同时也是最庞杂的数据处理中心和显示终端,因此需要据有适用范围广、配置灵活、能为监控系统的稳定运行、实时监视、可靠操作提供强大支撑和有力保障的稳定系统。

(二)运行人员对监控系统发出的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决定了大集控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管理水平。在监控过程中,最令值班人员头疼的就是监控信号的规范性,由于监控变电站数量越来越多,各种信息数量很庞大,特别是事故情况下,很多信息可能来不及疏理就被接踵而来的其它信息冲入历史数据库。所以需要对监控系统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规范与分层、分类整理,使得信息干净、层次分明、查询一目了然。

(三)调度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保证大集控管理模式正常运转的前提。大集控管理模式下,调度命令(下行)和值班员汇报(上行)与传统的变电站管理模式下有很大差异,调度员、操作队操作员和监控中心监控员三者要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进行业务联系。

(四)运行人员综合素质整体提升是大集控运行模式实施的基础。大集控运行模式下监控人员远离现场,在重大操作、异常处理等方面业务技能、现场熟悉程度相对较弱;调度、监控、操作队三方面人员需一段时间的磨合;特别是少数人员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不便于人员调配。这些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如不能综合考虑,将直接影响大集控运行模式的效果。

解决的主要措施有:一是监控和操作人员不定期轮换,提升综合素质;二是充分利用头盔视频系统进行巡视操作及异常处理,配置技术先进的监控系统;三是明确调度、监控、操作队三方的职责范围,并加强相互配合;四是加强操作技能与安全生产培训,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和事故预想活动,利用宣城电网仿真系统做好实践技能的培训,确保每个人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达到员工责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管理规范,2006.

[2]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网调度运行实用技术问答,2008.

[3] 王士政.电网调度自动化与配网自动化技术,2006.

[4]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2009.

上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西安地铁竣工验收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