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濒死体验的研究方向及现状

时间:2022-10-29 03:20:04

国内外濒死体验的研究方向及现状

摘 要:濒死体验的研究在西方开展较早,研究的层面也较为丰富,特别是濒死体验对经历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我国类似的研究开展较少,很多领域均为空白。该文从濒死体验的定义、国内外研究方向及现状、既往研究不足以及作者认为今后国内的研究方向予以阐述。

关键词:濒死体验 研究方向 正负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29-01

人生往何来,死往何处?对于生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且被学术界所关注。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著作的《理想国》中,便记载了濒死体验现象。关于死亡的秘密,曾属于神学家与神秘主义者所关注的范围,现在日渐被视作科学所研究,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意义的科学谜题。

1 濒死体验的定义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Raymond A.Moody首先提出“濒死体验”一词。现在较为公认的定义是: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的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在面临死亡威胁时的主观体验。它和人们临终过程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

2 国外濒死体验研究

国外对濒死体验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美国濒死研究学会会长Kenneth Ring在1984年Kenneth Ring将濒死体验的主要体验分为西方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五个阶段:安详和轻松、离体体验、穿过黑洞或隧道、看到明亮的光线、进入光亮世界。1975年Moody分析了150位濒死体验实例,从中归纳出14类核心体验:明知死讯、体验愉悦、异常声响、吸入黑洞、灵魂出体、语言受限、时间错觉、感官灵敏、孤独无助、他人陪伴、看到光亮、人生回顾、边界阻隔、生命归来。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精神科教授Bruce Greyson提出濒死体验可分为下列四种分类:认知的成分、情感的成分、超常的成分、超越的成分。Bruce Greyson研究濒死体验25年,发明了《葛雷森量表》以评估濒死体验的真实度。日本NHK电台“濒死体验”节目制作人立花隆利用一年时间,分别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等地取材,制作了大型系列报道节目“濒死体验”。其调查濒死体验的内容和以往研究大致相似。

3 国内濒死体验研究

由于国内对濒死体验认识不足,开展此项研究较晚。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1992年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81例受访者中有47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该研究虽然只获得81例有效的调查数据,确也是目前世界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兆雄将濒死体验的研究史分为三个阶段。(1)科学――灵学阶段(1890年~1930年)(2)灵学阶段(1930年~1960年)(3)灵学――科学阶段(1960年~至今)。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释觉了《佛教信徒濒死经验值研究》文中指出,其研究对象为四位佛教信徒,虽然他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受到濒死体验的影响,但不是在濒死体验后立刻产生改变的,而是经过生命探索进而重新建立的死亡观。

4 濒死体验对经历者影响的研究

以往研究显示,濒死体验对经历者的各方面均有正面和负面双重的影响。

4.1 正面影响

Raymond A.Moody访谈多位濒死体验对人的影响后说:“濒死体验彻底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Melvin Morse研究发现有濒死经验的儿童比同龄孩子更为成熟,与家人的关系更好,未沾染,较少叛逆,品行端正。Barbara R.Rommer认为美好的濒死体验通常能够发挥积极的转化作用,让经历者的人生态度和信念产生重大改变,变得更和善、更有爱心。Pim Vam Lommel发现濒死体验后患者大多数对生命意义有了新的洞察,不再重视失去物质利益,也不再恐惧死亡。Kenneth Ring发现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在此之后变得更自信、更外显了,更倾向于拥有虔诚的宗教情怀,以及对精神世界的信仰。

4.2 负面影响

既往研究对濒死体验对个案的负面影响研究较少,仅有Kenneth Ring提到少数濒死体验者出现恐惧和抑郁的感觉,冯志颖也仅指出“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思维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和被审判等体验的人,性格多易变的盲目乐观或急躁。

5 结论

5.1 研究不足

濒死体验研究在国外已开展数10年,研究方式、方法、收集资料、涉足领域较为丰富和多样,但在国内由于受传统死亡观念的影响,濒死体验的很多研究领域尚属空白。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中国人濒死体验特征的研究。目前国内可查的实证研究仅有一项,大量的研究成果都源于国外,大都为西方国家。西方人对待死亡往往抱以开放、探索的态度,而东方人对待死亡常抱以灵异、超常的态度,加以现在的研究已显示濒死体验内容受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可见西方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中国人的濒死体验特征。二是缺乏濒死体验对经历者的负面影响研究。濒死体验对经历者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均有不同程度影响。无论国内外,均有研究证实,但对于濒死体验对个案的负面影响研究较少。东方人濒死体验内容负面体验较西方人多,是否会带给个体的负面影响也多,未能有研究证实。

5.2 研究建议

在现有濒死体验研究中,国内濒死体验研究的空白较多,了解中国人濒死体验特征及对于经历者的正负面影响,并将研究结果运用至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生死观教育中,有助于改变国人对死亡的认识和传统看法,正确看待生死。

参考文献

[1] Melvin M著.死亡之光-生命的另一个开始[M].林桂蓉,译.台北:方智出版社,1996.

[2] Melvin M.Childhood near-death experiences[J].Am Med Assoc,1986(140):1110-1114.

[3] Greyson B.Near-death experienc

es and personal value[J].AmJpsyc

hiat,1983,140(50):618-620.

[4] 何兆雄.濒死体验研究的认识论[J].医学与哲学,2006,27(3):41.

[5] 释觉了.佛教信徒濒死经验之研究[M].台北: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2003.

上一篇:超薄壁超窄垫圈自动双端面磨加工改进 下一篇:浅析调蓄池在合流制污水系统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