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视野下的中国丁克家庭

时间:2022-10-29 11:53:41

人口学视野下的中国丁克家庭

【摘 要】随着社会的改革以及现代化浪潮趋势的不断推动,“丁克家庭”作为一种新兴家庭模式,已在我国悄然而至。本文通过对“丁克”进行定义,描述了“丁克”的起源与发展,结合中国的实际现状,探讨了针对这种现象对我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思考,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社会安定和发展。

【关键词】丁克;家庭模式;社会影响

传统生育观念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无后不孝”,尤其是传宗接代和多子多福的开枝散叶的生育观念,是传统生育观念的主要特征。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种新兴的家庭模式——丁克家庭,进入了中国人的视线。面对这一新事物,许多反对者对丁克家庭中成员的精神与生理健康状况持负面的评价,还有学者认为丁克家庭对于个人自由的追求将导致人口的“逆淘汰”。

1、丁克的概念

丁克就是指,双职业,有对孩子的抚养能力,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者个体,称之为丁克。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其次,主观上对自己丁克身份接纳和认可,他们认为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些认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体,能够较好坚持自己的选择,并经营与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

2、“丁克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丁克”家庭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出现于欧美国家,直接原因是自愿不育者人数增多。在过去几十年间,西方各国总和生育率猛烈下降,成为人口走向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趋势首先于60年代初出现于北美,大约5年之后,也就是1964年至1965年前后,几乎遍及所有西欧国家。随着不生育趋势的发展,在欧美一些国家成立了维护不生育群体的各种组织。1978年英国设立了“全英无后组织”,参加者以中产阶级居多,有的是夫妻,有的只是同居者。199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中心的一篇名为《美国的家庭:1960-1990》的报告中,把“一对没有孩子的双职工”作为家庭的一种组织形式。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 年5 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1993 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 万个家庭无子女,“丁克”家庭已经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刘杰森,2000)。

3、中国“丁克家庭”的现状

我国丁克家庭98%集中在城市,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其中家庭成员学历构成100%都是大专以上,目前全国丁克家庭已经达到60万以上。①也就是说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大中城市是中国“丁克家庭”最集中的地方。

4、“丁克”现象对中国的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就很少,这一直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大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为129533万人,即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每年净增1600万人,更何况在一些偏僻地方仍存在着超生。“丁克”家庭的不育行为虽不会起到减少人口数量的决定性作用,但仍会有一定效果。

(2)促进了中国女性在家庭地位中的转变:传统社会中女性被禁锢在家庭的锁链上,职责就是生儿育女,养育后代,没有自己的自由,一生都是在养育子女,照顾老人,做家务中度过的。而丁克家庭模式的出现使女性的角色发生转换,她们不再是家庭的附属品,她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去实现人生价值。这无疑是对当代女性个性的一种解放。

(3)使文化资本的代继传递出现中断:大多数丁克家庭都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大多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教育的后代必定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他们教育出的孩子远远比那些文化素质低的人们教育出的孩子有素养。假如所有的人都选择不育,让丁克家庭无限扩展下去必定会造成文化资本的代继传递出现中断,不利于我国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4)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丁克”家庭不生育子女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婴儿出生率减缓,老龄化加快。例如日本以1989年为标志的少子化现象,青年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直接导致了日本劳动力不足,以至于出现经济萧条。“丁克”家庭的增多,会使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加快,将会造成人口结构失衡、社会不稳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5、思考与建议

丁克家庭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它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结构,改变了我国的年龄结构。从丁克家庭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家应该帮助家庭降低抚养孩子的成本,让父母们能把最充分的资源用于孩子的身上,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从这方面来看,国家减免义务教育阶段的书费和学费不失一项好政策。第二,国家还应解除父母们的后顾之忧,建立更多的工作岗位,健全工作保障制度,增加养老保险,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等于降低了父母们抚养孩子的风险。

注释:

①朱鸿博.探访丁克族的生活[N]三秦都市报.2011(12)

【参考文献】

[1]祝函.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成因[J].新西部,2010(18).

[2]林丛,石人炳.浅论中国丁克家庭形成原因及其社会影响[J].西北人口,2007(4).

上一篇:传统电视的新媒体发展策略 下一篇:从社会事件看微博与民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