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写出有新闻的新闻

时间:2022-10-29 11:28:47

努力写出有新闻的新闻

一位新闻系教师说,中国的记者只会写没有新闻的新闻,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这句话乍一听很刺耳,但细想有道理。

看看我们的平面媒体,大量版面充斥着没有新闻的新闻,包括很多空洞、无用甚至陈旧凑数的“新闻”。读者逐页阅读,读得头昏脑胀,往往难以获取什么新鲜重要的信息,也感受不到多少有价值的所希望的启发。

再看我们的广播媒体,除少数重点节目外,大量时段充满着一般化、繁杂化甚至缺乏必要性的报道。如果你坚持一天听下来,常常会感到什么收获也没有。新闻不够,议论来凑。一些广播节目的特约评论员往往有问必答,懂也回答,不懂也回答,有时不仅说不清楚问题,某些观点说法还对听众产生误导。

是不是我们的生活中就缺少新闻?笔者认为也是也不是。说是,是说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天天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哪有那么多新闻本源供你采写。说不是,是说我们的生活中确实还有很多好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没有挖掘出来,有的甚至长年累月窝在那里睡大觉。有人说,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确是很有道理的。新闻界的一个毛病是,一出点新闻,大家就去争、去抢;而真正需要俯下身子独立去挖新闻,一般劲头就小多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媒体充满着有新闻的新闻?笔者认为这是个大课题,应从记者工作和新闻业务管理两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通过长期努力才能得以解决。

记者要树立强烈的抓新闻的意识。是新闻的才抓才写,不是新闻的坚决不抓不写。这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记者都要树立有价值、有出息的观念。时刻牢记,只有抓出很多好东西和有新闻的新闻,我们才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反过来,如果天天满足于写一般稿、凑任务分、算工资账,那我们的贡献和价值就大打折扣,甚至也可能就谈不上了。

什么是有新闻的新闻?一是重要,二是新鲜,三是社会关注,四是有一定的时效性,这是有新闻的新闻永远不变的要件和标准。记者要把这些要求铭刻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并不断加深理解和感悟,时刻把它作为我们衡量新闻、选取挖掘事实的根本标尺。笔者认为,以上四个因素还要自觉分级,如一级重要、二级重要、三级重要,一级新鲜、二级新鲜、三级新鲜等。如果我们所写稿件四个因素都能达到一级,那一定是最顶尖、最上乘的有新闻的新闻。如果由于事实限制,所写稿件只能达到一两个一级,或者四个因素都能上到二级,那起码也是有一定价值的有新闻的新闻。

笔者认为,不应轻易否定从新闻会、各类工作会、论坛、各种文件和工作材料等中直接抓取有意义的新闻。当今时代关注政策、关注大事、关注上层动态的人越来越多,新闻报道应当努力满足社会大众这方面的需要和要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以上述来源为依托,经常、较多抓出有新闻的新闻,特别是高价值的独家新闻,实属很难。以新闻会为例,大家往往一拥而上,内容多数平淡,谁有三头六臂从中抓出别人抓不出的好东西?各种新闻评奖活动中此类稿件少见,就是明证。

记者不要总是泡在上头,要多到群众中去采写新闻。为抓新闻,我们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全社会的实际生活,特别是能出有分量、有价值新闻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实际生活。那里是记者活动的广阔舞台,也是记者可以大有作为之地。对此不需要有任何怀疑。一些来自上层的观点和信息,可以作为我们发现线索的向导和开拓思路的参考。

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抓取新闻,各有各的思路办法。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曾在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发表一版头条稿件100篇以上。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略谈体会三点:

提前研究,主动寻找。1992年笔者曾写过一组《1040元:带苦味的冲击波》的通讯和消息。这是国内媒体第一组有关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的报道,也是当时一组有较为重要新闻的新闻。它就是在提前研究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主动寻找抓出来的。见报后,《文摘报》和新华社先后转载,在社会上和家长中产生了较大反响。1994年全国高校实行了收费制度,此组报道就提前一两年站到了这项改革的前列。十多年中,笔者以这种“研究+寻找”的模式,写了很多的高等教育改革报道。消息《清华百余本科生获二级技工证书》一文,获两年一度的全国教育好新闻一等奖。事实使笔者体会到,研究与不研究差之千里。研究了,新闻专业水平就上去了。别人不清楚的事情,你就清楚;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你就能发现;甚至别人找不到的东西,你也能找得到。研究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做好工作的第一素质。

沉入基层,潜心捕抓。基层能出多少有新闻的新闻?有人提出疑问。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基层不仅能出新闻,而且能出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因为那里是工作的海洋,事实的海洋,故事的海洋,更是新发展、新变化、新问题的海洋。

1988年的一天,笔者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径直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采访。通过座谈、交谈、个人聊天,发现了有重要意义的新闻和事件,不到10天,就写出中国青年报一版头条两篇和一版重点问题报道1篇。《青年助研季强当仁不让竖帅旗 十名高研高工甘聚帐下做良将》一文,反映了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件特异新事,含意深远,见报后《科技日报》以一版报眼位置迅速转载,在次年的新闻评奖中,全体评委一致评此稿为全国地矿好新闻一等奖(后因主人公出国暂时未归搁置)。

笔者由此体会到,像这样非常新鲜有意义的东西,不到基层一般是非常难接触到的。赤手空拳到基层去,是抓新闻甚至是好新闻的一个办法。这样抓出的新闻,往往容易做到新鲜生动,也往往是独此一家的。有人说,到基层抓不出新闻怎么办?这里,关键是要选对方向。选对了,再加上心思用到位,工夫花到位,我们一般是不会空手而归的。1992~1993年之间,笔者以同样的方式到中关村许多基层单位采访,也写出了一批很好的稿件。

发现蛛丝,穷追深挖。我们在采访中接触大量信息,大部分是大路货和低值货。当中能不能挖出金子?能。笔者认为记者不仅要挖,还要把它当成工作的常态。这些年来,外报外台转载转播笔者稿件80余篇,其中《文摘报》、《报刊文摘》以一版头条转载10篇。回想这些稿件的产生过程,大部分都是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沙里淘金、土里刨金甚至海里捞金,一步步、一点点用心挖出来的。像《社科院的官儿少了》、《首都63家宾馆饭店首为背景音乐付费》等较有影响的稿件,你不挖谁给你主动地送上门来?笔者认为,挖新闻关键是要细。好新闻往往就隐藏在蛛丝马迹当中。1999年笔者采访全国两会,在走廊里偶尔听到有人含糊说了一句“那个提案……”类似线索,一般情况就放弃了。笔者抓住穷追深挖,写出了《50年大庆倡节俭朱总理立即批示》的独家稿件。此稿被评为全国政协好新闻一等奖。

新闻业务管理,属于单位行为或领导行为。一个媒体,能不能经常充满着有新闻的新闻,新闻业务管理十分重要,起着核心作用和支配作用。新闻业务管理千头万绪,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应当重视:

一是选好记者。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前一些媒体之所以办得不理想,毫无疑问与其记者队伍不理想有直接关系。事实证明,一家媒体如果规模不大不小,有那么二三十位至多三五十位好记者,其新闻面貌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些年来,由于价值观念的分化,很多人把记者单纯当成就业的渠道、挣钱的岗位甚至谋利的工具,什么媒体收入高就到什么媒体去,媒体以外收入高他就毫不犹豫地到媒体以外去。靠这样的人去长期生产有新闻的新闻,难上加难。

笔者认为,选记者最重要的是看他是不是真正热爱新闻工作,是把社会价值、社会担当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挣钱放在第一位?除个别情况外,多数新闻媒体不是挣大钱的地方。媒体应当认清这点,多想办法,千方百计网罗一批真正热爱新闻工作、愿把自己的理想和新闻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人。一般说来,只要是真正热爱新闻工作的记者,其业务能力都不会很弱;个别偏弱的,经过几年大强度的锻炼,大多也会大踏步赶上来。

二是严格评价。有新闻的新闻和无新闻的新闻,哪个投入多,含金量高?当然是前者。但在当前的新闻业务管理中,多数单位对以上两类新闻并不作严格科学的区分。整体上,还是实行以篇数、字数和播出条数为指标的任务量管理制。这就导致很多记者不愿以实工夫抓新闻,而热衷于跑新闻会和活动,热衷于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也有的天天“趴”在网上,满足于东拼西凑,或者碰到什么写什么,不论货色剜到篮子里就是菜。试想,大家都以这种状态做新闻,版面、时段怎么会充满着有新闻的新闻?

笔者认为,应当实行以含金量和价值影响力为核心的业务管理制,真正鼓励和约束记者写好稿出好新闻。对稿件质量数量双佳的,大力鼓励;稿子好有时数量不足的,也不能算缺欠任务。好稿要给很高的分,一般稿和大路稿给很低的分。评稿也不能只评好稿,还应同时评出庸稿、差稿甚至垃圾稿。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事实准确:写好时评的前提 下一篇:Siri会终结传统媒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