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冷漠变成“中国制造”,是媒体的耻辱

时间:2022-09-28 09:02:59

让冷漠变成“中国制造”,是媒体的耻辱

“小悦悦事件”中,部分媒体的作为引发了公众的争议,也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反思。“见死不救”、“好人没好报”……究竟是社会现实还是“媒体制造”?请看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王杰昌、编辑沈鹤林的《让冷漠变成“中国制造”,是媒体的耻辱》,以及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倪万的《媒体的报道不应陷入空泛的道德讨论》。

时评,是要讲求时效的,但准确仍然是其前提。而当前的一些时评,所评的事实往往不准,以讹传讹。请看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王建珂的《事实准确:写好时评的前提》。

面对传媒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各大传媒集团如何抢抓政策机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任义忠对此作了思考,请看《以资本为纽带“跳出传媒做传媒”》。

“小悦悦事件”中媒体的作为

2011年10月21日凌晨,广州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无情车轮碾碎了小悦悦的生命,无良传播碾碎了传媒的良心。

事发后,相关报道评论铺天盖地,甚至“小悦悦”一词竟入选了不知何方人士评出的网络最热词汇。无论平面媒体还是电视、网络,小悦悦的名字被不断提起,标题无非是辱骂国民道德教育缺失,或是要求建立法律机制保护见义勇为等。

一幅幅小悦悦倒在血泊中的图片在媒体上出现,再配以大标题强烈谴责18个路人冷血。“小悦悦事件”的相关报道引起了国外新闻媒体的强烈关注,日本人说中国人“冷血”,美国人给这次事件加的定语是“骇人听闻”,以至于在海外的华裔饱受挖苦和讽刺,抬不起头来。当全世界遍布中国制造的工业品的时候,现在,我们又对全世界宣布,“冷漠,中国制造”!

没错,单从新闻价值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看了能让媒体人热血沸腾的素材。稚龄女童被车连碾两次――冲击性强;18个路人视若无睹――引发道德崩塌的热议;小悦悦终被拾荒阿姨抱起――讽刺的结尾。但是,有一个命题我们不得不提出:到底是谁制造了小悦悦事件中人群的“冷漠”?!又是谁助推塑就了更多的“看客”?!

不妨先让我们假设塑就“看客”的根源是:2006年南京彭宇案。彭宇案被炒作之后,各地各媒体相继出现“彭宇案”及报道,仅百度搜索中,相关报道、评论、跟帖就达231万条。较典型的跟帖是:“开车的人,看见老人倒下,停车,好心扶起老人。反被老人诬陷说是开车的人撞了他。最火的还是彭宇和天津的许云鹤。所以在最近没出台保护好心人救人的利益的法案和严惩诬陷的人的法案时候,最好少救倒地的老人。要救就用别人的电话,打120、110。当然你家要有很多money算我没说。”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所认识和接触的老人,99.9%是慈祥的、是对晚辈呵护的。

被媒体放大了的“事实”难道真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

从沸沸扬扬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到好心人路边救助老人反被诬陷的事件屡现网络、报端、荧屏,再到各地类似遭遇的“小悦悦们”相继被曝光。媒体口口声声要鞭笞日下的社会风气,要重建道德教育。从媒体上来看,见死不救之风确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网上的匿名调查也显示,遇到这种事情会选择悄悄走过的大有人在。我们的社会果真如此吗?

现实中的美好

山东招远90岁的老人刘盛兰,拾荒救助贫困学生17年,他说:“救人一命多活十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救人等于救了自己。”

山东菏泽张玉贵,曾在部队两次荣立二等功,夫妻都是下岗工,他在大街上卖过水果,在工地上扛过水泥,捡过垃圾,收过破烂,2005年,他开始以为路人擦鞋为生,同时陆续帮助76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玉贵和爱人走遍山东17城市,后经河北、天津,最后在北京免费为游客擦鞋。2010年上海世博会,每年的菏泽牡丹花会,都有张玉贵免费擦鞋的身影。张玉贵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擦鞋一律免费。巴西哥伦布市噶娃里市长说:“这样的人我们巴西没有,其他国家也没见到,只有中国有。中国人,伟大!”

董金凤,22岁,山东平度人,四川警察学院在校学生,在面对一辆失控载重拖拉机冲向四个小学生的危急时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四个孩子,将他们推向安全地带,自己左脚却被拖拉机碾过。在董金凤倒地的那一刻,她还大声地对同学喊:“快把他们护送过马路!”

鞠兴浩,11岁,临沭街道高湖完小四年级学生。兴浩四个月大时的一场大火将他烧得面目全非,面部严重烧伤,左手被烧去半截。鞠兴浩的父亲患有肝肾综合症,终年卧床不起;母亲患有间歇性神经病,整日疯疯癫癫,不能照顾家庭。兴浩7岁时,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照顾父母的重担从此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洗衣做饭,打针喂药,劈柴烧水,端屎端尿……年少的兴浩用残缺的双手为父母撑起一片蓝天,用大爱大孝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人间真情。

媒体同仁,请睁开我们的双眼,看看我们身边,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基层的百姓。是不是连篇累牍的救人英雄反被冤枉的报道让救人的手悬在半空?是不是被媒体渲染的救人栽赃论腐蚀了良知和美德?当“救还是不救”成为一个“需要激烈思想斗争”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这是媒体的耻辱!

解决之道

我们读了太多关于传播学的理论,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也无需再赘言。无端的夸大、歪曲的事实、虚假的消息、片面的报道,在唯收视率是大的今天,哗众取宠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有时我们甚至在想,如果一个记者在事发现场,他是会冲上去救人还是会掏出相机……,谁还敢再想下去……

我们应该有个解决之道。

上世纪90年代就曾有专家指出,中国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将会走向三个方向:娱乐,财经和调查。随着广电总局的一纸限娱令,选秀、相亲节目在把娱乐大众精神发挥到极致以后要暂时避避风头了,财经类节目实在不是收视率的良方妙药,媒体纷纷把长枪短炮对准调查类节目也是必然。但是,一味迎合观众的猎奇偷窥心理并投其所好,宣传的怪力乱神多了,假的也成了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报道的后续,是解决问题还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是不是可以问一问,在我们关注“小悦悦事件”的同时,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个人又做了些什么。基于这一点,国外媒体的类似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47年前,纽约的富人区里38位邻居面对楼下发生的凶案无动于衷,以至于凶手大摇大摆地逃之夭夭,而在35分钟后才有人报警。这件事的情节远远恶劣于“小悦悦事件”,因为一位目击者甚至以“我当时太累了”作为没有报警的借口。新闻一出炉就引起了轰动,但是人们却并没有把愤怒对准冷漠的目击者,而是及时反思为什么自以为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美国中产阶级会冷酷到这种程度。媒体及时跟进报道事态的后续发展,学者积极讨论关于城市生活对人们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得到了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旁观者效应”,即过多人在场会很大程度上抑制救助行为的发生,旁观者越多,责任感反而越弱。专家们无意为旁观者开脱,只是对这起骇人的谋杀事件给出了一个让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人们不再用警惕的目光审视刚搬来的邻居,也不再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质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慢走出这件事带来的阴影,加之媒体正确的舆论引导,各种爱心组织和阻止犯罪协会让人们的心又紧紧地连在一起。

而我们的报道呢?在小悦悦不治身亡后,关于这件事的报道不约而同地销声匿迹,而越来越多的河南“小悦悦”、山东“小悦悦”又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所有的车祸和意外都能跟彭宇、小悦悦扯上点关系,好像遭人唾弃的看客反倒成了新闻的主角。

我们不愿相信身边的老人会言之凿凿地讹诈好心扶他的小伙子,也许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但那绝对只是沙漠里的一粒,微不足道。而媒体却紧紧抓住这样的偶然事件来大肆报道,试图裹挟大众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吸引眼球、增加关注度的目的。当社会的假丑恶被无限放大、真善美被媒体摒弃的时候,这样的大众传播环境只能让我们离文明、进步、和谐的理想渐行渐远。

说了很多遍了:传媒人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小悦悦的遭遇值得所有人同情,但大量媒体报道的出发点不应只是赚个眼球之后把责任矛盾全部推给冷漠。任何偶然都有必然性,如果没有深挖这件事情背后民众道德缺失的社会现状,只单单痛打路人和司机,然后以偏概全地指责,那彭宇、小悦悦带给这个社会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失。很多人说新闻行业病了,被收视率蒙住了眼睛,而根除这颗毒瘤的一剂良药就是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同志在今年10月11日,以“牢记宗旨信念,做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为题,在宣传文化系统“走转改”、“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党课上,语重心长地说过:有些人说我们的社会缺失了信仰,我们的媒体在信仰的宣传方面又做了些什么?媒体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走转改”不是一场运动,也不只是停留在纸面的会议精神,只有把它当做职业生涯中一直饱含的情怀,我们才是有民族使命感、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传媒人。

(王杰昌: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沈鹤林: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编辑)

上一篇:用人性的温暖感染读者 下一篇:媒体的报道不应陷入空泛的道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