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QM的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时间:2022-10-29 10:43:03

基于TQM的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从质量出发引出质量成本管理的议题。并在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质量;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

1.引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对其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议题。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爱德华兹·戴明曾提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约瑟夫·朱兰(1993)也认为“质量就是实用性。”

全面质量管理(TQM)最早由菲根保姆所提出,并由爱德华兹·戴明和约瑟夫·朱兰这两位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所信奉和传播的思想。全面质量管理(TQM)指的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它是一种管理哲学,受到不断改进和响应顾客需求与期望的驱动,并强调工作流程方面的持续改进。具体来说,全面质量管理具有全面性,涉及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强调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

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础上,朱兰、菲根保姆和克劳斯比等质量管理专家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是总成本的一部分,它包括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企业内部质量成本由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构成。运行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质量故障所造成的损失费用之和。它又分为四类,即企业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等;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指为用户提供所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为提供特殊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所支付的费用,产品的验证试验和评定的费用,满足用户要求,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所发生的费用。

通过对质量成本的管理可以极大地促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质量成本管理已日益成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TQM)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基于TQM的质量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我国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从我国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质量成本管理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质量成本管理也逐步在许多大中型企业中展开,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然而,我国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的实行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 忽视了全过程的质量成本管理

企业大都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片面的关注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管理,而忽视对产品开发的设计和调研的质量成本管理,这会造成多次重复设计的质量成本过高的问题。产品设计和调研工作的疏忽导致了产品设计质量低下,具体表现为产品性能不能达到顾客的期望或者产品的质量远远超出了顾客的期望,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产品离开了企业之后顾客维持额外支付成本,从而导致企业产品信誉损失,增加隐性成本。

2.2 忽视了全员的质量成本管理

企业质量成本的形成是企业许多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所有质量环节和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质量成本控制的实践中,作为成本控制的主体的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与产品质量成本相关的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及销售部门、售后服务部门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未得到充分发挥,降低质量成本成为职工的强制性行动。此外,作为质量成本控制关键的检验主要由专业检验人员去执行,忽视了员工自检。产品的质量缺陷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失误引起的,然而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生产第一线工人对产品质量缺陷进行自行纠正的机制。

2.3 忽视了质量的持续改进

TQM的核心在于持续改进,即由单纯地符合标准转化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并强调要不断改进。质量是一个动态、相对、变化、发展的概念,它随着时间、空间、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内涵。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根据市场信息、顾客反馈意见及国内外发展动向等因素,对老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进行筹划。质量成本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质量支出和质量收益信息,就很难在新形势下担当起为全面质量管理服务的重任。

2.4 我国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认识不清,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目前,许多企业在ISO9000推行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对ISO9000是又爱又恨,深感茫然。出现这种局面,除了企业外部的原因,如认证机构的不负责以外;更主要的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原因,如企业的急功近利,对标准理解不透,领导层对ISO9000的重视不够。

3.基于TQM的质量成本管理

3.1 加强质量成本控制

通过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关键。从建立质量成本测量系统和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系统着手来实现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建立质量成本的测量系统,实际上是为了在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同时,实施对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本控制。这需要我们从四个方面去努力:(1)进行质量成本的宣传。使全体员工的头脑建立起质量成本的概念,自觉控制质量成本。(2)建立质量成本项目。通过对质量成本项目的优化规划和设置,达到控制质量成本的目的。(3)与预定的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对照。通过把现有的质量数据与设定的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发现质量成本是偏高还是偏低。(4)分析质量成本的成因。通过思考找出解决的措施。并通过持续的努力来改善质量成本的状况。除了建立质量成本的测量系统,我们还需要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系统。质量成本的管理工作系统需要专人进行负责,而且需要明确各主要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并且需要制定同意、协调的工作程序网络。

3.2 树立全员质量成本管理意识

建立质量责任制、增加全员质量成本管理意识是解决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必须增强从领导到成本管理专业人员,从工程技术人员到一般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应该采用脱产学习,定期培训等形式,使他们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全员业务水平。

3.3 提高全体雇员的素质

以人为本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要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首先应该对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识。使他们了解到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的关系,质量成本在企业各项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使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其次,对质量管理人员、有关技术人员和统计、财会人员(这些人员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进行教育和培训。第三,企业应针对出现的问题,组织有关人员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ISO9000标准提出的企业管理思想仅仅是最基本的质量保证要求,只有深刻领会标准的精髓,利用各种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才能使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此外,应该有效运行信息化工作的推动和发展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专业化的队伍,他们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参与是信息化工作成败的关键。企业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3.4 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强调信息和数据的充分和完整。因此,有必要做好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基础工作。而质量成本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涉及企业的采购、生产、检验、质量、经营、财务等各个部门。所以企业应保证各环节、各阶段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渠道的畅通。然而,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只是被动地计划、记账、算账。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不能及时进行。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等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对所有成本内容的严格、细致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杜兰英,金蕾.TQM背景下的绩效评估体系[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2]黄其荣.充分利用TQM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探讨[J].河南科技,2005(10).

[3]汴显红.企业成功实施TQM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7(1).

[4]刘立户.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禹治恒,.浅论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J].时代经贸,2007(11).

[6]张剑波.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深化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9).

作者简介:鲁靖文(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现供职于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

上一篇:会计准则国际化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