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留余韵,评点共出彩

时间:2022-10-29 10:41:1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头号难题”,作文讲评可说是作文教学中的“难度NO.1”。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甚至超越“作前指导”。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中指出:“讲评”重于“指导”。但目前作文讲评缩小、异化为‘作前指导’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了。而有些教师上讲评课就是让学生将作文读一读,老师评一评,因此就造成了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批改辛苦,学生对评改却视若无物。教师在课上“激情澎湃”地点评,但学生盯着作文本却“呆若木鸡”。结果可想而知师生双方都很泄气。更为甚者,个别教师将作文讲评课变成了“作文批斗会”,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

跟着管建刚,结合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我在悄悄进行作文讲评的自我探索和实践,今年有幸给全校教师上了一堂苏教版第九册习作5(通过事例表现心情)讲评公开课,以供研讨,这堂课,获得了共鸣,自己也觉得有一些所得。摸索出了高年级作文讲评的“几部曲”。

第一部曲:温故和“知新"

习作讲评一开始,我结合习作指导时提出的不同要求,让孩子不断地给自己评判,打“”,“你有没有在草稿中体现细节——语言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分别加星,几者结合再加星。”不断地搭建“舞台”,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创作”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巧妙地让孩子知道了本次习作应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1)语句通顺;(2)作文写后须认真修改作文,并准确运用修改符号;(3)学会审清题意——是否写同一件事?是否是亲身经历的事?(4)注意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使文章在表情达意上更富细腻。

第二部曲:佳作欣赏找感觉

我出示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语言,分几个类型:有句子富有节奏感的——“咚”的一声,不好,爸爸摔跤了。有幽默感的——我一下子失去了重心,直往前摔,见我狼狈地“投怀送抱”过来,暗自窃喜的老爸正好把我抱了个满怀。有现代感的——嘿,不是我不小心,实在是我HOLD不住哇。

让孩子自己读自己的文字,让孩子修改自己的文章,更具三感“节奏感、幽默感、现代感”,这样的语句,怎么会不生动呢?

接下来分别欣赏了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细节具体细腻的文段,每一个读到自己好文妙段的孩子都兴奋异常。

新课程小学习作教学的课程目标特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是一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是一条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这样的作文课堂,快乐撒满了学生脸庞,成就溢满了孩子心田。给学生一个合适的跳板,指导起来也有的放矢,这样的“乐”事,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部曲:挑刺把脉开处方

当学生兴奋起来,开始积极参与到课堂评讲中去以后,我就开始抛出“问题”,让他们给自己的习作挑刺把脉开处方。

先来开头的问题:俗套——“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嬉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澈的泉水。说起童年,倒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

这样的开头比比皆是,烂俗的用法让人烦不胜烦,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引导学生用眼睛更要用心灵看世界。学生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意识和能力远远地超出了我们通常的预计。作文如果缺少真实的思考就会流于形式,为作文而作文,写出来的是套话、空话,一个模式,一个腔调,每次作文都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作文讲评中,我多次提及:像“童年是怎样怎样的,像什么什么”这样的开头有多少人,诸如以“童年趣事”为题的同学有多少人……就内容而言,以考试为话题写考试带来的苦难、不愉快的有多少人等等。

当我以快板的形式说出:小明三年级写作文叫童年趣事,四年级写作文叫童年趣事,五年级写作文叫童年趣事,六年级写作文叫童年趣事;张三写作文叫童年趣事,李四写作文叫童年趣事,王五写作文叫童年趣事……,孩子们都笑得前仰后合,笑完我追问:“你们笑什么?”孩子们一下子领悟了,究其原因,无疑是缺乏自己的个性,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积累。

接着我就语言口嗦、选材不当、没突出重点内容写、抓细节却没展开写的问题和孩子展开了或帮助修改,或自我修改的方式进行。

在结尾上纲上线,太高调这个问题上,我选择了欣赏优秀结尾的方式,告诉孩子“难忘那个雪天!——范语涵《难忘那个雪天》”扣题,呼应,好!

“我瞧瞧自己,裤子都湿了呢,可喜悦却像花一样在我的心中绽放!高明在于不说快乐二字,却写尽了快乐。”孩子们明白了简练流畅的话语,可以直接表达真情实感,更给人留下回

味空间。

曲终人不散:

研究学生的作文,是讲评课的最为有力的起点。讲评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心有感触,情为所动,豁然开朗,甚至跃跃欲试。在作文讲评课上,我事先利用时间详阅学生的每一篇习作,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归纳,课堂上通过让学生“会诊”、“开处方”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会如何使之“药到病除”:语言是否通顺?是否富有节奏感?语言表达是否言简洁?语意在表情达意上是否恰当等等,于是,课堂成了师生、生生交流的舞台,彼此间思维碰撞、观点相激。尽管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词汇还不够丰富,评价还不够到位,修改水准还欠火候。但在老师时不时充满风趣幽默的语言中,作文讲评也就在这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轻松进行着,直至下课铃声响起,师生都直呼不过瘾。相信,孩子们在老师这种有的放矢、持之以恒的引导下,他们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久而久之,必将会形成思考的习惯。这是写作的品质,更是重要的生命品质。在完成这些“大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必然要读大量的资料,阅读量的增加,促使词汇量和语感有质的飞跃,文化的视野也更为宽广。

上一篇:合作学习策略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